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被數字化後,意味著什麼?

數字化趨勢

當一個人被數字化後,意味著什麼?

我們現在正在建設信用社會,你的人品就是一串數字。但你知道信用社會可能面臨什麼問題嗎?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有石器時代的感情,中世紀的制度,以及像神一樣的科學技術。

每一天,你給朋友發信息,給快遞評分,或在網上搜索,每次你從網上購物,寫作,閱讀,你都會留下數字痕跡。你光顧的公司就會利用的痕跡資料來預測你的行為,就算他們不預測你的行為,也會在人口統計意義上去分析你所屬群體的行為。

隱私權的交易就是數字時代做生意的成本

。只要你去閱讀網路產品的使用說明,你會發現別人已經聲明瞭你產生的資料都是他們的,即使你刪除了賬戶,他們也可以利用這些資料進行機器學習。

隱私被收集是我們已知的,但這些資料將成為今後個人評估的依據,你知道嗎?未來中國信用體系的建議,必定是允許信得過的人在天堂裡自由漫遊,同時讓名譽掃地的人寸步難行。

這種發展趨勢是為了獎勵好的行為,同時懲罰壞的行為。從前幾年榮成市推行的社會成員信用積分和信用評價管理辦法來看,這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縮影說明了一件事情:我們的記錄可能將包括交易記錄、網路搜尋報告、社會聯絡和行為記錄,甚至擅闖紅綠燈都有可能被記入到信用體系裡面。這些所有資訊,將以個人信用程式碼的形式整合,儲存在中央資料庫中。

這種趨勢向我們發出了一個訊號:

將來,信用系統會告訴別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價值有多高,以及你應該得到什麼樣的社會待遇。

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構用數字化來取代血肉之軀的個人,那麼就肯定會削弱人們的表現能力,這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心理問題,因為這是非人性化的,當一個人在社會上,賴以證明自己的是數字,而不是他的語言、表情和精神狀態,恐怕連他自己都不會覺得自己是個人類。

人口規模和信用系統評級

當一個人被數字化後,意味著什麼?

但這是不可逆的,我們無法避免不受數字化程序的影響。從人類進化史的角度來看,人口密集的地區都是後來被建設的。在農業出現的一萬年之前,我們過著遊牧民族般的生活,這種群體生活模式人數有限。

進化認知心理學家羅賓·鄧巴認為,人類的大腦只能應付大約150人。在過去的群體性生活中,幾乎沒有人是陌生人。這種群體不需要真正的管理,比如警察和武裝部隊,你可能在鄉鎮看不到,但每座大城市裡,維護秩序和安全所需的警察部隊都是數以萬計,還有監控和其他花哨的安全設施,旨在保持群體的秩序。

這就可能需要一個信用系統來統一管理。社會信用系統的推出決定了誰應該是被信任的。這是對過去小群體的熟人社會的一種顛覆,在相互信任的強大激勵動力下,我們可能會受益更多。

不過,

由於線上和數字化的趨勢,我們對於信任的預測和判斷技能可能會有所退化

。在過去,我們常常基於面對面的交流合作,可以從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的諸多細微特徵中觀察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但是現在和將來,對一個人的信任完全可以用數字評分來衡量。

雖然信用評分無法讓我們知道一個人真實情況,但它可能在某些方面讓我們產生聯想。比如螞蟻金服的信用評分系統,它在某個方面可以表明你對機構的忠誠,你的財務能力如何,換句話說,信用評分系統可能讓人們對強權服從,但這並不一定能夠反映到生活上來。

如果依賴外部評分來解決聲譽問題,如果它是積極且完美的,信用評分系統能讓我們知道,一個人是不是可靠的,但人類在道德信任上的表現,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正如有些人會優先償還銀行的債務而拖著你的,這就是信用評分系統無法解決的信任危機。

如果信用系統的演算法錯誤了呢

當一個人被數字化後,意味著什麼?

每個人的成長和生活環境不同,對信用的實踐方式也不同。有一種人可能生活困難,欠錢不還,但他是勤勞的,誠實的,對社會和他人都是無害的。信用系統如何衡量這類人?

一個可想而知的問題是,一旦信用評分系統大面積推廣,這套系統可能被我們玩弄於股掌之間,原因是信用系統傳遞了重要訊號:你們都要做個好人,要誠實守法,欠債還錢。如果這種社會定向管理一旦出現,那麼隨之而的網路上,如何做個好人的攻略將比比皆是,每個人都會想方設法找到改變自己評分的方法,而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我行我素。

信用評分系統是一套籠統的規則,它將行為結果分門別類,但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從成長環境到個人價值取向行為,

每個人的信用表現都不同

信用演算法是無意識的,它基於模式選擇確定一個人是不是值得相信的,

如果分數是我們人品的一個指標,我們就必須重新來定義生活上的行為

,理解那些評分機制對我們的追蹤,有意識的忽略原本的自我表現,讓自己的行為數字化,標準化。

在這樣一個信用體系中,當一個人得到低分,不管基於什麼原因,他便歸類了。

數字化生活的問題

當一個人被數字化後,意味著什麼?

毫無疑問,

社會信用評分可以影響關於自我價值的道德判斷

。跟過去不同,過去我們基於熟人社會的口碑相傳,你的人品和價值幾何,都是有故事,有來源,有定位的。

但是將來,你會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螢幕上,這種情況下,人們的自我認知過程將會翻篇,因為數字形式去掉了自我中的人性,這就削弱了我們感受和理解痛苦與快樂的能力。強制的信用等級與道德目標必然存在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非人化的感覺可能導致人們做出非人的行為。

還有一個問題是,

我們人類目前真正面臨的問題在於我們有舊石器時代的情感、中世紀的制度,以及像神一樣的科學技術。

人類地位因此而下降,主要是神一樣的強大的數字技術革新了一切,而我們的情感和認知的脆弱性抵禦不了技術對大腦的入侵。

人類在數字化面前相當無力,數字技術針對我們的脆弱性,導致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受害者心理,這種心理增強了無力感,而不是激勵我們更好的控制技術。

社會信用體系就是建立在數字化上的,它的弊端可能是真實存在的。只要人們以量化的方式生活,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沒有那麼人性化。因此,當我們追求生活的時候,個人價值會演變成一串儲存在伺服器端的數字,而不是圍繞著自我和尊嚴與社會進行融合。

隨著我們越來越追求高信用分值,會不會演變成另一種形式財富論,還不好說。在過去的研究中,財富地位高的人,更傾向於做不道德的事情,更加虛偽和對別人刻薄。

當然,獲得高信用排名也是一種強大動力,基於這種高信用帶來的實際益處,人們可能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但這種心態無疑要是正確的,真正追求高信用的的動機應該與自我價值有關,而不是為了浮誇和自負,不是為了增強吸引力和社會地位,否則這種動機只是另一種人性上的災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