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安史之亂,而是沒有這個人,你知道多少?

安史之亂讓唐朝從鼎盛轉向衰敗,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唐朝被折騰了152年,然後徹底滅亡。表面上看極盛武功、一朝盡毀,但實際上唐朝社會、廟堂的眾多矛盾,才是導致它走向消亡的關鍵因素,即使沒有安祿山這種藩鎮造反,後邊的黃巢起義也會摧毀唐朝,只是時間問題罷了!即使唐玄宗安守現有領土、放棄開疆拓土的雄心、不設定節度使,後邊也會陷入農民起義,參照東漢末年的歷史教訓,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唐朝大機率也會陷入軍閥混戰。

唐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安史之亂,而是沒有這個人,你知道多少?

(影視劇裡的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亂爆發於唐玄宗晚年,這時候唐朝能直接控制的版圖和漢武帝晚期差別不大,不要被地圖騙子唬到了,看看下圖:西北的

突騎施、黠戛斯和後突厥各個危險,東北的少數族也不老實,想守住現有這份家業也不容易啊!

唐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安史之亂,而是沒有這個人,你知道多少?

公元740年是李隆基主政,年號是用了29年的開元(713~741),此後2年改元天寶(

742~756)

,就此開始走下坡路了,上圖這張740年地圖真實反映了李隆基時代唐王朝的版圖巔峰。

請注意,除了錯綜複雜的西域之外(北疆已經失去控制了),唐朝東北的形勢也不容樂觀,唐朝真正能控制的僅限於遼寧內蒙地區,奚、契丹、

同羅、韋室

、渤海等族群不服管教的比比皆是,也難怪玄宗火給予安祿山節制3鎮兵馬的權力,因為這個方向上的威脅太大了,確實需要能力出眾的將領獨擋一方。

唐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安史之亂,而是沒有這個人,你知道多少?

以河北道為戰略基地的三個鎮,是唐玄宗向東北地區開疆拓土的先頭兵,安祿山先後掌控了這三個鎮的兵力,而且長達14年不變,這讓他有充足的時間培養自己的勢力。

都說有心開疆拓土的帝王,會想盡辦法養肥好馬良駒,唐玄宗李隆基這種帶有胡人血統的帝王毫無疑問是有開疆雄心的,他能將河北三鎮的統制權交給安祿山一個人,絕不僅僅因為此人善於諂媚,更重要的是安祿山擁有軍事才能,是李隆基壓制東北諸蠻夷所需要的,在14年的時間裡安祿山也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唐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安史之亂,而是沒有這個人,你知道多少?

(天寶年間的10個節度使位置示意圖,大有拱衛邊境的意思,其中西域的節度使僅有不到5萬兵,河西、隴右和朔方擁有20多萬大軍,安祿山控制的盧龍、河東、范陽也擁有20萬兵)

無奈,唐王朝失去了把持朝政19年的李林甫之後,再也能沒有人具備掌控10鎮節度使的能力,新宰相楊國忠在楊玉環的庇護下,帶領自己的一家子霍霍大唐王朝,安祿山因為與西域諸鎮、楊國忠家族的矛盾太深而走向了反叛之路,安史之亂就此爆發。

唐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安史之亂,而是沒有這個人,你知道多少?

(安史之亂問題,其實就是李隆基自己的問題,老老邁昏聵的他不具備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

那麼假如說唐玄宗沒有設定10個藩鎮,而是將帝國兵權緊緊抓在自己手中,是不是就不會爆發這樣的藩鎮叛亂了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如果沒有藩鎮鎮守四方,唐朝或許會漸漸失去對偏遠地區的控制,就像明王朝後期那樣版圖嚴重縮水到僅剩漢地十八省,但這核心十八個省的大一統局面不會被破壞,缺點就是抵禦外敵的能力會嚴重不足。

唐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安史之亂,而是沒有這個人,你知道多少?

(被藩鎮割據碎片化的唐朝,版圖面積還不如

後期的十八省)

沒有藩鎮的唐朝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呢?我們可以參考明朝的結局。

明朝後期的崇禎皇帝肯定懂得唐朝滅亡的教訓,在他的疑心病作祟之下短短17年裡換了19個內閣首輔,弄死了7個兵部尚書,被殺害或者間接害死的封疆大吏在20個以上,最誇張的是在

1640年因招降張獻忠、羅汝才等農民軍失敗,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熊文燦和33個總兵被殺。

唐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安史之亂,而是沒有這個人,你知道多少?

崇禎皇帝如此剛愎自用竟然沒有大將造反,充分展示出明朝的王權穩如泰山,這是唐朝不具備的,如果唐朝和明朝一樣牢牢掌控權力,完全可以避免安史之亂,但卻無法打破封建帝國難有300年壽命的魔咒,大機率會亡於農民起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