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怪象:日韓企業分批“撤離”中國,為何突然全部賣不動了?

前言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由於用工成本低,市場消費能力強,所以美、德、韓、日等國的外資企業,相繼在中國投資建廠,將生產流水線設在了我國。隨之這些外資企業,在當時佔據著中國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比如索尼{電視},松下、東芝、三星、三菱等品牌,在當時知名度就很高。不想現如今,這些知名外資企業卻出現了崩塌的訊息。比如三星偷稅漏稅,三菱財務賬目造假等等。

行業怪象:日韓企業分批“撤離”中國,為何突然全部賣不動了?

國外製造業,在中國銷售蕭條

因為,如今這些外資品牌生產出來的產品,在國內的銷售出現了大幅下降的情況所以這些外資企業紛紛選擇了撤離中國。不想將工廠、生產線遷出中國後,他們所生產的產品依然賣不動,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七八十年代,中國的經濟水平和工業製造業能力都相對比較落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決定鼓勵地方政府引入外資,讓一些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國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借用外資,盤活中國經濟,並且學習國外先進的製造業技術。

行業怪象:日韓企業分批“撤離”中國,為何突然全部賣不動了?

到了90年代,中國製造業行業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95年左右,長虹等家電三巨頭,選擇聯手打壓日本生產的家電產品。97年左右,日本{電視}、德國{冰箱}生產的小家電產品,被國產家電產品打壓的只佔據中國市場的極小份額。這說明兩點:一、九十年代,中國小家電的製造水平已經相當成熟,他們生產出來的產品足以抗衡外資產品。二、當時的國人已經有了購買國貨的意識。

行業怪象:日韓企業分批“撤離”中國,為何突然全部賣不動了?

因循守舊的日本企業

最近今年,受人工成本的影響,一些外資企業紛紛選擇撤離中國。但是撤離後這些外資企業的產品,卻並沒有大賣。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情況的呢?舉個例子,編者所在的城市,曾有一家日企,這家日企生產的是照相機鏡頭。最初建廠時,日本管理方考察了中國不同城市的季節溫度,土壤、氣溫環境等等。因為編者所在城市的溫度、土壤、氣溫環境等,和日本企業所在的本土環境相類似,他們才決定在編者所在的城市投資建廠。從這點來看,企業管理方做事嚴謹是值得肯定的。但二十幾年下來,他們的生產技術只有小幅度提升,工藝流程卻還在因循守舊。直到2017年左右,這家日企才迫於生存壓力,成為中國某家汽車製造廠的配件代理加工廠{倒車雷達}。2019年,用人成本進一步上升。這家日資企業,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將生產線賣給一家中國企業。這家中國企業是吉利配件下屬的代理加工廠。接收完日企留下的人員,生產技術與裝置以後,這家代理加工廠直接選擇和江蘇一家無人機生產企業合作。雙方開始研發生產無人機專用攝像頭。這就是說,一些外資企業並不像中國企業那樣懂得靈活變通的道理。他們只懂得,因循守舊的控制用工成本。

行業怪象:日韓企業分批“撤離”中國,為何突然全部賣不動了?

外資企業撤離後,為何他們的產品依然賣不動?

外資企業撤離中國的原因,是因為用工成本過高。因此他們只能將生產線,遷移到一些用工成本低的國家。他們遷移生產線的國家是哪裡呢?是印度、馬來西亞等一些東南亞國家。這些國家雖然用工成本低,但卻都有一個缺點:工人學歷不高,技術水平落後,工作作風散漫。前不久就曝出了這樣一條新聞:印度某邦的工人,由於抗議八小時工作制度,特意砸毀了日資企業的生產裝置。七八十年代,我們的經濟水平確實相對比較落後,技術水平也相對低下,但為了提高生產技術,賺更多的錢,中國工人都會加班加點的幹活。顯然印度、東南亞國家的工人並不會這樣做。

行業怪象:日韓企業分批“撤離”中國,為何突然全部賣不動了?

結束語:

因循守舊的外資企業撤離中國,並沒有影響到中國的同行競爭者。人工成本變高的同時,中國製造企業想的是如何透過合作變通,掙更多的錢。印度、東南亞地區學歷低的工人,無疑讓外資企業出現了產品大量不合格的情況。散漫的工作作風,無疑又增加了這些外資企業的生產成本。這些就是撤離中國後,外資企業的產品依然賣不動的原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