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才一萬塊,為何沒人會買?

80年代的時候,在北京買一套四合院才1萬塊錢。

而現在北京三環以內的一套四合院,已經好幾千萬了。如果當時買一套四合院,現在怎麼說也算得上是千萬富翁。但是為什麼就是沒有人願意買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才一萬塊,為何沒人會買?

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時空錯覺,對於現在的人來說1萬塊錢恐怕也就是那麼回事,大多數家庭都能承擔。但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1萬塊錢那真的是一個天文數字。

我們先來看看80年代左右全國範圍內的平均物價以及工人工資。

雖然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改革開放,但是由於才剛起步,整個國家的平均工資是相當低的。當時大多數行業都是由國家所開設的各種企業在運營,說實話社會經濟活力並不算太大。

那會兒一個月能夠掙100塊錢,就已經算是高工資了。城市老百姓每月平均工資只有30元人民幣左右,而農民工更低,僅有不到10人民幣。

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才一萬塊,為何沒人會買?

但是其實30元人民幣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如果省著點花還是足以養活一家人了。

80年代早期的農貿市場中,買一個油條才四分錢,一杯豆漿也就是三分錢,一碗陽春麵也就是八分錢,那會兒的物價是很低的,30塊錢在城市中都已經算是較高的收入了,在全國範圍內也同樣是如此。

如果靠著一個月30塊錢的平均工資,想要攢到一萬塊起碼也要攢個30年,這還是不吃不喝的情況之下。如果再有一些其他的支出,說不定得攢個100年才能搞得出1萬塊錢。

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才一萬塊,為何沒人會買?

等真的攢夠這1萬塊錢,北京的四合院也早已經不是隻賣1萬塊錢了。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拿不出這筆錢,畢竟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而且國家也逐漸開放了某些產業,允許個人企業甚至是外國資本進行經營。

順著這股“東風”,確實有一些人富裕了起來,但是這些人畢竟只是少數。

那會一個城市的萬元戶僅佔總人口的不到1%,而對於當時的萬元戶來說,把自己手中僅有的錢去購買一套北京的四合院,是得不償失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才一萬塊,為何沒人會買?

而這就要從我國建國後施行的福利分房制度說起。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商業體系改革,像私營的房地產行業在當時是不被允許的。

從1949年至1978年這接近30年時間內,城市裡生活的工人、平民,他們本身都擁有編制,都有單位,而單位會給他們蓋房子,他們居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單位分配的。

這項制度就是福利分房制度,大多數人在那個時代都是不缺房子的。

而八十年代早期,我國的福利分房制度雖然從行政體制上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還是會有一些影響。

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才一萬塊,為何沒人會買?

——有些單位會集資為自己員工修房子,然後再把房子分下去,這是單位福利政策體系的一部分,也是被國家所認可的。

所以在八十年代的時候,房地產並不像如今這樣繁榮,那會兒搞房地產基本掙不到錢,因為大家都有房子,不存在要買房子的現象。

而且當時社會發展程度也相當有限,大家居住的房子環境相差並不算太大,當然老百姓對於居住條件的需求也不是那麼高。

在80年代中後期,海外的一些“洋玩意兒”逐漸吸引了大家的關注。比如說來自日本、德國的摩托車與汽車,再比如說第一代的移動交流裝置大哥大,這些東西的價格也都不菲,基本上都在1萬塊錢左右。

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才一萬塊,為何沒人會買?

所以那會兒的萬元戶,他們本身就不缺房子住,當然會把自己的資金投入到有限的享受當中,比如說買一個大哥大或者是一輛豪華汽車。

那會的人結婚也並不像現在這樣一定要求有房子,但是條件好一點的肯定要買上電視機,汽車這些新鮮物件,這才能夠算得上大氣。

那麼這些本身有一定購買能力的萬元戶,也不會拿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去購買四合院,所以別看全國十幾億人口,但是真正想買以及有能力買四合院的人是非常少的。

而除了這兩個原因之外,就是當時四合院本身也有問題,那就是:產權不明。

北京的四合院一般都有悠久歷史,但是新中國建立後,土地的所有權是屬於國家的,那麼在土地上所修建的這些建築到底算誰的就很難說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才一萬塊,為何沒人會買?

在特殊歷史時期,有不少位於北京地區的四合院都被分給了工人,在當時一個四合院裡面住著三四個家庭是常有的事情。

這確實可以從最大程度上利用當時的北京房產,來滿足更多人的住房需求。可問題是隨著房地產私有化時代的到來,這樣的政策就會造成非常明顯的產權不明的問題。

比如說一個四合院裡面住著三四個家庭,那麼四合院的產權究竟該屬於誰呢?總不能把一個院子裡面幾個房子再分別規劃產權吧,這是不現實的,而這也直接造成四合院流通性下降。

因為對於那會兒的那些萬元戶來說,如果他們想要在北京買一個四合院,就必須和居住在裡面的所有家庭全部談判成功,購買者甚至需要同時購買這些所有家庭對這個四合院的產權。

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才一萬塊,為何沒人會買?

四合院其實就算是一個共有產權房,產權也並不是某一個人的。況且那些房子的產權究竟是屬於自己的,還是屬於國家的,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並沒有什麼人敢觸及這個底線。

而以上這些原因,就直接促成了四合院哪怕只有一萬塊,也一直沒有人買。

但是那會兒有能力買,但卻沒買四合院的人,恐怕現在已經很後悔了。如果當時狠狠心不怕麻煩,買一個四合院下來,現在怎麼也翻了好幾千倍,輕輕鬆鬆完成了資本積累。

不過這就是命,那會的人恐怕也不會想到未來房價會漲得如今這麼離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