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官場,笨拙的李商隱才摸不到門道,上級怒不可遏準備罷免他

冤,不是不可以申;獄,不是不可以活。問題的關鍵在於一條為大家心照不宣的官場通則:責任要勇於攬在自己身上,功勞要無私地歸於上級。

初入官場,笨拙的李商隱才摸不到門道,上級怒不可遏準備罷免他

人在仕途,誰都願意立功受賞,誰都不願意犯錯受罰;奸猾之人還會貪佔別人的功勞,推卸自己的責任。同僚之間往往如此相處,但是,在上下級的關係裡,規則就發生了變化:李商隱積極活獄,當然會為自己贏得美名與感激,但也彰顯了上級官員製造冤獄的惡名;若他有幾分精明與狡黠,就會巧妙地將活獄之功歸於上級官員,宣稱這一項那一項每一項成果都是上級英明,自己不過是奉命辦事而已。

這實在是再基本不過的官場行為通則,只有笨拙的李商隱才摸不到門道,當然也就不懂得照辦。李商隱的上級,陝虢觀察使孫簡果然怒不可遏,準備罷免這個不會做官的蠢貨。

初入官場,笨拙的李商隱才摸不到門道,上級怒不可遏準備罷免他

這一次打擊幾乎讓李商隱情緒失控了,他不請罪,不求情,將滿腔憤懣寫入一封辭呈。他就是不能接受,為什麼自己自幼所學全是聖賢的至理,上至天子下至百官朝夕所講的也是同樣的一番至理,而這番至理偏偏在現實中處處碰壁,為什麼他們實際所奉行的全是與他們所推崇的、宣講的、教誨的截然相悖的東西?

詩人首次在現實世界裡切身地看到了虛偽,觸目驚心。官場上的汙濁與不平讓人生出歸隱的念頭,讓人懷疑為仕途所付出的一切究竟值或不值。《自貺》這首詩就是寫於此時的:

陶令棄官後,仰眠書屋中。

誰將五斗米,擬換北窗風。

初入官場,笨拙的李商隱才摸不到門道,上級怒不可遏準備罷免他

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棄官隱居,過著躬耕自給的日子,給後世文人開創了田園生活的理想範型。史書記載了陶淵明解印辭官之後的高隱,說他“嘗言夏月虛閒,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一邊是趨避小心的荊棘仕路,一邊是自由自在的北窗清風,究竟哪個才是真正值得追求與擁有的東西,舍後者而取前者究竟是不是一種明智的抉擇呢?

初入官場,笨拙的李商隱才摸不到門道,上級怒不可遏準備罷免他

古往今來,陶淵明擁有無數的傾慕者,而真正的追隨者寥寥無幾。李商隱也只是說說氣話罷了,他不可能再過回佣書販舂的日子,他必須改變家族的窘迫命運,必須讓妻子為自己驕傲,讓岳丈的期待得到滿足,讓所有嫉恨自己的人乖乖地閉上嘴巴。至於什麼經邦濟國、安定蒼生,少年時一心為天下的偉願就放到一邊吧,能夠被堅持下來的理想從來都是打過折的理想。

辭職只是一怒間的事情,而辭職後去向哪裡,又如何解決生計,難道還要回到涇原依靠岳丈大人的接濟不成?他是無論如何都不肯邁出這一步的,他絕不能容忍自己在心愛的女人面前顏面盡失,連帶她也在人前抬不起頭來。但孫簡已被觸怒,辭呈也已經提交,退路已斷,難道還有第三條道路可走不成?

世事當真柳暗花明,就在李商隱進退維谷的時刻,事情突然出現了誰也意料不到的轉機:孫簡忽然調任他方,姚合接替了孫簡的職位。

初入官場,笨拙的李商隱才摸不到門道,上級怒不可遏準備罷免他

開元名相姚崇、宋璟,這是直到今天依然家喻戶曉的人物。這位新任的陝虢觀察使姚合就是姚崇的曾侄孫,也是大唐詩歌史上的一位名宿。詩人對詩人總有幾分惺惺相惜,姚合才一到任,便駁回了李商隱的辭呈,以詩人而非上級的真心勸慰這個已經詩名在外的年輕才子。

只有詩人才懂得詩人,姚合的這番挽留,李商隱將用一生來感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