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宋朝飯局上也流行“光碟打包”

宋代,是我國曆史上經濟民生名列前茅的王朝。宋朝的繁榮程度不僅體現在國內市場的南移變遷,更體現在海外貿易的興盛業績,國民經濟得到了空前提升。

但就是在這樣一個昌盛繁榮的年代裡,宋朝百姓卻依舊有著一顆節約糧食的心,即便口袋鼓了,不浪費的態度仍然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對“光碟行動”的積極性更是不輸前朝。

歷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宋朝飯局上也流行“光碟打包”

一、宋代飲食業興盛

宋代的經濟繁榮是是由許多行業共同支撐起來的,飲食業同樣是經濟市場的組成部分。宋代的綜合國力在當時已是世界翹楚,國民GDP更是佔據了世界總量的百分之七十,國庫充盈意味著百姓的糧倉也是足夠溫飽的。

宋朝律法規定,每有災荒發生,貧民吃不上飯時,當地政府都會緊急招兵,呼籲群眾踴躍報名,用勞動力換取公家糧食。

尤其是宋仁宗當政的時候,地方政府大力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參與公共活動的各州府百姓在高峰期時能達到十六萬之數,食宿都是官府統一負責經辦。

在“藏富於民”政策的推動下,宋代百姓的衣食住行基本得到了保障。經濟市場在民生富足的狀態下也開始迅猛發展,飲食業更是呈井噴之勢佔領市場份額。

大街小巷各類飯館鱗次櫛比位列兩側,集市廟會小吃美食應有盡有,錢包充裕的宋代人民自然不會吝嗇飲食上的小筆花費,只有口袋裡有幾個銅板,大傢伙都會選擇在外聚餐,形成了獨具時代特色的“飯桌文化”。

社會發展總會帶有連鎖反應,飲食業也不例外。外食現象頻繁出現導致了一系列的後續狀況,糧食浪費就是後果之一。喜歡出去聚餐的朋友必然會遇上這種情況:同桌吃飯的夥伴中一定會有一個或者幾個愛面子的,每次點菜喝酒都是隻選貴的不選對的,滿滿當當擺了一桌子的吃食,結果最後吃飽喝足了,桌上還有一堆浪費的食材。

歷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宋朝飯局上也流行“光碟打包”

諸如此類浪費糧食的行為在宋代初期頗為常見。為了杜絕浪費行為,政府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由皇帝牽頭,自宮廷向民間颳起了一股廉潔之風。

到了北宋時期,經濟南移趨勢基本穩定,南北方在飲食上也出現了明顯差異。北方農作物種植條件有限,多以麵食為主,而南方盛產水稻,米飯從不短缺。

古代交通運輸不便,致使南方的稻米無法及時送往北方,北方人民對待來之不易的食材必然是更加珍惜了。

二、打包行為普遍

宋代著名詞人蘇軾曾寫過這麼一首長詩,詩中提到:

"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

講的就是他與朋友出門聚餐,大家都吃飽喝足了,但是桌面上還剩著很多食物,其中一個朋友就把剩菜剩飯拾掇拾掇,全都打包帶回家給妻兒嚐嚐。連蘇軾這樣的詩詞大家都覺得打包飯菜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更別說宋代的普通平民了。

歷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宋朝飯局上也流行“光碟打包”

同樣提倡節儉的還有同朝為官的司馬光,司馬光珍惜糧食那可是出了名的,不管是他邀請別人,還是參加他人酒席,司馬光都堅持少點菜,就算點菜點的也多是相對便宜的時令蔬菜,從不為了“撐面兒”去胡亂點一些昂貴的菜品,燕窩鮑魚、熊掌海參啥的基本都與司馬光的宴席無緣。

為此,當時的人們還戲稱司馬光設立的飯局都是“真率會”,意思是能跟他在一起吃飯的人那都是真朋友,坦率直白,從不虛頭巴腦地追求口腹之慾,只要感情深,就著白菜也能悶。

司馬光晚年定居在洛陽,退休後的日子總是有些無聊的,所以他經常喜歡拉上三五好友喝上兩杯,飯局上酒水沒了他可以大方請客,但是菜吃完了堅決不會再點,名正言順地“摳門兒。司馬光的”光碟精神“不僅體現在他點菜時防患於未然,還表現在他餐後的打包環節。

只要飯後有剩菜,司馬光都會整理打包,從不浪費糧食。按理說像他這樣計程車大夫,二十歲中舉,當了幾十年高官,家底豐厚,頂頭上司宋仁宗都特別喜歡他,金銀財寶賞賜不斷,本不該這樣”摳門“的,但是他仍然不顧世俗眼光,堅持勤儉品行,為宋代文人節約精神的培養樹立了正確榜樣。

歷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宋朝飯局上也流行“光碟打包”

司馬光對糧食的珍視節儉並不是宋朝的個例,他只是龐大”愛糧“組織中的一員,正是這種由上而下節約精神的廣泛散播,才形成了宋代國民群體的”光碟“風氣,讓這樣優良的傳統得以儲存。

三、儒家思想的影響

作為延續千年的主流學派,儒家思想的對古人的影響可不光是體現在言語文章中,宋代人民日常的生活方式也處處能看出儒家文化的影子。

孔子在世的時候,在飲食方面頗為講究,不合時令的蔬果他不吃,沒到火候的米飯他不吃,切的不好看的肉塊他不吃,總之就是吃的挑三揀四,臭毛病一大堆。但唯有一點,孔子十分提倡節約,從不浪費糧食。

某次,周天子邀請孔子參加外賓聚餐。一般像這種外交宴會都是以談判為主,飯菜雖然豐盛,但是很少有人專注食用,大部分精力還是用在聊天上,所以每次宴會結束都會產生很多剩菜剩飯,有些擺盤精緻的佳餚甚至只略動幾口,丟了很是可惜。

孔子這時就說:

"既食,有司卷三牲之俎歸於賓館"

。意思是既然餐會已經結束了,菜品還剩了這麼多,就把牛肉、羊肉和豬肉都打包好了,送給外賓帶回住宿的旅館中繼續食用。

由此可見,孔子是真的心疼糧食被浪費,寧可在注重顏面的王室宴會上說出讓客人打包吃食的”丟份“話語,也不能眼睜睜看著食物被浪費。

歷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宋朝飯局上也流行“光碟打包”

除了正式場合提倡節約,孔子私底下更是將珍惜糧食做到了極致。

子曰:"既食而裹其餘,既遣而包其餘。"

說的是親朋好友們一起聚餐,如果飯食有剩那就要打包帶回家中;喪葬儀式之後,晚輩子女墓前祭奠,祭奠完了的好酒好菜不可以浪費,要吃進肚腹,不然逝去的長輩會不高興。

如此提倡禮教的孔子,甚至能說出讓子女在墓前吃掉祭奠食品的話語,簡直是將節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後來,這種節約精神被融合進儒家主流思想中一直延續下來,儘管宋代理學興盛,但是自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的人還是佔據著社會中心位置,受到節約理念影響的宋代文人,自然是謹遵古訓,杜絕浪費行為了。

可惜南宋後期,朝廷制度腐敗,儒家許多優良傳統被人拋之腦後。讀書人沉浸在奢靡放蕩的社會環境中,早已將祖師爺的訓誡忘得一乾二淨,甚至還發生了有書生在聚餐時打包,卻被同行者嘲笑取樂的事件。

越是缺乏文化底蘊的底層百姓,越是追求豪奢浪費的放蕩行為,反倒是處於社會中上層的宋代貴族階級,始終銘記著節約精神,傳下了不少有關節約的佳話趣談。

歷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宋朝飯局上也流行“光碟打包”

總結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這句話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至理名言。儘管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已非歷史可比,但是再便宜的糧食也都是勞動人民用血汗換回的珍寶,杜絕浪費行為不僅是培養自身的良好習慣,更是為全人類節省資源。

古人尚且可以做到”打包光碟“,為何集聚了千年智慧的現代人常常會忘記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呢?傳承節約精神,是為耕者謀利,更是為食者造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