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翁》被刪減最後一句,為何成語一字千金卻成了一字一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這是千百年之前,老子經過深思熟慮而留下來的箴言,旨在成大事前,那些細小之事往往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樣的道理雖然簡單,但卻歷久彌新,以至於在中學的時候,我們的課本中也收錄了類似的文章,以勸誡我們。

這篇文章就是《賣油翁》。文中寥寥幾筆,勾勒出陳堯諮與賣油翁兩個鮮明的形象,道理深入淺出,語言雋永,因此得到了許多稱讚。同其他許多文章選入課本的經歷一樣,《賣油翁》也被刪減了最後一句,這樣的刪減,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賣油翁》

原因之一

我們先來說說被刪減的那一句吧。被刪掉的那一句話,位於全文的最後,意義與上面的聯絡並不大,看起來更是一句歐陽修自己新增的評論: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這話的意思是,“這件事,又與莊子所講的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的故事,有什麼不同呢?”

這兩個典故皆出自《莊子》,可是含義卻有所不同。庖丁解牛我們更熟悉一些,是說梁惠王有一位廚師丁,解牛的技藝十分高超,能夠解牛的同時,發出聲響都合乎音律,這在當時的人看來,是大雅。梁惠王也如此覺得。

所以他追問丁是怎麼做到的,丁說自己探究的規律遠超於對解牛的追求,長年累月的練習,使他對牛的肢體瞭如指掌,自然能夠辦到。聽起來好像與《賣油翁》的故事,有些相似之處,放在這裡還算合適。

《賣油翁》

可是輪扁斫輪的故事,可就不一樣了。這個故事講的是為齊桓公坐車輪的輪扁,某天對桓公說,他所讀的聖人之言的書,都是糟粕。桓公十分氣憤,讓輪扁說出理由,輪扁進而解釋,輪子的構造是十分精確的事。

他手頭有數,但無法透過語言傳給兒子,只能靠兒子自己領悟。就好比聖人已帶著無法言傳的精華而死,所以留下的都是糟粕。

不知道你是否能聯想到《道德經》裡的話語。

這個故事,其實是莊子藉著輪扁的話來闡明瞭“道可道,非常道”這樣的觀點——能被語言所記敘描述的“道”,都並非真的“道”。

《賣油翁》

因此,第一個被刪減的原因出現了。兩個典故在主旨上與整篇文章有所出入。文章內容的重心在於,勤奮練習,能夠產生進步,可是庖丁解牛尚且算是相關,但輪扁斫輪的出現,不僅突兀,還給文章續上了額外的觀點。

如果繼續留下,勢必會使學生們對文章的理解出現問題。

這個觀點有漏洞,既然意義不相同,那麼飽讀詩書的歐陽修能不知道嗎?為什麼我國曆史上,有關於熟練的的典故浩如煙海,他執意要用這兩個在我們看來,不那麼符合的例子呢?

歐陽修

原因之二

而第二個被刪減的原因與第一個大抵相似。有人認為,我們現在信仰馬克思主義唯物哲學,倡導唯物史觀,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正是唯心哲學的擁護者。如果要深究這兩個例子,那就勢必要涉及到唯心哲學的觀點。

這篇文章的主旨意在客觀的實踐量變能夠引起質變,而唯心主義則認為人的主觀意志能夠改變世界,所以這話應該刪掉。

中學時期正是孩子們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因此而瞭解到唯心哲學,對於唯物主義的信仰而產生了動搖,那就得不償失了。

中學

但這個觀點亦有漏洞,且不論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的導向起著很大的作用,如果教師不刻意引導,很少會有初中生會在一篇古文中糾結唯物唯心觀。

另外,這兩個例子都選自莊子,既然莊子有宣揚唯心主義的傾向,那麼同樣選自《莊子》的《逍遙遊》也選入了課本,還成為了高考必備,又是為什麼呢?

逍遙遊

原因之三

第三個原因在於,前面的話語平鋪直敘,是一件客觀上的事,而最後這一句,則是歐陽修自己新增的評價,況且從語言色彩上來看,歐陽修好像對此很是不屑。

這就不得不提到故事的背景了。

兩宋時期因為五代十國的亂世之鑑,十分重文輕武。舉國上下皆認為,但是透過讀書寫字走向仕途才是正道,而射箭,騎馬之類的工作,那是匹夫才會去做的事,更不值得驕傲。

因此陳堯引以為傲的射術,在文官集團看來,根本就是與賣油一樣,不入流的工作罷了。因此在身為典型文人,文壇宗主的歐陽修看來,這種能夠透過重複訓練得到的能力,自然是不值一提,在他看來這些就是輪扁口中的,聖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歐陽修

因此結合背景,人們推測,歐陽修最早寫這篇文章的想法,就是想要諷刺陳堯諮這種因為低端工作就驕矜自傲的人。

而這種想法,具有鮮明的時代侷限性,所倡導的價值觀也早與今天的價值觀不符,還容易讓學生們產生高人一等的想法,瞧不起體力勞動工作的人。

刪去這句話,既避免學生們產生這樣的想法,又能夠使文章中“熟能生巧”的主題更加鮮明。三個觀點都不盡能讓人滿意,因此人們又開始尋找新的觀點。

觀念

新的想法

但鄙陋之見,這樣隨意的猜測,是否是我們看低了這位“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歐陽修所生的時代確實是重文輕武,可是他也曾任兵部尚書等重要職務,雖然還是文官,卻成天跟武官打交道,又剛直愛國,跟身為武官的狄青惺惺相惜。

我們很難相信這樣的歐陽修,還會抱著那麼狹隘的想法。況且全文,歐陽修一直尊稱陳堯諮諡號陳康肅公,陳堯諮當年因為盛氣凌人的態度,得罪了不少人,既然歐陽修真心看不起他,實在沒必要這樣尊稱。

那麼新的問題就隨之出現了。如果我們不相信歐陽修如此之狹隘,那這最後一句話應該作何解釋?其實也是能解釋的。

歐陽修

庖丁解牛,輪扁斫輪,都是讀書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不必廢墨描寫;而陳堯諮射箭與賣油翁的例子,還遠不如他們這樣有名,自然需要歐陽修下手與其著墨描寫了。

那麼最後一句“與……何異?”

可就不是什麼感情色彩豐富,表達不屑的句子了,而是一個普通的疑問句,是三個等級漸進排比,最後主旨呼之欲出的句子。賣油翁是“唯手熟爾”,庖丁解牛是熟能生巧,輪扁斫輪是從輪子開始昇華到人生哲學。

一步一步

一步步昇華,我們從最開始熟練做工作,到後面摸索規律,最後透過工作見微知著,摸索到人生的“道”,才是這一生最大的收穫,這也符合儒家文化中,對人生把握的追求。

最後提出問題,“這三個階段有什麼不同?”啟發人們思考,讓孩子們學會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不是隻死讀書,一味懂得悶頭學習,這才是十分要緊的事。

思考

思考與碰撞

這件事從開始就爭論不休,但卻絲毫不影響人們對於這篇文章的喜愛,因此可以想見,這句刪減哪怕不夠成功,也絕對算不上失敗。何況,歐陽修早已故去,誰也沒有辦法再去探究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作為現代人,我們還是應當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理解故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中汲取養分,這也是我們在面對許多其他歷史資料時候,所應該做到的。

就像作為中學生,可能很多學生不能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賣油翁》被刪減的事。因此在他們看來,這篇文章就是單純地讓他們覺得很多時候,量變引起質變,多次練習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課本

而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或許偶然會得知那一句隱匿在課本之後,被刪減的,舉重若輕的那句話。他們或許也會同意以上觀點,或者有新的想法,更深層次的理解,那就是另外一件更有價值的事情了。畢竟思考的力量與價值,其實遠超於歐陽修留下來的這一篇文章。

記得當年的歷史課,老師總是強調我們,辯證看待。對待這樣的刪減事宜,我們也當如此。

刪減必然是各有利弊,雖然課文主題更加鮮明,結構更加簡潔,但是在內涵上,無論從哪個緯度,都不如刪減之前。

況且,歐陽修此文,本身就不是專為中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寫,可是編纂者卻得實打實考慮這些問題作出取捨,適時予以刪減也是在所難免的事,許多入選課本的古文都經歷過。

青少年

至於為什麼偏偏是《賣油翁》引起這麼廣泛的爭議,可能正是在於我們現在處於矛盾時期,既希望這些少年學生們能夠具有明辨是非的智慧與能力,又害怕他們會被不利因素而影響,從而走歪路。

但無論如何,我們始終堅信,能夠啟發人們思考,引起爭議的事,往往是具有一定價值的。爭論意味著辯駁,真理越辯越明,我們會因為這樣的事而進步,那麼這件事就具有了超越其本身的價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