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立秋養生,有這5點就夠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節點”,就是天氣由熱轉涼,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節點。按照《黃帝內經》中“順應天地”的理念,就是要遵循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

《黃帝內經》:立秋養生,有這5點就夠了

立秋起,關鍵在“收”。

進食以潤燥、溫潤為主

《黃帝內經·髒氣法時論篇》雲:“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中醫認為,飲食治療疾病為上,藥石次之。我們的祖先將主觀感受與食物中特有的“能量”相結合,總結出食物的“溫、涼、寒、熱”的四性以及“辛、酸、苦、甘、鹹”的五味。

《黃帝內經》:立秋養生,有這5點就夠了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且“其在天為燥”,秋季的特點是“肅殺”,天干氣燥的天氣環境,容易出現口鼻、咽喉及面板乾燥,乾咳無痰、或痰黏難咳的“燥咳”的表現。所以,飲食上宜適當選擇具有滋陰潤肺之功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百合、銀耳等以滋陰潤燥、益胃生津。另外,蓮藕、冬瓜、蘿蔔、西葫蘆、茄子及各種菇類,也很適合進食。既可潤肺,又能調和脾胃。

《黃帝內經·髒氣法時論篇》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入秋後,我們的身體就應當逐漸從夏天裡陽氣外放的特點,轉變為陽氣收斂入體。所以,飲食上宜收而不宜散。中醫認為,酸味有收斂的屬性,辛辣有發散的屬性,立秋後可適當地吃一些酸味時令蔬果,如烏梅、柑橘、柚子等。飲食上還要儘量少食辛辣,以防瀉肺氣。

開始保護自己的“背”

俗語說“夏天蓋肚,冬天蓋背”,進入秋季後,人體的“氣”由外向內收斂,在外保護我們的“衛氣”減弱,應該注意根據氣候的逐漸變化去增減衣物。立秋後天氣依舊很炎熱,很多人仍像夏季一樣,睡覺開著空調。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立秋後儘量不要在晚上睡覺時使用空調。因為立秋後雖然暑熱未盡,但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往往是白天酷熱、夜間涼爽。如果在晚上睡覺時使用空調,容易使人出現身熱頭痛、關節痠痛、腹痛腹瀉等症狀。另外,睡覺時也不宜開窗甚至對著門窗,避免受到“虛邪賊風”的侵襲而致病。

《黃帝內經》:立秋養生,有這5點就夠了

適當運動解秋乏

夏天暑溼之氣旺盛,人體會大量出汗,體溫升高。但立秋後的天氣逐漸轉涼,人體出汗散熱逐漸平緩,因此人體會感到舒適並逐漸進入“鬆弛”狀態,“秋乏”隨之而來。此時,透過一些中等強度,運動時間稍長的鍛鍊,可以有效驅除“秋乏”。如慢跑、散步、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輕鬆柔緩的鍛鍊方式。循序漸進,配合呼吸使精神內斂,不過多耗散陽氣。

寧心樂觀,預防抑鬱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立秋後在精神方面要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心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減少房事

立秋時“陽消陰長”,人體也到了“收斂”的時候,應當減少房事次數。人體若陽氣不足,可以藉助春天生髮之性、夏天陽熱之氣以溫養生髮陽氣,而陰精不足的人,則可藉助秋冬收藏之性以涵養陰精,因此,“納精”雖是冬季“收藏”的關鍵,實際上從立秋就應開始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