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傳媒網】城管拆遷拆得不輕西安建國門菜市場成網紅市民盼生存

一座城市裡,最具煙火氣息,最能讓人感受到熱氣騰騰的生活之美的場所,莫過於菜市場。然而隨著城市化程序的發展,老舊菜市場被改建或拆遷的訊息層出不窮,得以倖存下來的菜市場也不知不覺失去了原有的煙火氣和人情味,老舊菜市場為求生存,不得不走上改造更新的道路。

近日,西安建國門菜市場,突然間成了“網紅”打卡地。原來,這座城牆根下開了20年的菜市場,在“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狀態”和“保持菜市場的市井風貌”的前提下,進行了改造升級。菜場引入了藝術街區、酒吧、展覽、街邊集市等新潮元素,迅速成了大片拍攝基地,讓昔日老舊的街區充滿了新活力。

西安建國門菜市場的成功改造離不開藝術的加持,而在眾多菜市場改造的案例中,藝術介入也早已成為最佳改造途徑。一邊是市井、煙火氣息濃厚的菜市場,一邊是潮流時尚的藝術,它們二者是如何完美融合的呢?今天我們就透過西安建國門菜市場來探索一下。

01

藝術活動展出,讓菜場成文化創意街區

西安建國菜市場前身是50年的平絨廠,那時絨布晾滿城牆,漂亮姑娘街頭秀時尚,是當年時尚弄潮兒最愛的地方。可時代流轉,世事變遷,2000年,平絨廠隨著時代謝幕,曾經的車間廠房被改造成建國門綜合市場,也就是建國門菜市場。

建國門菜市場,佔地5000平方米,這裡有200多個攤位供給著周邊10萬居民的日常用度。除去蔬菜瓜果銷售攤位,還設有蔬菜銷售大棚、花卉市場、水產乾貨經營區等。如今,20年過去,攤販和居民之間的聯絡已經不侷限於“認識而已”,他們在日常叫賣、砍價、挑揀之間,日漸親密,為菜市場留下了鮮活的生活痕跡。

為了保留這一份溫情,2018年起,建國門老菜場開始實施改造工程。起初,這裡舉行了一場復古、潮流又接地氣的菜市場大會。大會將攤販、周邊群眾集結在一起,融入了展覽、演藝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人們呈現出一種別緻的菜市場體驗,吸引了很多網紅們錢來打卡,為後期將老菜場改造成市井文化創意街區的想法奠定了基礎。

菜市場的整體改造範圍包括建國門內順城巷、信義巷、老菜場,其中老菜場是核心專案。改造後的菜市場一層是售賣區,整潔的蔬果大廳,豐盛的各色貨品,營造出一個熙熙攘攘,熱氣騰騰的煙火人間。水果市場頂棚還塗滿了色慘斑斕的塗鴉,給菜市場增添了一抹亮麗的風景;二樓開發成與市場延伸的業態,顧客買了菜肉可以上樓加工。

除了菜場的合理規劃外,

引入公共藝術是建國門菜市場最大的亮點。

三樓的廢棄老廠房裡,改造後成了藝術展廳。高大的玻璃鋼窗,陽光充足,與藝術相關的各類主題展覽,在這裡免費展出,前來觀展和拍照的年輕人絡繹不絕。

街區兩旁的小店也都換上了頗有設計感的門頭,街邊新添了咖啡、手作等創意小店,位於老菜場3號樓天台的樹島咖啡,還是一家攝影工作室。純白色外牆體,原木色桌椅,草地上還搭建著小帳篷和透明玻璃的小木屋,是弄潮兒的熱門打卡處。

除此之外,菜場所在的街區還會不定期的舉辦手作活動、城牆詩會、展演活動、週末書集、跳蚤市場……

菜市場頂部還設計成一個空中花園,在空中花園可以眺望城牆外的高樓大廈,也能看到城牆內的市井生活。而“老菜場”市井文化創意街區也會持續融入美食、民宿等元素,在城門裡營造“市井西安”的獨特魅力。

如今,煙火氣與時尚並存的建國門菜市場,已經不再只是買菜賣菜的場所,它還

為社群居民提供了更多想想的空間,變成一個可以交流思想、完成文化體驗的場所

,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駐,為老菜場注入新文青活力,使其演變為更加具有價值的公共空間。

02

潮流藝術展,讓菜場成跨界營銷陣地

坐落於京城東北的三源裡菜市場,緊挨亮馬橋使館區,比鄰希爾頓和凱賓斯基酒店,前身是由路邊攤組成的馬路集市。2003年,改建後的市場搭起隔斷,成為了有140個固定攤位的農貿市場。

因為優越的地段,所以菜場周圍的消費力較強,全北京的供應商,都會把“尖貨”留給三源裡,從江浙滬的馬蘭頭、雲南的罕見菌菇,到800一斤的日本玫瑰青葡萄、馬來西亞的貓山王榴蓮,這裡應有盡有。

而在三源裡,食材也變成了美學的一部分。每一個攤位都保持著顏色鮮亮,乾淨新鮮,冷暖色調搭配出現的陳列。儘管價格是普通菜市場的數十倍,這裡依然賓客如盈。經常能看到攤主們跟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外國友人用英語談笑風生,交流食材和烹飪技巧。

國際化,品種全,食材鮮,奠定了三源裡的網紅氣質,吸引了大量明星,外國遊客,美食博主和網紅們前來打卡。與此同時,三源裡也成為了各大品牌的營銷陣地。

2018年6月15日,知識服務平臺“得到”將《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一書的釋出會放在了這個菜市場,將文藝氣質和營銷活動與菜市場連線起來,讓三源裡菜市場刷爆了朋友圈,幾天內便吸引了數萬人圍觀!

得到團隊把三源裡菜市場想象成是一個巨大的展廳,在不影響店家正常經營的前提下,對攤位進行了門面改造、細節佈置和展品置入。

用經濟學著名人物命名部分攤位名,如“亞當•斯密牛肉鋪”、“李嘉圖蔬菜攤”、“哈耶克漢堡屋”、“弗裡德曼早餐店”等等。還在一些店鋪的牆上或者攤位上,放置了一些問題路牌。

菜市場中間的通道和通道的上方,每隔10米左右的距離,就設定了跟經濟學有關的互動裝置和藝術作品。然後,在釋出會當天,這些裝置和作品,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作者薛兆豐面向使用者和媒體授課的教學教材。

如此一來,

新書釋出會,變成了一場藝術疊加在生活之上的體驗展,

“經濟學就在你我身邊”的主題也被完美呈現,而這一事件也一度成為當時轟動整個業界的營銷案例。

2019年11月15日,寶馬和騰訊新聞聯合推出的“三源裡叫板三里屯”的改造活動又火了一把。

寶馬X2“做什麼都型”系列停在三源裡菜市場門口,車身貼滿熒光綠的logo,各個攤位無論是門店裝飾還是商品價籤,都換上了「熒光綠」的潮流外衣,讓三源裡變身一個時尚潮流秀場。“都市潮流時尚感”和“平凡生活煙火氣”,在這裡以一種扎眼的對比和諧共存著。

為了擴大此次跨界的傳播聲量,寶馬還推出了#三源裡叫板三里屯#微博話題,直接和北京的潮流打卡地「三里屯」叫板battle,並推出潮牌COC_CUBE,一系列聯名單品從設計到包裝都以菜市場為主題,如雞蛋盒裝襪子、賣菜雨鞋手套、羅非魚印花衛衣等,受到不少潮流達人的青睞。

寶馬的活動用

一場“潮流藝術展”深化了消費者的體驗,透過趣味性活動來鼓勵年輕人活出自己的生活態度,

契合了寶馬X2“做什麼都型”的品牌口號,而三源裡也再次在人們心中打上了潮流的標籤。

03

藝術場景營造,讓菜場成美食文化交流載體

上海高陵市集前身是高陵農貿市場,2019年3月開始改造,2019年12月底重新開業。設計師用藝術場景營造的方法將菜市場打造成了“老上海風”,讓人們沉浸式體驗“古早”上海風味。

復古民國風的老洋房被“搬”進了菜場,老式腳踏車和紅色電話亭擺放在“街頭”。

閃爍的霓虹燈牌,讓人彷彿誤入了曾經那個燈紅酒綠的“夜上海”時光。

隨處可見的招貼畫報女郎,做舊風格的標牌,傳統石庫門攤頂,都印刻著老上海人曾經最熟悉的記憶。

上海啤酒、雪花膏、旗袍,長條凳、縫紉機、餅乾罐,這些曾是上海人家常備的物品,都成為了菜場的展物,讓人恍惚之間以為自己真的置身於民國時代摩登又熱鬧的老上海。

改造後的高陵市集如同一個上海人文博物館一樣,一步一景,處處都是回憶。

這裡還保留了很多日用雜貨和縫縫補補的小攤子,上海老字號小吃品牌也全都聚集於此。而這份屬於魔都的精緻煙火氣,還從一樓蔓延到二樓,點亮了整個真如人的美好生活。

集市二樓佔地近2700平方米,是為周邊居民提供社群文化、社群食堂及家政等服務的鄰里中心,社群食堂、健身房、理髮室、洗衣房、市民健身房、百姓大舞臺、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兒童成長中心、黨群共享空間等,一應俱全。

沉浸式的場景營造、豐富便捷的設施配套,讓高陵市集超脫了菜場本身的功能滿足,開啟“菜場+商業配套+社群鄰里中心”的新生活模式。

在城市微更新的背景下,老舊菜市場的改造案例比比皆是,文中這些案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其明白,

菜市場的本質是生活,不是打卡。

而公共藝術的介入是作為與社群居民溝通的重要媒介,

透過

納入多元化的民眾觀點,

置入

藝術作品,舉辦藝術活動等,讓傳統菜市場的市井文化與現代潮流文化完美融合,從而調動公眾的參與性、互動性,形成自下而上的更新模式,來啟用社群活力,讓城市更有溫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