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造的嗎?和氏璧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公元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攻破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就此滅亡,趙國宮中珍寶也盡為秦國所得,其中就包括那塊曾經讓秦昭襄王魂牽夢繞的和氏璧。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造的嗎?和氏璧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8年之後公元前221年,秦國滅亡齊國,秦國就此統一天下,秦王政稱皇帝,後世傳說秦始皇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螭虎鈕,有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傳國玉璽自問世之後,就開始了它極具傳奇色彩的經歷。

“始皇以和氏之壁,琢而為璽,令斯書其文。”——《太平廣記·卷二百零六·書一》

但是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的麼?還是另有隱情?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造的嗎?和氏璧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多為傳說,主要。見於《韓非子?和氏》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關於其大小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但可以根據當時的禮制來進行推斷。《爾雅?釋器》中記載:

“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肉就是邊,好就是玉璧中間的孔,就是說璧是圓形,中間有個圓孔,與璧近似的玉器還有玉瑗,玉環,而這三者區分的標準是由中心圓孔的大小來決定,大孔者為瑗,小孔者為璧。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造的嗎?和氏璧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造的嗎?和氏璧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造的嗎?和氏璧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周禮·冬官考工記·築氏/玉人》記載:

“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

也就是說玉璧中間的孔徑應為三寸,而璧部分的直徑應為孔的兩倍,就是六寸,合起來總共九寸,這個尺寸的玉璧是進獻給周天子用的,周天子所用玉器是當時的最高規格。

周朝時一寸約為2釐米,《周禮》雖然成書於漢朝時期,其禮制應是引用自周時期的書籍,九代表了最高禮儀,比如天子九鼎,周天子用九寸的玉璧符合禮制,而《周禮》中的九寸記載不可能存在將漢朝時期的尺寸與西周時期的尺寸進行換算,那麼在禮制嚴苛的西周時期玉璧的直徑最長不會超過18釐米。

根據《韓非子?和氏》的記載,和氏璧製作於楚文王即位之初,也就是在公元前689年,此時是春秋早期,西周到春秋早期的玉璧較商朝玉璧有很大的不同,玉璧紋飾由簡至繁,璧體也越來越薄,一般厚度在0。5釐米,但都受到周禮的約束,到了春秋晚期由於禮制崩壞,形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脫離了《周禮》的約束出現了大量極具藝術性的作品。

而製作和氏璧時的楚國已經逾制稱王,所制玉器也應會向周天子看齊,和氏璧極有可能按照最高規格製成直徑九寸的璧,也就是說和氏璧的直徑在18釐米,關於玉璧的厚度,從考古以出土以及現存的春秋戰國玉璧來,其厚度都在0。5釐米以下,以當時的製作工藝和風氣來說和氏璧不可能比這更厚。

在那個周禮尚未完全崩壞的時代,按照禮制,和氏璧的尺寸就是直徑18釐米,中間孔大約6釐米,厚度在0。5釐米左右。

再說傳國玉璽的尺寸,傳國玉璽由於其象徵意義,後世的各個朝代都頗為重視,因此史料中記載較多,對其樣式尺寸也有所說明:

獲傳國璽送鄴,文宣以璽告於太廟。此璽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紐交盤龍,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北齊書?列傳?卷三十八》

南北朝時期記載的傳國玉璽邊長是四寸的正方形,南朝與北朝的一寸存在差異,因為見於北朝的史書記載,所以以北朝一寸為準,也就是2。9釐米,就是說傳國玉璽應該是一個邊長為11。6釐米的正方體。

傳國玉璽的厚度不知道,但既要雕刻“紐交盤龍”又要刻字,而且還要經得住太后王政君摔向王莽那一摔,那麼厚度肯定不會太薄,不然缺的就不是一個角了。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造的嗎?和氏璧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和氏璧是個圓形,除去中間6釐米的孔洞,璧體最寬的地方就是12釐米,那豈不是剛好?別激動,看張圖先。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造的嗎?和氏璧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像上圖所示,無論怎麼裁,都不可能從和氏璧上裁下來一塊符合傳國玉璽尺寸的材料,更別說0。5釐米的厚度,如果薄的像餅乾一樣缺的就不只是一個角。

既然不是和氏璧所造,那麼是用什麼造的呢?史料中有蛛絲馬跡。

《韓非子?和氏》記載卞和第三次獻寶的時候,“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動作用的是抱,抱有兩種抱法,一種是物品很小抱在懷裡,另一種是物品太大需要張開雙臂抱。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造的嗎?和氏璧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造的嗎?和氏璧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卞和抱著和氏璧哭了三天哭出血終於引起了讓楚文王的注意,如果是抱著一塊比較小的石頭在懷裡哭,那麼路人大機率會注意的一定是他懷中的石頭,如果這塊石頭抱不起來,他把石頭放在地上抱著,路人只會注意他的雙腿不會注意地上的石頭。

因為受刖刑沒了雙腿的人在當時並不見怪,楚文王使者所問的問題就是“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很顯然使者注意到的是他的雙腿,對他放在地上的那一大塊寶貝原石視而不見,也就是說和氏璧原石也就是和璞的尺寸是比較大的,大到卞和不可能有力氣抱在懷裡只能放在地上。

今天一塊小一點的原石,做個鐲子中間的料還能拿來做塊玉佩,前文分析和氏璧尺寸並不大而且也不厚,相對於一整塊和璞所佔的料並不需要很大,只需要很薄的一塊料,那麼剩下和璞料在哪?

公元前271年,范雎入秦,向秦昭襄王上書(見於《戰國策·範子因王稽入秦》),其中有一句:

“臣聞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

砥厄、結綠、懸黎都是玉器的名字,就像給寵物起名字那樣,不是單獨的玉器種類名稱,尤其是砥厄,那是周王室的鎮國之寶,是當年伯邑考為救回姬昌進獻給紂王的。和璞此時已經被做成和氏璧,范雎應稱其為和璧才準確,身為一代名相的范雎不應該犯這種錯誤,而且這還是他的求職信,求職物件是對和璧心心念唸的秦昭襄王。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真的是和氏璧改造的嗎?和氏璧的真身到底在哪裡?

只有一種情況可以解釋,那就是確實有一塊和璞還在楚國,是當初切完和氏璧後剩下的原石,幾百年的時間就這樣靜靜地躺在楚國王宮中,秦始皇應該是在滅六國後得到楚國王宮中的那塊和璞,用這塊材料打造了傳國玉璽。

“始皇以和氏之壁,琢而為璽”的說法是來自成書於宋代的《太平廣記》,這是一部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總集,就像《三國演義》一般,其中一些橋段過於精彩,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發生的故事,最早流傳的版本應該是用和氏璧的材料琢為璽,千年的時間傳著傳著就變成了和氏璧琢為璽。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在後唐滅亡時就下落不明,至今仍是一個傳說,而和氏璧就如同傳聞中那般,在地下靜靜地陪著秦始皇,也許到了秦始皇陵被開啟的那天,我們的後人就能一睹和氏璧的風采。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張小粵”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