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全人需要層次理論”指導心理諮詢?

一、心理諮詢常見的問題之一

全人需要層次理論一共是七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以及自我超越需要和大我實現需要。這七種需要作為“類本能”,伴隨我們整個一生。

但是,在一個特定的時候,這些七種需要對我們行為的支配力,是不一樣的,那個支配力最大的需要就是“優勢需要”。例如,在一段時間內,你主要的精力就是圍繞滿足自尊需要,自尊需要對你的支配力最大,自尊需要就是你的“優勢需要”。在我們所有需要都沒有滿足的情況下,首先是生理需要佔優勢。另外,一般來說,更低階的需要成為優勢需要之後,更高階的需要才能夠成為優勢需要,對我們的行為具有最大的支配力。我們學習需要層次理論,一定要透徹理解“優勢需要”的概念,我們同時存在七種需要,但人與人相比,其優勢需要是不一樣的。你要觀察,我們的優勢需要是什麼?在我們的行為中優勢需要在發生什麼變化?其他人的優勢需要又是什麼?這樣你就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全人需要層次理論具有極大的涵蓋面和解釋力。它對於我們做通心輔導有什麼用呢?我們做通心輔導,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當事人,有必要對他們有一個整個的把握。例如,有的當事人是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但背後是跟她老公的關係,她又不喜歡她老公,又離不開她老公,二個人的關係就像二個刺蝟,靠近了,互相刺傷,分開了,又覺得孤獨、寒冷。有的當事人甚至已經長期沒有性生活,但仍然難捨難分。她寧願要一個名義上的老公,也不願意背一個單身的名字。而老公呢?也處於一種粘粘乎乎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怎麼那個不出問題呢?類似的問題不少,只是細節有不少差異。她們的問題,從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 看,實質上歸屬需要與自尊需要之間折騰。如果做個案,追溯其童年,就會發現她們在童年都有缺愛、缺乏安全感的經歷,她們現在的需要滿足水平,如果不是長期地固著在歸屬需要之上,歸屬需要經常都是一種優勢需要。她寧肯過一種虛榮的生活,——我比其他單親女性,或者單身女性還有優勢,我有一個老公,有一個所謂“完整”的家庭。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通心輔導師應該如何處理?

首先,我們要讓她明白自己的處境,她只有二種選擇:

1、維持現狀,繼續不舒服下去,而情況往往沒有辦法保持,繼續演化、惡化。

2、學會通心,使用通心,改變現狀。而要學習和做到通心,首先必須變得真實起來,不是活在虛榮裡,而是活在現實中,追求踏踏實實的自我價值。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追求更高需要層次的滿足,是每個人的類本能。

一個人不能夠做到需要層次的上升,是因為他有心理情結,有卡點。

前面談到的女士,她們的基本動力是陷在歸屬需要裡出不來。她陷在歸屬需要裡,是前有虛榮心、後有安全需要的壓力,從安全需要看,因為她有個老公多多少少還有一點點心理支撐。或者是經濟上的補償,或者是某些方面得到補償。

我們做通心輔導,會遇到很多類似的事。我們掌握了全人需要層次論,就有一種高屋建瓴的自信,有一個參考構架,把整個人生的框架,發展大局勢看得清清楚楚,洞若觀火。

二、如何理解“優勢需要”的上升?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之所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模型,就是揭示了人類的動力結構,人類動力變化的規律性。這個規律性就是優勢需要更替的規律,在這個地方,馬斯洛沒有說清楚的地方,我覺得可以借用其他人的語言,加以創造性地予以整合。最近我看溫尼科特的書,大家想到了嗎?他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good enough””足夠好,你把足夠兩個字差不多用到需要滿足上就好了,我們的需要滿足不是無休無止的,需要滿足具有極大的彈性,還有每個人對足夠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一個人的人格三要素,這又涉及到本人的獨創理論——人格三要素理論,一個人的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三種人格力越強,所謂“足夠好”,你對“足夠好”的要求就會相應比其他人能夠低一點,所以說最多保持平均水平就夠了,因為你知道,你的人生是有限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反過來說,你不去做某些事情了,你才能做更重要的事。有所不為,有所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翻來覆去,講的都是適用的。就拿吃來說,吃飯,每天山珍海味也是吃飽,粗茶淡飯也是吃飽,我們現在採取的策略是以素為主。就是微葷、淡葷,稍微吃一點葷的,但是我們精選的食品都是嘌呤含量比較低的,豆製品適當吃一些,堅果。

但是中國人一個最大的弊病,需要滿足是橫向發展,由於社會結構的原因,社會不允許你自我實現,你就無休止的“內卷”。“內卷”這個概念很好,無休止的提高自己吃的水平,中國人講吃就是這樣,西方人對中國感到很驚奇,中國人那麼講吃。西方人美國社會吃得很簡單,因為他們認為有更重要的事,吃花那麼多時間幹嘛?然後就是性,無休無止的滿足性,你看那些拼命在搞外遇的,他不是在滿足性,他是滿足一種自卑需要。用這個證明他的價值。我們的學員裡面都有,有這種人,你跟他說三句話,他就往這邊扯,以後不準談論這些,有人在發“約炮”這些,就直接踢出去了。這個我們做心理諮詢一般來說,一個已經自我超越了,會不會找你諮詢?大我實現了肯定不會找你諮詢,但是兩個大我實現的人,他們會在一起切磋。找你諮詢的,按照中國的水平,至少是大多陷入困境,他的需要滿足在安全需要和自尊需要之間遊蕩,來回折騰。尤其現在歸屬需要向自尊需要過渡,他在掙扎。這個掙扎表現是,他沒有辦法和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分離,知道嗎?還是一個小女孩、還是一個小男孩,他在掙扎,他就活在歸屬需要向自尊需要轉化的“內卷”。或者說“內耗”。

三、身體焦慮與性別焦慮

最近我花了一週的時間把那個阿德勒的一本書看了,就是《馬斯洛傳》的作者寫的,他寫的阿德勒傳——《人生的動力》,也不錯。愛德華·霍夫曼很擅長寫傳記的,他親自採訪了阿德勒的兩個兒子,他們都是精神分析學家,都是他的好朋友,尤其是寫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關係,寫的特別精彩。他描寫的這個也使我想到我們國家的學術界,那些學霸,充分地描寫弗洛伊德醜陋的一面,阿德勒最重要的一個理論,他最早是對弗洛伊德感興趣,因為他強調幼年的作用,後來他逐漸發現不對勁,弗洛伊德只強調一個性欲,他認為人的一生都是幼年的性需要受到打擊、挫折,所決定的。阿德勒就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他提出自卑,對自卑的克服,轉向心理。他是指人幼年的兩個東西很重要,一個就是身體上的缺陷,比如女孩子長得不是很好看,眼睛小了一點,個子矮了一點,某個器官不好看,對這個非常重要,然後他就要去彌補,在其他方面就要去補償,還有就是角色焦慮。一個身體缺陷焦慮、一個角色焦慮,作為女性,就是女性角色焦慮,我們是男權社會,她一生下來就開始有這種焦慮,她想彌補,想盡辦法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彌補。

尤其是在那種家庭,如果自己是老大——女性,下面有個弟,她就要去競爭,表現她的優越。如果是前面有兩個哥,後面一個妹,她是這個妹,是好的,反正這個家庭已經滿足了。如果前面是個姐,下面是個妹,她是那個妹,那就麻煩了。她的女性角色焦慮非常強的,因為父母不想再生個女的,甚至焦慮就到了生存需要的程度,有的家庭甚至就把女嬰給扔了。我們見到過這樣的例子,中國的家庭就做得出來,計劃生育,也不知道生的是男的是女的,一旦生的女的,就非常殘忍地拿去扔了,有的扔到廁所。我小的時候,曾經三次,在公共廁所裡面看到被扔的女嬰,被扔到糞坑裡,非常殘酷、可怕。

那麼,男性有沒有角色焦慮?也有。用弗洛伊德的話說,就說戀母情結。就說是從小男孩子就跟母親養育,要吸奶,首先跟母親的乳房,以後是母親這個客體建立一個非常親密的聯絡,然後他的父親又出現了,到了3歲他就開始有性意識,恰恰這個時候父親開始出現了,父親的重要性呈現出來了。他感到父親是一個競爭者,對父親就有一種恐懼,他不敢過分地表達對母親的這種依戀。他怕失去自己的生殖器,所以他有一種“閹割恐懼”,很焦慮,這種焦慮就使他儘量地讓自己變得強大,變得優越起來,弗洛伊德是這樣解釋的。我倒是不大認同這個說法,準確地說,不排斥一些男性,尤其是西方社會的男性,有這樣的心理情結,但它並不是一個普遍規律。

其實這些現象在全人需要層次理論的框架裡就能夠得到解決。

男孩子的焦慮,可以看成是自尊需要的雛形,不一定跟性硬扯起來。對於男孩子,在任何社會結構中,都要面臨競爭,有競爭,就有競爭的焦慮。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越,實質上取決於獨立人格形成的時間的早晚。當然,男性的焦慮也不排斥性方面的問題。一個男的如果陽痿了,就會嚴重打擊他的自尊心,他就拼命從其他方面要彌補起來,這個就是男人的苦惱。——這些現象都說明自尊需要的重要性,所以現代社會,包括現代中國社會,我們做諮詢,大量的工作都是幫助當事人如何滿足,並且進一步超越他的自尊需要?也就是怎麼樣幫助他建立他的自信?建立他的獨立人格?而建立自信、建立獨立人格的方法,就是讓他與原生家庭分離,與自己父母分離,大家記住了嗎?我們心理諮詢也好、通心輔導也好,很多時候就是做的這個工作。當然通心輔導也好、心理諮詢也好,更高層次的方向就是向自我實現發展,甚至向自我超越發展,甚至向大我實現發展。

如何用“全人需要層次理論”指導心理諮詢?

如何用“全人需要層次理論”指導心理諮詢?

如何用“全人需要層次理論”指導心理諮詢?

(焦露瑩根據許金聲網路工作坊整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