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一生戎馬,堪稱良將,為趙國復興作出的貢獻,因何而死

全文共1679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春秋戰國,

是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

,在這一時期,湧現了很多的良將,比如白起,李牧等等。李牧在趙惠文王時期官拜大將軍,一生都在為趙國的強大奔走。

克齊國,抗魏國,接連拿下陽晉,安陽等城,

為趙國的開疆拓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的一生致力於趙國的富強,卻的個被殺的下場,令人唏噓不已。

但無論怎麼說也不能抹殺他

傑出的軍事才能與卓越的貢獻

,那麼李牧為趙國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李牧一生戎馬,堪稱良將,為趙國復興作出的貢獻,因何而死

提起趙國,就不能不提起李牧,

他傑出的軍事才能令人折服

,他北擊匈奴,臨危抗趙,還開創了很多先進的戰法,被歷代兵家所推崇,那麼李牧有什麼獨特的魅力?能夠讓這麼人折服呢?

談及李牧,就不能提起所處的時代,趙國經過了胡服騎射,以及廉頗等各位將領不斷的壯大軍事實力,緊接著李牧這顆閃耀的將星進入了歷史的舞臺。

李牧一生戎馬,堪稱良將,為趙國復興作出的貢獻,因何而死

他避免了趙國武將青黃不接的局面,讓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進一步的壯大,從而可以和其他國家進行對抗而不落下風。

一、李牧為趙國做出了哪些的貢獻

1、北擊匈奴,鎮守疆土

要知道,趙國的

地理位置就決定了趙國要不斷的增強實力才可以圖存

,因為趙國與其他戰國六雄中的五雄所接壤,可見趙國土地的狹長並且本身要

以攻代守

,才能得以圖存。

可是,除了這五個國家以外,北邊的匈奴也是

虎視眈眈

,隨時都有著吞併趙國的打算,匈奴與其他五國比較實力稍

遜色

一些,所以就成了趙國首

先開刀

的物件。

史書有詳細的記載,趙國派了李牧為大將,駐紮記載在代門、雁門一帶,阻止匈奴的南下。這一時期,

李牧的主要作用就是鎮守疆土

,北抗匈奴。

李牧沒有讓趙王失望,出色的去完成了任務,讓北方聽到李牧的名字就聞風喪膽,不愧是一代名將。

李牧一生戎馬,堪稱良將,為趙國復興作出的貢獻,因何而死

2、延續了胡服騎射的風尚

李牧做出又一重大的貢獻就是

延續了胡服騎射的的風尚

,能延續肯定是有積極的作用。那麼胡服騎射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趙武靈王時期,趙王看到胡人穿著短袖等衣服,騎射很方便,而中原的騎兵以長袖長褲為穿著,騎射很不方便。

就把趙國的騎兵統一為胡人的服飾

,加以訓練。結果,趙國的騎兵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在對外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李牧遵從延續了這一制度,

培養了很多精銳的趙國騎兵

使趙國騎兵的戰鬥力一直都領先於別的國家

,李牧的好眼光幫助趙國不斷的走向強大。

李牧一生戎馬,堪稱良將,為趙國復興作出的貢獻,因何而死

3、、優待士卒

李牧為人謙恭和善,

對底下計程車兵視同己出

,李牧一生雖然高官厚祿,可以比其他的將軍相比,卻顯得清貧了許多。

為什麼呢?就是李牧對底下計程車兵太好了,李牧每次把自己獲得封賞基本都給了底下計程車兵,底下的兵卒無不念著李牧的好。

有人說,李牧這是逢場作戲,

收買人心

可拿著自己的俸祿給底下的步卒確定獨一人

,底下的將士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可以說是互相成就。

李牧一生戎馬,堪稱良將,為趙國復興作出的貢獻,因何而死

二、李牧死亡的原因是什麼

1、功高震主

李牧之死就像很多將領一樣,

都都受到了君王的猜忌

。首先,李牧為趙國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其次李牧對底下的將士百般的愛護,

建立了他的威信

影響到了趙王的統治,雖然李牧忠心耿耿,但還是抵擋不了趙王的懷疑,趙王不可能讓大臣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

間接推動了李牧的死亡

李牧一生戎馬,堪稱良將,為趙國復興作出的貢獻,因何而死

2、苦心勸諫

李牧從重用到

不被重用

,其實還有一個

小插曲

,趙王想要迎娶寡婦為妻,李牧感覺到有傷大雅,並且也不利於君王的形象,就不斷的勸諫趙王。可是,自古君王的家事 ,都不是臣子可以參與的,趙王一生氣讓李牧去鎮守疆土,

遠離了都城

,這為李牧的身死埋下了伏筆。

3、收買人心

要知道,兩軍交戰,不僅有正面的交鋒,兩軍將士在陣前廝殺,透過武力的方式決勝負。也有著看不見,摸不著,

卻時刻影響戰局。

不被人所認同的陰謀,有的時候二者是相互配合,最後會取得很不錯的效果 ,就像李牧之死一樣,就是亡於君主對臣子的不信任上,秦國想要攻佔趙國,進而達到全國的目的。

可李牧卻是一個

硬骨頭

,每一次都讓秦國無功而返,最後秦國散佈了謠言,造成了李牧的死亡,最後趙國也走向了滅亡。

李牧一生戎馬,堪稱良將,為趙國復興作出的貢獻,因何而死

趙國的滅亡與李牧的死亡有著緊密的聯絡,

二者不可分割

。雖然,趙國當時可以用風雨飄搖來形容,

秦國卻像一隻雄獅隨時準備統一中原。

但李牧卻用自己的

軍事才幹

,讓秦國不斷的無功而返。如果李牧沒有死,趙國在李牧的帶領下,不會那麼早的亡國,說不定開創別的歷史也尚未可知。

參考文獻:《史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