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能“千杯不醉”,是酒量好,還是酒度數低?網友:想回到古代

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只要有綠林好漢出沒的地方,肯定少不了酒。正所謂好酒配英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方能體現出豪邁之情。與如今的瓶裝不同,古人裝酒都是用罈子,大罈子有一人多高,小罈子也夠一桌人暢飲了。但奇怪的是,古人貌似天生好酒量,個個都有“千杯不醉”的本領,難道古人的酒量真的那麼好?

古人能“千杯不醉”,是酒量好,還是酒度數低?網友:想回到古代

中國是文明古國,也是酒文化大國。酒桌文化傳承數千年,在不少考古現場,專家們都發現了用來盛裝酒的器皿,各式各樣,美輪美奐。這也就說明,酒在中國一直都是一個神奇的存在。考古證實:在河姆渡文化時期,也就是公元前6000-7000年,專家發現有陶器和農作物的存遺,當時就已經具備了釀酒的物質條件。在三星堆遺址中,更是直接出土了杯、壺、觚等,這說明當時的古人,已經在開始飲酒了。

而且對於酒的喜愛,古人是一代勝過一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竟然出土了成套的酒器白瓷器。從發現了“酒”這種神奇的存在之後,對於它的探索和儲存,古人可謂是費盡心思,最後獲得了甘甜的美酒,酣暢淋漓。但在宋朝之前,古人是沒有掌握蒸餾釀酒技術的,也就是說,在宋朝之前,古人喝的酒稱之為果酒和乳酒,也叫原汁酒。

古人能“千杯不醉”,是酒量好,還是酒度數低?網友:想回到古代

在唐代之前流行的酒被稱之為“澧”,酒精度數在1度左右,即便是窖藏起來,隨著年限的增加,也不會超過5度。這樣的酒,就算是在做的各位,也可以千杯不醉的。

到了宋代,蒸餾技術得到了發展,釀酒工藝大大改觀。這種透過加熱蒸餾,將酒精揮發的蒸汽收集冷卻的過程,能夠讓酒精濃度大幅提高。由於釀酒技術屬於起步階段,最終釀出來的酒度數也不會太高,在8度左右,與啤酒差不多。雖然口感很不錯,度數也不高,但喝多了,也會醉人。畢竟喝啤酒喝醉的人不在少數。

古人能“千杯不醉”,是酒量好,還是酒度數低?網友:想回到古代

到元代時,對於酒的需求可謂是前所未有,騎馬奔騰,必須要喝酒。而且還引進了外國先進的技術,酒精濃度能夠達到38度以上。如此高的濃度,喝的人很少,多數情況下是用來作為引燃物品,或者溶劑,還有藥品。到清朝的時候,釀酒技術可謂登峰造極,能夠釀造出38-52度的酒,這種酒試問誰能“千杯不醉”?

所以結合釀酒的歷史軌跡,可以找尋出答案。在沒有蒸餾技術之前的酒,是度數很低的釀造酒,世界上最出名的三大釀造酒分別為:啤酒、紅葡萄酒、黃酒。這種原汁酒只是透過酵母把食物中的澱粉、糖分轉換成酒精,充分保留了釀造食物的原本風味。

古人能“千杯不醉”,是酒量好,還是酒度數低?網友:想回到古代

自從釀酒多了蒸餾這個工序之後,度數就慢慢變高了。中國白酒,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都是蒸餾酒,即便是在明朝和清朝,也不會有太多人日常生活中選擇喝高度酒。白酒是中國的國酒,衡水老白乾能達到70度,在這種情況下,古人肯定也只會選擇品嚐一下。更多時候會選擇喝黃酒或者用釀造手法釀造出來的白酒。

如果是38度以上的白酒,能夠一口氣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的綠林好漢幾乎是不存在的,人體根本承受不了。所以,古人能“千杯不醉”,不是酒量好,而是酒的度數低。

古人能“千杯不醉”,是酒量好,還是酒度數低?網友:想回到古代

想想1度的果酒,還沒有啤酒的度數高,網友都說:想回到古代,與古人對飲,顯擺一下當下國人的酒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