茶的沖泡藝術之美是表演者儀表美與心靈美的結合

茶的沖泡藝術之美是表演者儀表美與心靈美的結合

藝術昇華

茶的沖泡藝術之美是表演者儀表美與心靈美的結合。儀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是茶藝表演者的外形美,心靈是指茶藝表演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透過茶藝表演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這些具體表現在。首先,泡茶的由客人“選茶”,可用數種花色樣由客人自選。“主從客意”,以表達主人對賓客的尊重。同時也讓客人欣賞了茶的外形美;其次,置茶時不用手抓取茶葉。是講衛生的表現;再次,沖泡時用“風墨三點頭的手法,猶如對客人行三鞠躬”,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敬茶時的手勢動作,茶具的放置位置和杯柄的方向,茶點的取食方便等均需處處為客人者想。最重要的是,在整個泡茶的過程中,茶藝表演者始終要有條不紊地進行各種操作,雙手配合,忙閒均勻,動作優雅自如。

茶的沖泡藝術之美是表演者儀表美與心靈美的結合

境為高雅

茶境是品茶的場所,茶優、水好、器精和恰到好處的沖泡技巧,造就了一杯好茶,再加上有一個品茶的幽雅環境,飲茶使不再是單純的飲茶了,而成為一綜合的生活藝術。因此,營造品茶環境很重要。由於茶是性靈的淨品,茶倡的取捨,關係著品茶的意境和情境。

自然山水風光類不勝收,在山潤,泉邊、林間、石旁等處品茶賞景,可以使人們在忙於生計之餘意趣盎然,將茶室移至室外,置身於農家、鄉村、野外,有一種清新的感覺。這類品喜環境,重主人與綠水、青山、藍天融為一體,充滿山野的質撲與自然。而硬體設施則相對簡陋一些,有的搭起茶亭,有的支起陽傘、帳篷,有的更為直接。將石桌、石憑或竹椅、板放置在林間。溪過,配以簡單的茶其。

茶的沖泡藝術之美是表演者儀表美與心靈美的結合

在唐代以前,人們認為喝茶者就是品行高潔的人,於是好多名上在多種場合用茶來招待朋友及下相。東青就有名土謝安去拜訪吳興太守陸納,而由於家人佈置環境不佳使陸納覺得頓失頓面的故事。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揚州石塔寺試榮,曾在詩云:“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所謂可人的坐客是指與自己愛好相投的人。又說:“飲非其人茶有語”,意為如果茶能說話,會對不適當的苯鋁提出抗議的。而歐陽修認為有了好的茶侶,更要有好的茶境,才能“天人合一”。明徐消也對品茶之境作了概括性的說明:“茶宜精舍,宜云林,宜瓷瓶。宜竹灶,宜幽人雅土。”

茶的沖泡藝術之美是表演者儀表美與心靈美的結合

明代陸樹聲作的《茶素記》中,將“人品”列為第一,其中提及了人品與茶品的關係:“藤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又說飲茶的“茶侯”應該是:“涼臺靜室,明窗曲幾、曾安道院,松風竹月,委坐行吟,請譚把番。“唯文人雅土與超凡脫俗的逸士高惜,在松風竹月、僧倡道院之中品茗嘗飲,才算是與茶品相融相得;才能品會到真茶的趣味。已經很明確地對茶境提出了要求。另有,明代陳推錨的《巖棲幽事》特別強而“品”。他說:“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明代張源的《茶錄》也說:“二客日勝,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他們都認為飲茶者愈眾,則離品茶真趣愈遠。

明代馮可賓的《芥茶》對茶的品飲環境說得最為詳細。在“茶宜”中提出適宜晶茶的十三個條件,即“無事”,“佳客”、“幽坐”,“吟味”、“揮翰”。“倘佯”。“睡起”,“南”,“清供”、“精舍”,“會心”,“賞鑑”、“文”。他還提出了不適宜品茶的七條“茶忌”。

茶的沖泡藝術之美是表演者儀表美與心靈美的結合

它們是:“不如法”,指燒水、泡茶不得法;“惡具”,指茶器選配不當,或質次或被堵汙;“主客不韻”,指主人和氣,賓客行動粗魯,缺少修養:“冠裳荷禮”,指官場間不得已的被動應H。“葷餚雜陳”,指大魚大肉,掌握雜陳;“忙冗”,指忙於應酬,無心雷茶,品茶;“壁問案頭多惡趣”,指室內陳設品位低下,佈置凌亂,俗不可耐。馮可賓還概括了品茶的四個方面:品飲者的心理素質、茶的本身條件,人際關燕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此類論述在明清兩代的茶書中還有許多,如許次纖認為品茶應該在“心子閒適”,“披詠疲他”之際。並在“風目晴和““茂林修竹”,“清圍寺觀”、“小橋畫酶”等望關的環境中進行。明代文震事在(長物志)中描繪了一方精舍,依山傍水而築,室內悉備靠具,一童子專主燒火烹茶,端茶待水。這樣,主人便可以在這裡“長日清蔬。寒有幾坐”了。

茶的沖泡藝術之美是表演者儀表美與心靈美的結合

可見這種清靜幽雅的茶室是文人雅土聚會活動的理想場所,充分說明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品茶的環境。對茶境的擬人化,也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鄭板橋品茶邀請“一片青山人座”,陸龜蒙品茶“緒席風開照露晴”,齊已品茶“谷前初崎叫杜鵲”,白居易品茶“野靡林鶴是交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