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細菌的變化與膽囊膽固醇結石的關係02

2.2 脫膽汁酸羥基的腸道菌群

遊離膽汁酸在結腸某些細菌的的羥基脫氫酶作用下,轉化成次級膽汁酸。其中膽酸轉變成脫氧膽酸,鵝脫氧膽酸。如果腸道菌群的膽汁酸鹽水解酶、脫氫酶等對結合膽汁酸活性作用加強,人體排出次級膽汁酸增多,人體為了補充損失的膽汁酸,會透過降低血液膽固醇等方式來合成膽汁酸入膽汁中。但同時,脫氧膽酸在血液、膽汁和糞便中濃度增高,如果膽汁中的脫氧膽酸水平增高,能夠降低膽固醇在膽汁中的飽和度,極易形成膽固醇結石,如果糞便中的脫氧膽酸濃度增高,會導致結腸腫瘤的發生。因此,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是保持膽汁酸的腸肝迴圈平衡和膽固醇平衡的前體,也是抑制膽固醇結石的必要因素。

2.3 腸道菌群透過脂質轉運蛋白(ASBT)途徑調節膽汁酸重吸收

膽汁酸轉運蛋白對維持肝腸迴圈是必不可少的。維持腸肝膽汁酸迴圈對肝臟和胃腸功能至關重要,包括膽汁流動,膽固醇的溶解和排洩,毒性分子的清除,腸道對親脂性營養素的吸收,以及代謝和抗微生物作用。膽汁酸在迴腸末端重吸收,透過門靜脈重新轉運至肝臟。

國外學者發現抗生素對細菌菌群的殺傷大大減少了糞便排洩和膽汁酸的合成,但增加了膽汁酸合成酶的表達。腸道膽汁酸吸收增加,伴隨著膽汁酸分泌和膽汁酸的腸肝迴圈的增加。 在沒有微生物群的情況下,腸道膽汁Asbt的表達在迴腸中急劇增加,並且也會在小腸的更近端的部分表達。

3、腸道菌群透過增加肥胖等風險影響膽石症的發生

肥胖、高脂血症和代謝綜合徵是膽結石發生的重要的危險因子,相關研究證實,腸道菌群與這肥胖、高脂血症和代謝綜合徵這些危險因子關係緊密。腸道內兩大優勢菌門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相對比值與肥胖症有關係。擬桿菌門/厚壁菌門的比值明顯低於體重正常者,說明了腸道菌群比例的的失調在人體肥胖發展的病程中發揮了作用。動物實驗證明,腸道菌群調控了宿主的能量代謝過程,其調控過程是複雜的,例如:

①腸道內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將澱粉、菊粉、寡果糖和果膠等人體不易吸收的食物成分,透過細菌自身的消化酶分解成人體腸道可直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能量物質,這些物質可以為宿主提供生理活動所需能量;

②腸道菌群可以促進人體脂蛋白脂酶的表達,促進脂蛋白酯酶在肝臟中將遊離脂肪酸酯化為甘油,從而使脂肪細胞中富含甘油;

③腸道菌群在分子水平上還可以促進脂肪合成相關的基因和這些基因調節蛋白基因的表達從而加速甘油三酯在肝臟脂肪細胞中的蓄積。腸道內複雜的動態變化的微生物菌群不斷地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和人體相互調節,影響機體的營養物質的代謝情況、人體免疫強度的變化,在維持人體相對健康狀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總之,相關研究結論表明腸道菌群和膽囊結石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絡,腸道菌群的總體平衡對於保證膽汁酸在血液、腸道和膽汁中的平衡非常重要。改變影響腸道菌群的動態平衡將來或許會成為防治膽囊結石的突破點。

本文選自:高過,腸道菌群與膽囊膽固醇結石相關性研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