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廣洋:比李善長有才學,比胡惟庸有心機,比劉伯溫有智慧

汪廣洋:比李善長有才學,比胡惟庸有心機,比劉伯溫有智慧

(採石磯)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這一年,義軍梟將朱元璋橫渡長江,攻下了今天安徽馬鞍山境內的採石磯。

採石磯,現在是國家5A級景區,想必幾百年前,風景也是不錯的。

橫刀立馬,站在山巔,朱元璋向遠處眺望,的確是美不勝收。

鬱鬱蔥蔥的樹木都披上了一層秋色,連綿起伏的山脈盡染落日的餘暉。

這裡不像朱元璋的老家太平鄉孤莊村,一年到頭都是一副模樣,就算四季交替也沒有什麼太過明顯的變化。

年幼時的朱元璋,曾經天真地以為,整個世界都是孤莊村的模樣,但現在他知道,天下很大,路途很長,如果看不到終點,那就得一直走下去。

攻下采石磯後,當地一位素有才氣的書生投奔朱元璋,書生的名字,叫做汪廣洋。

有人投誠,朱元璋欣然接受,遂任命其為元帥府令史,相當於朱元璋中樞集團的低階辦公官員。

對於這個任命,汪廣洋其實一開始並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

汪廣洋:比李善長有才學,比胡惟庸有心機,比劉伯溫有智慧

(餘闕)

汪廣洋是名門出身,在學業上的老師,是著名“廬陽三賢”之一的餘闕。

餘闕是元末官員,素有才學,性格堅韌,堅守城池,與起義軍激戰數百次,兵敗後誓死不屈,沉湖自刎而死,後人為了紀念他的氣節,選為三賢之一,而另外兩賢名氣更大,分別是北宋的包拯,和明代的周璽。

大師底下出來的門徒,那水平自然是不一般的,汪廣洋

通經能文,吟詩作賦,繪畫書法,各種文青的把式,他研究的是相當不錯。

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文人究竟是治國多一點,還是誤國多一點呢?

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大哥我這麼有文化,我真心實意地投奔你,結果你就讓我當個低階官僚,這也太沒有牌面了。

事實上,不是朱元璋不懂欣賞人才,而是當時投奔朱元璋的人才有兩位,另外一位仁兄,在無形之間,把汪廣洋給pk下去了。

那這位擊敗汪廣洋的仁兄叫什麼名字呢?想來大家也很熟悉,他的名字叫做胡惟庸。

兩個同樣滿懷理想的年輕人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個平步青雲,一個默默無聞。

不過,雖然彼時他們的遭遇不盡相同,但未來,他們將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同一個終點。

汪廣洋:比李善長有才學,比胡惟庸有心機,比劉伯溫有智慧

(胡惟庸)

從至正十五年投奔朱元璋開始,到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大明,這漫長的時光裡,汪廣洋一直覺得無所適從。

他做過照刷磨勘,負責審計和會計工作,勉強算是後勤統籌類的工作,如果聊以自慰,也可以說是穩坐軍中帳,行運籌帷幄之事,但問題是,那時候,汪廣洋的直屬領導是李善長,在李善長的手下,自己根本沒有發揮的餘地。

劉邦有蕭何,劉備有諸葛亮,司馬睿有王導,而朱元璋能取得天下,一定程度上就在於,他擁有李善長。

這種巨星級別的人物,自己怎麼比?

就算是要比,自己又比得過麼?

後來,汪廣洋又做過都諫官,主要負責彈劾同僚,監察百官。

本來這份工作他幹得挺好,很有起色,但好死不死不知道從哪兒橫空冒出一個搞情報工作的楊憲,把自己所有的風頭都給搶走了。

汪廣洋很難過,他也很迷茫。

這個天真的,充滿理想主義的年輕人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無可奈何的。

你可以不理解,但你必須接受。

想要出頭,就要學會忍耐,學會沉默,學會一言不發地穿越洶湧的人潮。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稱帝了。

汪廣洋:比李善長有才學,比胡惟庸有心機,比劉伯溫有智慧

(登基稱帝)

響水池臺,將軍樓閣,數十年如一夢,短衣匹馬,如今定鼎大明,想必老朱同志的心情是十分激動的。

南京奉天殿上的此時此刻,所有人都匍匐在地,都低著頭,只有朱元璋昂首而立,望向遠方。

遠處江水如練,奔騰不休,天邊煙波浩渺,朝陽融金。

往事一幕幕重現,當年父母骨瘦如柴,被活活餓死的慘劇。

皇覺寺裡振聾發聵的鐘聲,四處遊方的心酸和苦楚。

當年加入義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一騎當千的日子。

採石磯的酣戰,集慶府的堅守,鄱陽湖的滔天巨浪。。。

看著眼前的一切,朱元璋簡直不能相信,不敢相信,誰會相信一個社會底層的苦命人能締造這一切呢?

然而,這一切就這麼真真切切的發生了。

朱元璋登基後的第三年,汪廣洋也迎來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洪武三年,在中書省任職的李善長生病,只好暫時辭官。

汪廣洋:比李善長有才學,比胡惟庸有心機,比劉伯溫有智慧

(李善長)

所謂中書省,你可以把他理解為朱元璋時期的內閣。

這是帝國權力的中樞機關,在這裡邊上班的,那都是掌握國家命脈的牛人。

李善長為君王所倚重的時代,就在他身體狀況的日暮西山下,消無聲息的結束了。

中書省沒人了,官位空缺了,朱元璋很快啟用了新的人事班底,即任命楊憲為中書右丞,汪廣洋為中書左丞。

如果說大明王朝的一把手是朱元璋,那麼在以右為尊的封建時代裡,右丞楊憲就是二把手,左丞汪廣洋就三把手。

朋友們,從給別人打下手的小官到帝國三把手,這樣的升遷速度,跟坐了火箭也差不多了。

馬有千里之程,非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在這個位置上,如果你汪廣洋真的有才華,那麼你完全有能力,有機會去施展,並以此來證明你自己,但問題是,楊憲不是這麼想的。

楊憲從投奔朱元璋開始,幹得一直就是情報工作,說白了,就是臥底,特工。

他靠檢舉揭發同僚發家,靠羅織構陷罪名升遷,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內心十分陰暗的人。

楊憲過往的經歷註定他的性格是獨立的,他沒有辦法和同僚通力合作,而汪廣洋對他來說,則變成了一種掣肘。

汪廣洋:比李善長有才學,比胡惟庸有心機,比劉伯溫有智慧

(楊憲)

所以,楊憲很快對汪廣洋發起了攻擊。

楊憲所謂的攻擊,就是製造輿論。

《明史》:嗾御史劾廣洋奉母無狀,帝切責,放還鄉。

楊憲唆使御史,跑到皇帝面前告了汪廣洋的黑狀,說汪廣洋這人不太孝順母親,他老母年事已高,他不在家侍奉,還特喵的有心情來朝中做官,實在不孝。

結果,一頓牽強附會,皇帝很生氣,立刻把汪廣洋一擼到底,攆回了老家。

如果說不諳官場,不懂政治交鋒的汪廣洋被擊敗之後就此退出歷史舞臺,這也沒什麼好說的。

成王敗寇,你汪廣洋為官幾任,沒看你有什麼太大的成就,風花雪月倒是剩下不少,你不被擼誰被擼?

但問題在於,汪廣洋在家待了一陣子之後,他的政敵楊憲很快犯案出事,領了盒飯。

楊憲一死,中書省的官位又空了,沒辦法,朱元璋又把汪廣洋叫了回來,而為了安慰汪廣洋失落的內心,這一回皇帝禮遇更甚,直接一步到位,讓他做了中書右丞,同時,還為他貼心的配備了一個幫手,即中書左丞胡惟庸。

汪廣洋:比李善長有才學,比胡惟庸有心機,比劉伯溫有智慧

(中書省)

不過,這個時候的汪廣洋,似乎心態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

以前,他是一個對未來充滿了期待的文藝青年,他認為自己有才學,有抱負,有理想,自己只要跟對老闆,一定能爭取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然而十數年的宦海沉浮,卻熄滅了這個讀書人心中的火焰。

因為他發現,自己所處的時代,和自己所想象的時代,是不一樣的。

自己以為,人生在世,努力就會有收穫,正義終會戰勝邪惡,到頭來卻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空想。

自己想要發揮才幹的時候,有李善長那樣的人壓自己一頭,所以自己只能把才學付之東流。

自己想要好好做官,乾點實在事兒的時候,又被楊憲這種小人構陷,失去了機會。

自己已經耗盡了對這個世界的全部熱情,自己什麼也不想幹了。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得好聽!

寂寂無名的小吏搖身一變可以位極人臣,堂堂中書省的大員也會隨時隨地跌入萬丈深淵。

可這人生境遇的變化,實在是汪廣洋不能承擔的。

他開始懷疑自己,當官是為了什麼?做官是為了什麼?

又或者說,現在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汪廣洋:比李善長有才學,比胡惟庸有心機,比劉伯溫有智慧

(汪廣洋)

《明史》:廣洋頗耽酒,與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帝數誡諭之。

思索過後,他開始生出了對政治環境的消極和失望情緒,開始在中書右丞的位子上昏昏沉沉,每日飲酒取樂,完全放棄了自己。

我想,我應該有很多年輕的讀者,所以作者要在這裡提示你們,汪廣洋的行為,是不提倡的。

你們還很年輕,你們的日子還很長,你們將來會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會經歷很多五彩斑斕的事,你們會擁有很多,你們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們絕對不能拋棄。

其一,是良心,其二,是理想。

失去良心的人,不配為人。

而失去理想的人,將不再擁有完整的靈魂。

其實汪廣洋的變化,作者也沒有想到過。

在初讀這段史料時,我一直以為汪廣洋會是一個懷才不遇,奮發圖強,最後一步一步走上人生巔峰,締造自己文臣傳奇的人物。

勝過李善長之才學,勝過胡惟庸之城府,勝過劉伯溫之智慧。。。

我以為他的結局,是“誰言書生無用,筆下亦顯英雄”的豪情,然而,他平凡普通的一生,現在看起來,實在是太過索然無味了。

如果你能看到這裡,你大概也會說,這寫的什麼啊?這個人有什麼好寫的啊?

是的,汪廣洋很普通。

年輕時,他是朱元璋手下不起眼的小卒子,頂多是見證了朱元璋一步一步走上巔峰的過程。

後來,他在官場裡幾經沉浮,當過大官,也被排擠過,最後卻仍舊稀裡糊塗地坐上了大明二把手的位置。

汪廣洋:比李善長有才學,比胡惟庸有心機,比劉伯溫有智慧

(朝堂風雲)

然而,這些看似普通平凡的經歷,卻改變了汪廣洋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讓他變得消極,變得懈怠,變得無所謂,從此,他成了明王朝的一個混子。

他躺平了,他開始擺爛。

面對這種情況,領導朱元璋坐不住了。

皇帝大筆一揮,寫下了一封詔書:

《明史》:今者益務沉湎,多不事事。爾通經能文,非愚昧者。觀爾之情,浮沉觀望。朕欲不言,恐不知者謂朕薄恩,特賜爾敕,爾其省之。

我知道你汪廣洋有才華,有能力,你對這個世界有疑惑,你對你的人生有意見,所以你沉湎酒色,妄圖麻醉自己,但是我告訴你,那沒有用,如果你不振作起來,你將會永遠迷失。

皇帝想要拽汪廣洋一把,讓他走回正軌,但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自己的詔書前腳到了汪廣洋的手裡,後腳汪廣洋就自殺了。

汪廣洋:比李善長有才學,比胡惟庸有心機,比劉伯溫有智慧

(明太祖朱元璋)

拜拜,我不和你們玩了。

縱使你有千般道理,我只想結束這一切。

汪廣洋死了,生不如夏花般絢爛,死卻如秋葉般寂靜。

老實說,這種摻雜著大量議論和抒情的歷史寫法,作者也是第一次。

老實說,汪廣洋實在不是個很好的選題,但作者還是寫了出來。

因為,汪廣洋雖然普通,但卻是前洪武時代歷史中的一部分。

普通人,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小配角,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沒有他們,歷史就不完整。

有了他們,這些人就會在歷史中“魂兮永逝,名舉風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