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是怎麼出現的,該如何調理呢?中醫調理脾胃之法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脾胃虛寒的症狀,多伴有呃逆、嘔吐、吞酸、胃痛、腹脹、洩瀉等不良症狀,特別是在外感風寒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後症狀更甚,實在是苦不堪言,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針對脾胃虛寒的症狀,應該如何治療。

脾胃虛寒是怎麼出現的,該如何調理呢?中醫調理脾胃之法

脾胃虛寒的基本病理有二:一是寒溼邪氣,一是脾胃陽氣不足,屬本虛標實。本虛是以脾胃陽氣不足而易感寒溼,而溼為實邪,治療應溫化寒溼,用藥上以溫藥為主,如干姜、炮附子、桂枝等品。這些溫熱藥具有祛寒、散寒化飲的功效,同時還有健補脾胃陽氣的作用。脾胃陽氣恢復了,就可以蒸化執行水溼,也有利於利溼藥更好地發揮作用。

就病理來講,如果脾胃陽氣不虛,能夠正常的蒸化執行水溼,便不會發生寒溼停於脾胃,困阻脾胃陽氣的病症。所以,在中醫臨床上,脾胃虛寒病症,雖然有多種不同的區別,但還是以脾胃陽氣不足為病本,而後停溼寒化導致寒溼,造成寒溼反過來更傷脾胃陽氣,困阻脾胃陽氣。寒溼愈甚,脾陽愈傷,病症表現也會逐漸的加重。

脾胃虛寒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容易導致胃病。常見症狀有腹脹、脘腹痛、口淡不渴、四肢冰涼、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怕冷、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苔白潤等,雖無大的症狀,但也影響患者日常感受與工作,所以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脾胃虛寒病人可多吃胡椒豬肚湯,生薑水。胡椒和生薑是健胃、暖胃的調味品,可以調理好脾胃虛寒的病症。

脾胃虛寒是怎麼出現的,該如何調理呢?中醫調理脾胃之法

脾胃虛寒的症狀

脾胃虛寒,因飲食失調、好吃生冷、勞累過度或久病憂思而傷脾等所致。症狀表現為:天氣變冷或受涼和食用生冷食物時感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熱敷可減輕症狀。隱隱胃痛,持續不斷,冷時伴有疼痛,熱敷或按摩可緩解,空腹時疼痛,補充食物可緩解但勞累、食冷或受涼後疼痛加重,還會伴有嘔吐,食慾不振,神疲乏力,脈虛弱的症狀。

脾陽虛衰,陰寒內盛的表現,多由脾氣虛症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臨床表現為腹脹無胃口,腹滿時減,腹痛時熱敷和按摩可減輕疼痛,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冰冷,或肢體乏力,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小腹有墜感,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脾胃虛寒證,以脾失健運和寒象表現為辨證要點。腹脹納少,乃脾陽不足,運化失健;腹痛喜溫喜按,是陽虛陰盛,寒從中生,寒凝氣滯;陰寒之氣內盛,故水溼不化,見口泛清水,大便溏洩,更甚者完谷不化,小便不利。婦女帶下清稀、腰腹酸沉,屬寒溼下注。治療宜溫中健脾,方用理中湯。

脾胃虛寒是怎麼出現的,該如何調理呢?中醫調理脾胃之法

易患脾胃虛寒的人群

脾胃虛寒,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因此,一般是年輕上班族和一些飲食生活不健康及身心勞累的人群易患此病。

很多人都會有脾虛的毛病,你知道脾虛該如何調理嗎?為大家推薦幾款調理脾虛的中醫食療方,

推薦補脾的食物

補脾食物:紅薯

俗稱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補脾食物:薏苡仁

俗稱苡仁米、六穀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補脾食物: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洩瀉,暖脾胃。”《本草求真》還解釋道:“扁豆如何補脾?蓋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

《會約醫鏡》認為:扁豆“炒用健脾止瀉”。對於脾虛嘔逆,食少久洩、小兒脾虛疳積、婦女脾虛帶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補脾食物:西國米

又稱西谷米,西米。白淨滑糯,豐富。性溫,味甘,能溫中補脾,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柑園小識》記載:“西谷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

補脾食物:飯豇豆

性平,味甘,能健補脾胃,對脾胃虛弱、食少便瀉,或婦女脾虛帶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的記載。

明·李時珍還說它能“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還可同粳米煮飯或煮粥食用。

脾胃虛寒是怎麼出現的,該如何調理呢?中醫調理脾胃之法

這四個原因是導致脾胃虛寒的關鍵

吃冰鎮冷飲等食物

臟器內部發熱,涼性食物進入體內後胃部受涼刺激,導致胃部消化功能衰弱,寒氣凝聚,從而導致脾胃虛寒。平時大量吃涼性水果才會導致脾胃虛弱,一般是因為吃涼食、涼水等,比如雪糕、冰鎮飲料、涼拌菜等。

過分“愛美”

尤其是以女性為主,現在主要流行“露”出來的美和“瘦”出來的美。很多人覺得穿個打底褲,穿個長筒靴就是好看,穿得太少、露胳膊、衣著單薄就容易寒氣入侵,寒邪入脾胃就導致脾胃虛寒。

“涼氣入骨”的降溫方法

以夏天和秋天為主,天氣氣溫過高,出門一趟回來容易全身出汗,運動以後更是全身發熱,汗流浹背,如果這時候不是透過調節呼吸進行散熱,而是直接透過電風扇或空調進行散熱,就很容易導致涼氣入骨侵身,造成脾胃虛寒或風溼病等。

不規律的生活習慣

晚睡晚起,導致胃液過多,卻沒有食物消化,從而損害胃粘膜,誘發多種胃病,進食後食物更是消化不良,溼氣凝滯而不消,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脾胃虛寒。

脾虛者的飲食禁忌:

鴨肉

性涼之物。《飲食須知》中曾說:“鴨肉味甘性寒,滑中發冷氣。”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滯氣,滑中,凡為陽虛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虛之人,尤其是脾陽不足者忌食鴨肉。

甲魚

有涼血滋陰作用,屬於清補食品,滋膩之物,多食久食則有礙脾之運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虛之人,應當忌食之,正如《本草從新》中所告誡:“脾虛者大忌。”

田螺

性寒,味甘鹹,有清熱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質大涼,《隨息居飲食譜》中才明確告誡:“多食寒中,脾虛者忌。”

螺螄

性寒,味甘,雖有清熱作用,但對脾胃虛寒之體則不相宜。正如《本草匯言》中指出:“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胃中有冷飲,腹中有久洩不實,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說:“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虛者,法當忌食之。

蚌肉

性寒,味甘鹹,能滋陰、清熱,但脾虛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傷脾胃陽氣。所以,清代食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告誡:“蚌,甘鹹寒。多食寒中,脾虛便滑者皆忌。”

牡蠣肉

性質微寒,味甘鹹,雖有滋陰養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則導致脾胃虛寒,加重消化系統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虛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瀉者均忌多食。清·黃宮繡還說:“脾虛精滑者忌。”

梨子

生梨性涼,脾虛切忌。正如《飲食須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損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經疏》亦云:“脾虛洩瀉,法鹹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虛寒瀉者忌之。”因此,凡脾虛之人,尤其是脾胃虛寒腹瀉便溏者,切勿食用。

山楂

又叫棠株、山裡紅。能開胃消食,但有損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綱目》中曾說:“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脹悶者,於每食後嚼二三枚絕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經疏》中也指出:“脾胃虛,兼有積滯者,當與補藥同施,亦不宜過用。”元·朱丹溪還認為:“山楂,若胃中無食積,脾虛不能運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髮之氣也。”因此,脾虛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

脾胃虛寒的按摩穴位

腹哀穴

腹哀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脾胃虛寒是怎麼出現的,該如何調理呢?中醫調理脾胃之法

穴位速取:仰臥位,在上腹部,先取大橫穴,再向上量4橫指(即3寸)處,按壓有酸脹感,便是本穴。

沿著我們腹部肋骨最下緣由兩側向中間摸,到距離中線一橫掌的位置就是腹哀穴。那麼我們就沿著這個肋骨的最下緣,由兩側向中間按摩,按摩時將四指微微翹起,用我們手指與手掌交界地方的掌指關節進行按摩。按摩一段時間以後,我們可能會出現打嗝、排氣等症狀,這是因為我們透過腹哀穴放鬆了腹部的肌肉,降低了腹壓,中焦的氣機通暢的表現,清氣升,濁氣降。

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中點即為此穴,屬奇經八脈之任脈。

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慢性肝炎、治療慢性胃炎、胃痛,輔助消化等。

天樞穴

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按摩此穴約2分鐘。

脾胃虛寒是怎麼出現的,該如何調理呢?中醫調理脾胃之法

天樞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

繞臍揉腹按摩法

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可以疏通腹部經絡,促進腹部血液流通,理中益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