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降價,有人比馬斯克更著急

文\三娘

這個世界有兩樣東西只讓上漲不能下跌:一個是中國的房地產;另外一個是特斯拉。

最近,全球新能源汽車標杆特斯拉,卻選擇了開啟降價模式。據美國《華爾街日報》25日報道,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兩款車型在中國的價格下調9。4%,調整後的起售價分別為28。89萬元和26。59萬元。受鋰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等影響,特斯拉在過去一段時間曾多次漲價。此次降價,將使得這些車型的價格範圍恢復到接近3月初的水平。

特斯拉降價,有人比馬斯克更著急

當中國的造車新勢力還忙著把自己的品牌如何定位更高階之時,特斯拉的降價多少讓“蔚小理”們有些措手不及。

但對於馬斯克來說,當下更緊急的可能不是推特的收購戰,而是微博。因為特斯拉降價的訊息一出,“特斯拉降價立馬引發維權”的詞條就登上了微博熱搜。有人在熱搜下方評論稱,“31。69萬元提車,3個月血虧3萬元”、“無語,提車1個月降1。4萬元”。

特斯拉降價,有人比馬斯克更著急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也已有多名車主投訴特斯拉降價。不少車主表示,在不提車的前提下,車主可以享受最新價格優惠,但是特斯拉此前催促自己提車,導致錯過了此次優惠,認為自己的知情權受到侵犯。

按照常理,大家都希望東西越便宜越好。所以這種難得一見的“降價維權”,此前只在房地產公司的售樓處看到過。

01

降價模式

特斯拉為什麼要開啟降價模式?

原因其實很簡單:無利不起早,一是因為確實成本在降低,透過降價能夠開啟銷路,還能去庫存,獲得更多的利潤;二是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也是全球主要電動車品牌競爭最激烈的戰場,

即便是頭部如特斯拉,也正在面臨極為激烈的競爭。

特斯拉最新公佈的財報顯示,公司第三季度總營收為214。54億美元,同比增長56%。其中中國市場的營收為51。31億美元,同比增長64。8%。今年前9個月,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營收為135。68億美元,同比增長50。5%。營收創下單季歷史新高。

但作為對比的是,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估計,今年中國電動車銷量將增長約56%,達到550萬輛,今年前9個月,特斯拉在中國銷售了超過31。8萬輛電動車。同期,比亞迪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插電式汽車的總銷量達120萬輛,增長250%。

投資者不會看你的存量,看的是未來的預期。

華爾街對於特斯拉的現狀,顯然並不買單。《紐約時報》稱,特斯拉此前公佈的第三季度利潤資料令華爾街失望,儘管第三季度利潤較去年同期翻一番,但不及投資者的預期。截至10月24日收盤,特斯拉股價下跌1。49%,收於211美元附近。

而這也是特斯拉持續將近一年的下跌中創下的股價新低。隨著特斯拉的股價暴跌,馬斯克財富在一年內已縮水超1100億美元(約合8000億元人民幣),有人換算過,這基本相當於馬斯克一年虧掉了一個英特爾公司。

特斯拉降價,有人比馬斯克更著急

在這種規模的財富縮水面前,最近下跌的中概股顯得也就不那麼悽慘。即便是全球首富,相信馬斯克也早就已經感受到了壓力——在沒有新的技術創新引領下,降價搶佔市場就是最好的選擇。

今年特斯拉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馬斯克就曾表示:“我認為通脹將在年底前下降,希望在那個時候我們可以稍微降低車價。”

02

降價效應

但在推特收購戰中光開嘴炮、不講武德的馬斯克可能到現在都無法理解,降價策略還沒有引來競爭對手的反應,卻在中國市場的消費者端激起這樣的浪花。

這也足以證明,馬斯克還是不夠了解中國。

其實就在特斯拉降價之前,中國本土的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為了給L8上市清庫存,優惠處理理想ONE的行為,又被剛買了理想ONE的消費者們維權了。剛剛提車理想ONE的車主紛紛把車開到理想體驗店門口,掛上橫幅以表達對突然降價的不滿。

自從特斯拉挑戰了傳統的經銷商模式、把汽車銷售改為直營之後,這種直面消費者情緒的活兒,就直接來到了車企自己手裡。

在傳統的經銷商模式下,傳統車企的商業模式更多是“B2B”的結構。也就是說,汽車公司只負責把車輛賣給經銷商,而面對消費者的問題,也就一同交給了經銷商。這本身對於車企品牌來說是一個保護。

當然,作為讓渡的是,傳統的汽車經銷商有著非常大的終端產品定價權,在4S店流傳的“七折豹八折虎”的段子就源自這種定價結構。但對於車企來說,一個很大的好處是,所以經銷商有很大一部分作用是市場情緒的調節劑,它可以用自己的利潤空間去穩定消費者的下單量。

在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直營模式崛起之後,幾乎徹底顛覆了以往經銷商模式所形成的生態。這樣一來,好處非常明顯:車企收回了市場終端的定價權。這不僅能夠更好地幫助車企把控自己的品牌和使用者管理,去除了加價、互相詆譭等等經銷商之間的惡性競爭。但缺點同樣非常明顯:

透明的價格也意味著無處無時不在的審視,沒有了經銷商這個緩衝地帶之後,車企所面對的上游成本和車型變動的任何風吹草動,都直接和消費者利益相關。

類比到房地產市場來看,新房就非常容易出現找房地產開發商維權的事情。但是如果是二手房,相信大家幾乎就沒有聽說過,因為價格買高了,去找購房中介維權的道理。這就是中間機構存在的好處。

但說回來,這種不能接受商品價格可漲亦可能跌的心態,還是非常奇怪。買了車不能降價,房子降價遭遇維權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

當然,並不是說消費者只能任由“店大欺客”、被割韭菜。但如果白紙黑字協議已經明確,那麼接受未來可能漲價也可能降價,本來應該是必要的心理準備:世界上沒有什麼資產是“只漲不跌”的。這本來應該是常識。

對比來看,中國最具有契約精神、素質最高的一批人,只在股市之中——面對暴跌、面對數十年如一日的3000點,股民們硬是願賭服輸,要麼關燈吃麵,要麼站上天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