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曹雯

對於今天的遊客來說,旅行即是一段景觀之旅,更是一段心靈之旅。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印發的《關於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旅遊產業化建設多彩貴州旅遊強省的意見》中指出,積極發展以民族和山地為特色的文化旅遊業,打造紅色文化旅遊帶、世界名酒文化旅遊帶、國際天文科普旅遊帶、千里烏江濱河度假旅遊帶和民族文化旅遊帶等特色旅遊帶,豐富旅遊生態與人文內涵。為此,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特邀貴州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貴州綠色發展戰略高階智庫研究員楊春宇對此進行了解讀。

記者:作為“文化千島”,貴州擁有多姿多彩的山地文明,但是否所有的文化都適用於做旅遊?您認為文化進入旅遊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楊春宇: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適用於做旅遊,雖然我們現在理解的文化旅遊包括歷史遺蹟、建築飲食、民俗風情、藝術宗教等內容,涵蓋性強、綜合性高、關聯度廣,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但是文化資源不等同於旅遊資源,必須對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進行評估,才能確定文化資源是否適合被開發成為文化旅遊資源。

文化資源能被開發成為文化旅遊資源,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說,就是“能不能”和“適合不適合”的問題。“能不能”就是文化資源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對遊客有吸引力的文化資源才能被開發成文化旅遊資源。再者是文化資源是否適合被開發成文化旅遊資源,傳統觀念裡面包括現在有些已經開發文化旅遊的地方,堪稱歷史優秀、資源豐富、文化璀璨,但也只靠遺址遺蹟、民俗風情等這些資源,就覺得是大力發展文化旅遊了。事實上,這些資源沒有進行合理整合策劃開發,存在“小、弱、散、差”的這些現狀。回到“適合不適合”,一要看文化資源種類是否豐富、歷史真實性高、儲存完整度好,是否易於整合開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旅遊的核心在於“吸引力和創意”,不能一味拘泥於本地現有文化資源,符合持續發展、綠色生態、社會進步的“創意文化”等,都可以被開發為文化旅遊資源。

記者:《意見》提出推動文化體驗遊,發揮旅遊在促進文化傳播,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獨特優勢,深度發掘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生態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隨著文旅的深度融合,如何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您有什麼好的建議?

楊春宇:首先需要對現有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整合,培育獨具特色的旅遊產業集聚區,如以茅臺酒、“中國天眼”、千里烏江、長征文化、民族村寨為依託,佈局烏江濱河度假旅遊帶、長征紅色文化旅遊帶和特色民族文化村寨旅遊帶等。其次,需要把一些旅遊資源點拉出發展歷史鏈,將點延“線”。如將貴州最有名的“茅臺酒”縱向延展中國醬香酒文化,介紹中國醬香酒發展歷史,橫向對比,擴充套件至中國白酒文化,形成貴州酒文化旅遊產品。2000多年以來,古夜郎的歷史面貌及獨特文化,始終都是一個未曾解開的“謎”,這些都是現成的好的文化旅遊資源,可以深入挖掘整合古夜郎國文化及遺址,做出夜郎古國文化發展史的旅遊產品。最後還是要考慮將文化旅遊資源充分融入其他相關產業進行拓展,形成獨特的貴州文化旅遊產業鏈。

記者:隨著《意見》的下發,在您看來,貴州走出一條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新路的“牛鼻子”是什麼?

楊春宇:貴州省走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新路的關鍵在於“創意”和“融合”。首先是創意新。主要是如何“老酒裝新瓶”,以及“老酒變新酒”。其次是融合深。一方面在貴州文化旅遊發展方面著力實施文化旅遊產品貴州化行動,強化文化旅遊產品和商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突出貴州設計、貴州文化、貴州品牌、貴州製造等,打造具有貴州特色的文化旅遊產品品牌,全面提升貴州文化旅遊發展質量和水平;再者是多方面、深層次的促進文化旅遊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持續推動“大旅遊 多產業”融合發展,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及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及三線文化、山地文化及生態文化等特色文化,積極主動與農業、體育、衛生、民宗、林業、住建、教育、科技、工信、商務等部門深度合作,加快建設“旅遊 多產業”工程專案,聯手打造融合型新產品新業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