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心臟病人養生

淺談心臟病人養生

虛靜養心精充氣足則神健,精虧氣損則神衰。所以精神調養的目的在於調氣,使“真氣從之”,氣調則精藏,方能精神內守。《內經》上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要健康,必須有好的心情,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們知道,人身有三寶,即精、氣、神。有精氣,才有神氣,神由精所化生,故常精神合稱。精神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是潛在的,但卻是十分重要的。就高脂血症而言,在環境、進食結構相同的人群中,其血脂水平高低不一,甚至有些人長期進低脂飲食,血賺仍然很高。相反,部分人雖進食較多脂肪,而血脂卻正常。研究發現,與血脂有關的除遺傳、飲食、運動等因素外,精神緊張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美國專家對一批財會人員進行研究時發現,在進食同樣飲食的條件下,每當工作量突然增大,精神處於緊張狀態時,血中膽固醇濃度就升高。當工作恢復正常狀態,精神輕鬆,血中膽固醇也隨之下降。

心臟病人養心三法精神調養對心臟病人十分重要,因為精神刺激可誘發或加重心臟病人的病情。

淺談心臟病人養生

因此,養心遵循以下三個法則:

1制怒:《黃帝內經》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鬱於上,使人薄厥。”薄厥即突然昏迷。大怒可使血壓升高,甚至出現腦血管意外。歷代養生家都十分注意三戒:一戒大怒,二戒大欲,三戒大醉。三戒之中以大怒為首。

2寬心自慰:人的一生,遇到憂傷總是難免的。當遇到令人煩惱、孤寂、苦悶、憂愁、悲傷之事時,要善於自慰。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至”說的是禍福的對立統一。所以遇事一定要保持樂觀的情緒,要相信必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時。

3移情易性:就是要使自己的精神注意力,從疾病轉移至其他方面上去。心臟病患者,其注意力往往在疾病上,整天胡思亂想,陷入痛苦憂愁煩惱之中而不能自拔。這就要求患者要善於自我疏導,疏洩消極情緒。一方面應多參加群體活動,另一方面應培養廣泛的情趣愛好,如遣懷於栽花種竹養鳥之間,收心於筆耕誦讀之中,使之忘卻病痛,克服緊張、煩悶之感,保持愉悅歡欣的積極情緒,保持心神穩定,達到心理平衡。

中醫認為:情志所傷,憂思惱怒,則心肝之氣鬱滯,血脈執行不暢,或氣鬱生痰,痰濁阻滯心脈,皆可致胸痺心痛。心臟病患者,往往由精神、環境刺激而誘發或加重,因這種刺激可使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心率增快、血壓升高,直接影響心臟功能。心臟病患者,精神靜養尤其重要。精神愉快,有利於健康,人的精神活動、情志變化,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也是人的精神活動的外在表現,在正常情況下不會致病,但如果突然的、強烈的、持久的精神刺激,超過了機體生理活動範圍,使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而環境刺激如觀看驚險恐怖影片、激烈的比賽等對心臟病患者尤為不利,因過於激動而致心臟病猝發死亡者多有其人。喜則氣和志達,應該說有利於健康,但大笑、狂笑則不利於健康。因興高采烈或狂喜之時,使呼吸心跳加快,血壓增高,足以使心臟病人病情加重,甚至出現猝死。動靜適宜當今社會,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條件的不斷改善,體力活動嚴重不足,導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明顯增多。透過適當的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可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然而過度的運動,直接影響心臟的功能,甚至可誘發心功能不全,故心臟病患者應減少活動而宜“靜”。心臟病患者運動後,心臟的工作量加大,耗氧量增多,會加重心肌缺血而誘發心絞痛或導致心功能衰竭,這是患者參加運動鍛鍊的一大顧慮。但是,如果掌握心臟病及其運動規律,積極科學地進行適當的運動,可以使營養心肌的血管增加側支迴圈,從而改善缺血狀態,並且運動可以增加心肌的收縮力量,使心肌具有更強的代償能力。由此可見,動與靜是矛盾的,但同時也是辨證的,養生之道在於動靜結合,動而勿妄作勞,靜則勿逸太過,動以養身,靜以養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