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線時代:多端協同搶灘登陸

編輯導語: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技術的發展,萬物互聯也許將成為可能實現的現實,不少企業的產品也開始朝著多端協同的方向進發。不過跨端遷移技術需要因場景而適宜。本篇文章裡,作者就多端協同的發展與當下存在的問題做了解答,一起來看一下。

大連線時代:多端協同搶灘登陸

一、多邊主義引發的思考

眾所周知中國曆來奉行多邊主義,堅決反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

多邊主義原是指不完全依賴俄羅斯或者獨聯體內部來解決問題,而是謀求多邊發展利用外部世界一切可能利用的因素和機會,既為自己吸收更多的發展動力,又可避免單方面依賴而受制於俄羅斯,現指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之間發生聯絡的方式。

而多端協同同樣是指兩個或三個以上裝置發生聯絡並相互協作完成任務的方式。未來裝置的進化方向是朝向單終端整合還是多極發展不言自明,隨著多終端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將眾多的裝置有效協同,發揮各自優勢,更好地為使用者服務……

大連線時代:多端協同搶灘登陸

二、萬物互聯的前站——多端協同搶灘登陸戰

多端協同、多屏聯動、多屏互動、多屏互聯雖不同廠家對其有著不同的叫法,但核心仍然指向多裝置互聯互通及邊界擴充套件。

PC和手機自身創新的乏力讓大家開始探索新的方向,萬物互聯意味著快速地出現更多的智慧化裝置,需要經過系統級互聯這條路,達到多裝置之間的協同。

手機、電腦、電視等裝置是在不同場景下使用、具備不同的系統、不同的操作形式、差別較大的外觀尺寸,分別佔領著不同領域的終端,開始慢慢融合。

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憑空捏合的。當手機從一個行動電話到集通訊、娛樂、工作、生活服務的全領域的智慧終端後,手機越來越全能,新的協作場景就出現了:當手機收到一個檔案,需要檢視和編輯,如果周圍有電腦,我便希望將收到的檔案轉移到電腦上操作。

最開始的協同就是用一根線將手機和電腦相連,進行檔案的移動和編輯。新的軟體解決方案也應運而生,微信的傳輸助手變成了有力的傳輸工具。

除了藉助各種軟體傳輸工具,硬體上由華為的1+8+N的佈局開始了終端協同的全新時代。終端協同,是兩臺終端無需安裝其他軟體應用,即可相連並實現協同任務。例如華為的手機可透過藍芽或NFC等多途徑與電腦相連,在此基礎上電腦端可實現對手機介面的檢視/操作/檔案拖拽/檔案一碰傳輸/音影片電話等。

多端協同的搶灘登陸戰除了手機廠商,還有電腦廠商和第三方公司。各家的產品都朝著協同的目標積極前進。

多端協同的現存問題

多端連線目前已經實現,但連線只是協同的一小步,目前實現的多端協同還在嘗試階段,同時也凸顯出一些問題。

大連線時代:多端協同搶灘登陸

圖1協同後的電腦桌面

1)系統不相容

手機是觸控操作的,電腦是需要觸控板和滑鼠輔助操作的,手機和電腦端連線後,手機的介面會展示在電腦上,這時候需要用觸控板和滑鼠操作手機,手機端本來為觸控設計的操作需要完全被替代,例如手機上的上滑、下滑,在電腦上需要按住觸控板再滑動;手機上的雙指捏合,三指操作、固定位置滑動等等會因為無法在電腦上實現而消失;本來簡易的操作變為複雜且遲鈍。

手機的邏輯底層採用安卓系統,電腦的邏輯底層採用的WINDOWS系統。其上層表現出的邏輯思路也是不同的。例如,手機端無多視窗,其他執行的應用均在後臺,而電腦端所有視窗均可顯示可切換;電腦的檔案自由拖動,而手機需要長按多選,透過選項操作。

如果當初設計手機時,不用觸控式螢幕幕,而是手機搭配滑鼠操作,想必沒有人會購買。而如今為了協作,卻用二者都不適應的方式強行融合在一起。

協同的過程不是厚此薄彼,也不是合二為一,是各自應該發揮自身最大的優勢,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更好地傳輸和查詢檔案,將手機的介面完全展示在電腦端,然後可以實現電腦上接打電話、電腦執行手機多工等,而實際上手機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現有多端協同是更高效還是更笨拙還有待市場考驗。

2)娛樂場景的手機依賴

大連線時代:多端協同搶灘登陸

圖2手機與電視協同

目前手機端和電視端有三種分享模式:映象、應用投屏、檔案投屏。而在兩個終端間更廣泛的還是映象和應用投屏。

在電視端,並沒有進行兩個終端的強行融合,而是藉助大屏端的視聽能力進行展示。在投屏的過程中,手機正嘗試著一步步的從投屏的過程脫離出來,保持手機的其他屬性並獨立執行。例如手機應用投屏時,手機變成一個觸控板可操作電視,也可將其置於後臺。

而在影片投屏時經常會被電話來電、手機其他操作影響而中斷;電視端的切換資源、調節音量進度等等都必須繫結手機操作。

按照目前的協同方式,遠遠沒有達到娛樂的享受願望,而是需要不斷地除錯和跨端操作。而手機在投屏後,一部分轉移了視聽的能力,但是又增加了電視操控的能力,因此手機並沒有因為投屏實現能力的釋放和遷移,相反卻增加了手機的負擔。

娛樂場景的協同與工作場景有所不同,娛樂場景重點在觀看而非操控,娛樂的願望是享受而非效率。在手機和電視協同中,我認為應該在相連的基礎上達到彼此獨立,資原始檔是連線手機和電視的媒介,手機提供資源,電視提供展示,電視可以被佔用,手機需要保持獨立。

3)跨端遷移過於自動化

大連線時代:多端協同搶灘登陸

圖3跨端遷移

跨端遷移根據鴻蒙指導文件的定義為:當使用情境發生變化時(例如從室內走到戶外、從辦公室到車上等),之前使用的裝置可能已經不適合繼續當前的任務,或者周圍有更合適的裝置,此時,使用者會選擇使用新的裝置來繼續當前的任務,這就是跨端遷移。

現實中,當場景發生變化,任務大多都無法繼續。例如:在外時手機編輯郵件,到家後遷移到平板上繼續編輯。該描述出現了極大的場景跳躍,外出—到家之間有很多個步驟,有很多手機相關的場景,例如:手機刷卡、買菜支付、取快遞檢視取件碼、電梯上又處理個微信、路上接個電話等等。

在手機不離手的任何場景下都會打斷我所認為的“任務”,或者說我的“任務”是實時切換的。

而“編輯郵件”這個任務一旦進入手機後臺,就不能自然(自動)遷移了。

場景變化,對人的行為就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坐地鐵途中是一個人,可以自由看影片、編輯郵件。家不是一個小場景,而是一個大空間,家中會出現對話場景、餐飲場景、玩鬧場景、家務場景等等。每個新場景的出現都會擾亂原有任務。每個人的行為選擇是為了保證發生在“人”身上的場景秩序合理性。

跨端遷移應該是什麼樣?當空間和場景都變化了,需要人去判斷。人會主動地判斷,給該人打電話時,打語音合適還是影片合適。使用者打電話時也需要判斷,目前的該通影片電話是否適合轉移到智慧屏?

目前可跨端遷移的場景非常少,是因為,多終端本來就是適應多場景而生的。自動遷移不應該是大的內容,例如影片/通話任務或是編輯郵件等大任務,自動遷移可以是對附屬裝置的更換,例如聲音。當我戴著耳機聽歌時,我上自己車後,可改為用車內環繞立體音響播放音樂。其原因是:

人物一致:“我”都是空間的主體;

目標一致:即使車上有他人,此時此刻我們有共同的目標:出行;

更合適的裝置:車內音響有更好的聽覺體驗。

跨端遷移是有條件的,而不應該是有更合適的裝置就要遷移。我們應該考量不同的功能、任務、在跨端遷移時是否具備遷移條件,才能賦予其更自然的體驗。

三、結語

多端協同是一個新的智慧方向,不能按照固有的終端去生搬硬湊,協同要基於場景進行設計。它的合理性、體驗性、高效性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標。

多端協同需要多種技術的支援,在技術探索的過程中追求更極致的協同體驗,這也是終端的發展方向。多端協同的新格局要確定好每個終端所扮演的角色和任務,彼此合作又保持獨立,能力遷移收放自如。

未來有可能衍生出獨立的協同終端,作為多端的橋樑,同時承載著智慧操控的任務;未來也有可能打破系統之間的界限,更好地為協同服務;未來的電視作為新家庭中心,將承載更多的智慧屬性,一切都將大有可為。

本文由 @張寧寧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