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群容易出現小中風呢?

容易出現小中風的人群是哪些?具有以下慢性疾病的人群腦內發現小中風病灶的危險性極大:

如,II型糖尿病;廣泛性動脈硬化症;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綜合徵;體位性低血壓;高血壓病;肥胖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尿毒症等等。

因為,上述這些慢性疾病存在著形成小中風病灶的發病危險因素。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小中風呢?

腦部發現小中風病灶絕大多數是透過顱腦影像學檢查發現的,而患者身體上,並沒有感覺到有腦神經受損,

如肢體麻木,無力癱瘓,語言不清,吞嚥困難等臨床表現。

這是因為小中風發生的範圍一是比較小,而且位置多在大腦深部白質區域,腦功能受損表現不明顯,每次小中風病灶形成非常隱匿,沒有相應的臨床症狀與體徵。從而使患者並沒有感覺到中風的發生。而僅僅有一些如頭暈,頭昏,疲乏,睏倦,睡眠障礙,以及其他的與老年慢病相關的一些臨床症狀。

當小中風發作經過日積月累會不斷增多,以至於形成瀰漫性、廣泛性腦損傷時,臨床症狀就會較為明顯,表現為認知能力如記憶力,執行力,計算力,定向力等能力的下降。也會出現肢體的協調能力,肌肉張力,二便控制能力的下降,表現為走路不穩,運動遲緩,大小便失禁,語言不清,飲水嗆咳等。

當在顱腦影像檢查發現有小中風病灶後是否需要立即治療需要由小中風病灶是否是新發病灶來決定。

絕大多數影像學發現的小中風病灶為陳舊性的,一般不需要治療。而新發的小中風病灶則需要積極治療。

一般應用保障大腦供血,增加腦血量的藥物,腦神經營養藥物,以及多種維生素類藥物。抗凝藥物不建議應用雙抗治療,因為有可能會導致微出血病灶的增多,使得病情惡化。

其實,對於小中風發生的預防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有效的。如何有效的預防小中風病灶的增多就需要對常見的老年慢病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如對:

II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與管理

控制血糖水平穩定就需要遵循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建議的“五項控制方針”,將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的範圍之內。長期檢測血糖水平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才能使併發症不出現,或晚出現。小中風發生的情況也就會不出現,或晚出現。

血壓水平的管理與控制

中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腦部供血不足將是經常發生的日常狀態,特別是在出現頭暈,頭昏的症狀時,腦部供血不足的狀態尤為明顯。

此時,需要及時的增加腦血流量的供給,其最為有效和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

平臥休息數分或數十分鐘。待頭暈症狀緩解後再恢復日常活動。

其次,增加日常飲水量,適當增加鈉鹽的攝入以增加腦血流量,也是預防小中風發生的方法。

另外,維持血壓水平穩定,不宜過低是預防小中風發生的關鍵。建議收縮壓維持水平與年齡增長相匹配。建議應用年齡+80作為老年人群收縮壓維持水平(伴有心臟疾患的患者不適用)。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小中風呢?

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綜合徵(OSAS)的管理與控制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老年慢病均與OSAS有著密切的關係。睡眠中的呼吸障礙導致的低氧狀態,以及胸腔與顱內壓的變化也是產生腦內小中風病灶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積極的干預睡眠中呼吸障礙是預防小中風發生的有效方法之一。正壓呼吸機的應用可以在供氧與改變胸腔壓力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小中風呢?

其他疾病的管理

如對先天性心臟病的及時治療,糾正由於心臟結構異常所致的右向左的分流。積極控制好CIDP急性發作,避免此類患者的感冒與細菌感染等也是減少小中風發生的有效方法。

總之,小中風發生是中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的腦部病變,由於其發病隱匿,持續時間漫長,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而被絕大多數患者所忽視。當小中風發生足夠多而產生腦內認知功能減退,或肢體運動功能減退時,其最佳治療時期已經錯過。

因此,對導致小中風發生的危險因素需要及早的有所認識,積極的控制危險因素,積極治療和控制老年慢病的進展。這樣才能有效地預防小中風的發生,保持大腦的健康狀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