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說的“痺症”,到底是什麼?

中醫常說的“痺症”,到底是什麼?

劉女士今年67歲,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身上的慢性疼痛症狀也越來越多。這段時間,脖頸疼痛、頭暈目眩、腰痛以及雙髖關節疼痛頻頻發作,讓她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困擾。

在女兒的陪伴下,劉女士前往中醫醫院就診,被診斷為“痺病”。中醫表示,由於肝腎不足,筋骨不固,肝血不能養筋,腎精不能養骨,再加上氣血不足,髓海(腦)失養,這才引發了病症。

最後,中醫為劉女士開了補肝腎、充氣血的中藥湯劑;配合敷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

東樂膏

;推拿理筋,滑利關節;以及針灸行氣止痛,宣通氣血。幾番治療之下,劉女士脖子疼、頭暈、腰腿疼痛的症狀得到了顯著緩解。

這裡的“痺病”,也就是“痺症”,很多人由於頸肩腰腿疼痛去看中醫時,都曾聽過,卻不甚瞭解。其實,痺症並不少見,它是一種常見病、高發病。

中醫常說的“痺症”,到底是什麼?

《黃帝內經》記載道:“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就是說,如果人體本身就比較虛弱,風、寒、溼等邪氣就容易侵入體內,在肌肉、筋脈、關節等部位滯留,並且像異物一樣刺激著周圍的神經、血管、肌肉等組織,導致氣血執行不暢,進而引起肌肉、關節疼痛、痠麻、僵硬、沉重等一系列不適症狀。痺症,就是這樣發生的。

痺症是中醫的概念,它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了現代醫學的風溼、類風溼、風溼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疾病。而人們所熟知的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勞損、骨質增生、類風溼關節炎等病症,其實都屬於痺症的範疇。

痺症的發病一般較為緩慢,具有漸進性和反覆發作的特點,部分是不規則發作的。由於氣血閉阻不通,筋脈失於濡養,關節疼痛、麻木、發沉等症狀可以長期存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痺症可以分為很多種,其中,風痺、寒痺、溼痺比較多見,而熱痺較為少見。風痺“善行而數變”,特點就是疼痛四處遊走,不會固定在某一個部位,又稱為行痺。

中醫常說的“痺症”,到底是什麼?

相較於其他幾種痺症,寒痺的疼痛更為劇烈,而且遇冷就加劇,痛點固定,不熱不紅,因而又稱為痛痺;而溼痺尤為常見,表現為關節痠痛、腫脹,陰雨天加重,痛處多重滯不移,又被稱為著痺;而熱痺的特點是關節疼痛的同時,伴有區域性紅腫和灼熱感,或伴有發熱。

對於不同型別的痺症,也要辨證治療:風痺重在祛風通絡,散寒除溼;寒痺在於溫經散寒,祛風利溼;溼痺則要利溼通絡,祛風散寒;熱痺需要清熱通絡,祛風利溼。

痺症並非只發生於中老年人群,為了避免它的侵襲,首先要注意的是預防風、寒、溼等邪逆的侵襲,也就是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此外還要提高內在的抵抗能力,加強鍛鍊;最後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免精神因素引起或加重痺症。

文中配圖部分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