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是一個殺伐決斷的大男人,南陽百姓為何叫他“杜母”

在南陽曆史上,與召信臣齊名的另一位太守,就是東漢初年的杜詩。上一篇文章說過,昨天的文章說道召信臣東漢有一位太守,南陽百姓憑什麼親切地稱他為“召父”?被南陽百姓稱為召父,而這位杜詩,則被南陽百姓稱為杜母。

問題來了,杜詩分明是一個殺伐決斷、平定四方的大男人,南陽百姓為何叫他“杜母”?

杜詩(?-38),字公君,河南汲縣人。青年時期就才華出眾,處事公平,辦事幹練,有主見,能決斷,很受光武帝劉秀的賞識,建武元年,一年內三次升遷為侍御史,使建都不久的洛陽安定下來。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詩遷升為南陽郡太守。

南陽當時為“帝鄉”“南都”,皇親國戚甚多,難以治理。但杜詩以身作則,秉公執法,節約儉樸,為政清平,因誅除強暴在百姓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使百姓安居樂業。他在經濟上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組織農民治坡地、修池塘,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並對西漢召信臣組織建設的水利工程加以徹底修整,使南陽郡內黎民百姓殷實富足。

南陽府衙

杜詩還堅持農業、工業並舉,以科技促進工農業發展的為政之道,為南陽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開闢了寬闊的道路。他善於出謀劃策,愛護民眾,儘量減少勞役。杜詩在南陽郡任職7年,“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於計略,省愛民役”,“政化大行”。

在南陽任職期間,杜詩做了兩件很有意義的事:一是興修水利,一是製作水排。

興水利

廉吏能拒賄,能臣重治水。

秦漢時期,南陽盆地的農業灌溉以漢水的支流唐白河地區的發展最為顯著,而唐白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宛城、臥龍、鄧州、唐河、新野一帶較為發達。唐白河地區為浸蝕、沖積平原,年降雨量約90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適於作物生長。農田水利在西漢後期,特別是在召信臣擔任南陽太守時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由於西漢末年的連年戰亂,南陽一帶的水利工程一度破壞嚴重,許多水利工程失修廢棄。

南陽白河溼地公園

杜詩出任南陽太守後,從為民造福出發,對60年前召信臣在南陽任太守時興建的水利工程進行了全面的疏竣修復,並進一步完善水利工程,擴大灌溉範圍,全郡可灌農田從西漢時的5000頃擴大到4萬頃。南陽水利事業的進一步興盛,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史載,杜詩“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

制水排

所謂“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的鼓風器具,用於冶金。生鐵的早期發明,是中國對世界冶金技術的重要貢獻,東漢時期南陽一帶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冶鐵中心。生鐵冶煉需有較高的爐溫,而當時人工風屜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鼓風技術的改進與提高迫在眉睫。

在杜詩的倡導推動下,冶鐵官員組織能工巧匠積極探索生鐵冶煉鼓風裝置的改進,充分利用南陽一帶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人力驅動(人排)發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驅動(馬排、水排),結合冶鐵實際製作的水排較好地適應了鼓風需要。水排至遲在公元1世紀上半葉在南陽地區已較多地使用,這對生鐵冶鑄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意義,是東漢冶鐵技術的重大創新。

《後漢書·杜詩傳》說杜詩“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功效不僅比人排高,比馬排也高得多,《三國志·魏志·韓暨傳》評價水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杜詩利用水利資源發展冶鐵事業的創舉,是現代社會以前能源供給中最有意義的突破之一。

杜詩是一個殺伐決斷的大男人,南陽百姓為何叫他“杜母”

杜詩畫像

留傳說

召父在南陽留下了神秘的傳說,南陽民間關於杜母的傳說同樣十分感人。

說當時有一個瞎眼的老太太,帶著兒子蘇小二過日子。蘇小二靠給大商人劉大麻子家擔水換工,用這些微薄的收入養活老母。劉大麻子是個奸商,總是想著歪點子剋扣工錢。蘇小二是個老實人,吃了虧說不出來,苦水只能一個人往肚子裡咽。

有一年年底,蘇小二到劉家討要一年擔水的工錢。劉大麻子三算兩不算,耍賴說蘇小二還了租水桶、扁擔的錢外,倒欠他三兩銀子。蘇小二不服,據理力爭。劉大麻子狡辯說:“井是我家的,你把我家的水擔來倒進我缸裡,憑什麼要工錢?”並且刁難說:“如果你能把井放到桶裡,我就給你十兩銀子;你要辦不到,就倒還我二兩銀子。”

蘇小二無論如何也沒法把井放到桶裡,氣得直掉眼淚,就和劉大麻子吵了起來。圍觀的人一個個乾瞪眼沒辦法。

這時,剛好杜詩微服私訪路過此地,聽到有人吵架,便上前打問。

蘇小二將劉大麻子賴賬的事和井放到桶裡的難題一五一十地說了。杜詩輕鬆地笑了一笑說:“這有何難。”他命人拿來筆墨,信手在扇子上寫了一個“井”字,隨手扔進桶裡,朗聲笑道:“這不是把‘井’放到桶裡了嗎?”劉大麻子無奈,只得把十兩銀子支給了蘇小二。

蘇小二雙腿跪下千恩萬謝,詢問恩人姓甚名誰,家住何處。杜詩的隨從說:“這位是杜……”他的話還沒說完,杜詩忙止住說:“我叫杜某,家住十字大街。”

而蘇小二聽成了“杜母”。他回家後把討賬的事告訴了母親。母子二人到十字大街尋找“杜母”致謝,怎麼也打聽不到,便在十字街口照壁的磚上刻了“杜母”二字,每天來拜上三拜。

此事傳開,南陽城的人們都尊稱杜詩為“杜母”。

傳說終歸只是傳說,但杜詩的富民之舉、愛民之心,使南陽百姓把他當父母一樣尊重和抬愛,這是無可否認的。否則,也不會在他離任許多年後,把他供進獨山旁邊的三太守祠。

當時南陽百姓把他與60年前的召父相提並論,不過,這樣只能委屈杜詩這個大男人了。“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杜詩這個大男人、優秀太守,只能屈尊成為杜母了。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才有了父母官這一獨特的稱謂。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誰心裡裝著老百姓,誰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老百姓就忘不了誰。2000年過去了,如今南陽城裡還有以杜詩的名字命名的道路:杜詩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