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這個“守”字具有非常明顯的篆體隸寫特徵

。關於這一點,只要對照一下“守”字的篆形就知道了: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改做隸寫之後,有兩個細節需要我們注意:

其一,關於字頭“宀”,如果我們要像篆體那樣把它的左右兩筆寫作豎而非點的話,左邊的一豎(即圖中標註的筆畫①),照隸書的書寫習慣該是要出波的。

而這就意味著

筆畫①和筆畫②實際上使用的是相同的筆法。如何區別這兩筆的形態,造成它們之間的合理差異,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其二,一個成熟的書法作品,用筆和結構總是相互配合的。

“宀”的左右兩筆做豎寫,一定要像篆體那樣儘可能把它們拉長一點,如果寫得短了,字形就會從篆形靠向隸形,篆籀遺趣也就無從體現了。

不信的話,我們可以對比下面兩個字。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自從開始製作這套“《張遷碑》日課”,就不斷地有朋友問我,《張遷碑》的筆法特徵究竟是怎樣的?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明白一點:

臨帖不是考古,我們今天臨寫《張遷碑》的目的絕不是要復原《張遷碑》的書寫者當年書丹時的原樣

——當然,如果真像部分學者的研究結論所推測的那樣,《張遷碑》根本就沒有書丹,而是直接刻石的話,要恢復它的原樣,就只好用刀而不是用筆了——

因為這件作品之所以在今天受到許多人的追捧,恰恰是因為拓片上的字形刀痕的意味比毛筆書寫的意味濃厚得多

喜歡刀刻的感覺是自清代碑學中興之後才逐漸興盛起來的審美趣味,漢代人恐怕是不會欣賞這種書法風格的。

就以這個“相”字為例,如果我們按照毛筆的自然狀態去書寫其中的“目”,它應該寫成這樣: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我猜想,有些朋友看到這個字形的時候可能又要感嘆說“你看,你寫得太圓了,像《曹全》”。因為他們心目中正確的字形可能是這種: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這兩個字形的差別,準確地說,是我在第二個字形中刻意去表現了刀鑿斧刻的粗糲、生拙的效果。

我明白那些向我詢問《張遷》筆法的朋友所想要學習的就是這第二種。

但我回答他們的時候卻每每勸他們要先學第一種。原因無他,

第二種字形其實是在第一種字形的基礎上加入了筆法細節的修飾。

我們必須首先在毛筆的自然書寫狀態下透過第一種字形的訓練建立起對線條、對結構的基礎性認識,然後才能談到雕琢筆畫的細節。

如果以一個完全生手的狀態直接進入第二個字那樣的學習,到了多半會變成一個“畫家”。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臨寫“系”字的關鍵是如何處理筆畫①的形態

。如果這一筆不能透出點兒活潑的意味,整個字可能會顯得比較沉悶,像這樣: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附上我臨寫的“系”字,做個比較: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張遷碑&晉公子原創

書法臨摹,隸書《張遷碑》臨帖所必經的兩階段筆法訓練∣首相系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