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是否為無奈之舉對於大宋來說,這是屈辱還是明智

自從太宗皇帝趙光義開啟了高粱河之戰後,宋遼兩國之間便經常互起爭端,前前後後一共持續了二三十年之久,互有勝負,邊境線也沒有因此而發生明顯的變化。

到了景德年間時,蕭太后帶著遼朝小皇帝耶律隆緒,興兵二十萬人南下大規模侵宋。儘管他們進兵順利,可畢竟是孤軍深入,戰線拉得太長,戰線拉得太長,於是乎便選擇同宋軍議和。

而宋真宗這邊也有自己所顧慮的地方,便同意了議和,以每年給遼國三十萬兩白銀為代價,簽訂了澶淵之盟。對於這個城下之盟,歷年來都是爭議紛紛,有人認為這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也有人認為這是大宋的明智之舉?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澶淵之盟》是否為無奈之舉對於大宋來說,這是屈辱還是明智

第一、景德戰役,宋遼雙方都很虛!

宋遼兩國在景德年間所爆發的這一場戰爭,雙方都打得有點虛。首先,在戰爭開打之初,宋軍這邊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按照寇準所提出是規劃,是準備當遼軍突破貝州防線的時候,就讓定州方面的軍隊南下來牽制住遼軍,不能遼軍過度深入。

可計劃終究是趕不上變化,寇準萬萬沒想到的是坐擁十萬大軍的定州王超,居然按兵不動,屢屢不聽朝廷指令,任由遼軍長驅直入。如此窘境,逼得寇準只得硬生生地拉著畏戰怕死的宋真宗前去澶淵城,御駕親征,鼓舞士氣。

根據史書記載,駐守澶淵城的宋軍一見到真宗皇帝親自來了,便“遠近望見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契丹相視驚愕,不能成列。”

由此可見,宋軍計程車氣確實得到巨大的提高,作戰也變得勇猛了起來,結果還真就打下了遼軍的一個高階統帥蕭撻凜,“威虎軍頭張瑰守床子弩,弩撼機發,矢中撻凜額,撻凜死。”讓遼軍頗為震動,產生了怯戰的心理,蕭太后本人也頗為痛心,為之輟朝五日。

根據《遼史》載:“將與宋戰,撻凜中弩,我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此外,遼軍的身後還有王超的十萬定州軍,這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般,隨時都有可能在背後給予致命一擊。於是乎,蕭太后便讓宋軍的一個降將王繼忠前去和談。

《澶淵之盟》是否為無奈之舉對於大宋來說,這是屈辱還是明智

而此時宋軍這邊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成功射殺了遼軍的高階統帥,也不知道按兵不動的王超究竟是什麼態度,是不是已經歸降了遼軍也不清楚。如果王超真的投降了,憑藉著自己手底下所剩下的兵馬,是抵擋不住遼軍的進攻的,所以也就巴不得趕緊進行議和,澶淵之盟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第二、澶淵之盟的內容

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不外乎只有以下兩點,一是關於關南之地的歸屬問題;二是宋應該給遼多少歲幣方才合適?

對於關南之地,這是後周皇帝柴榮從遼人的手中搶奪回來的,太祖皇帝陳橋兵變,建立宋國之後,這塊地區自然是由大宋在管轄。

對於關南之地的問題,即便軟弱如真宗皇帝也一口回絕了,且態度堅決。史書記載:“朕守祖宗基業,不敢失墜。所言歸地,事極無名,必若邀求,朕當決戰耳!實念河北居人重有勞擾,倘歲以金帛濟其不足,朝廷之體,固亦無傷。”

由此可見,真宗皇帝的態度已經相當明顯了,那關南之地,是祖宗基地,他不能給,給了是要被唾棄千年的,如果遼軍強求的話,那必定要同其打個你死我活。至於給點歲幣,這一點倒也無妨。

至於遼國那邊,他們本人就沒打算能夠單憑一紙盟約,而拿到關南之地,只是拿這個來作為由頭罷了!所以他們的態度,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地可以不要,但要錢。於是乎雙方就此進行態度,並很快達成了共識,遼宋兩國互為兄弟之國,宋給遼三十萬歲幣作為資助。

《澶淵之盟》是否為無奈之舉對於大宋來說,這是屈辱還是明智

這裡還得順嘴提一句,在談判之前。寇準曾經力勸真宗皇帝不要和談,因為此時的遼軍久攻不下,又是長距離客場作戰,補給困難,士氣低落,已經是強弩之末,不足為懼。只要堅守城池,扼守要道,敵人必定不戰自潰。屆時,在乘勝追擊,可一舉擊敗遼軍,順便收復燕雲十六州。

可惜真宗皇帝畏遼如虎,一心只想著和談,趕快結束戰爭。而朝中的各大臣也是如此,紛紛附和,寇準無奈只得接受。前文已經說過,關南之地是不會給的,這一點宋遼雙方也已經取得的共識。所以議和的主要內容就集中在如何對歲幣的數量進行討價還價了。

對於真宗皇帝而言,只要能夠避免戰爭,取得苟安,他根本不是那麼在乎歲幣的多少?對負責前去談判的曹利用表示:“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寇準知道後,暗自拉住曹利用,表示雖然皇上說了百萬,但只要這個數字超過了三十萬,定要砍了你的腦袋。

而遼國這邊也知道自己的困境,不可久留在宋境,於是也不敢獅子大開口,所以最後敲定歲幣的數量為三十萬,讓宋遼雙方都可以接受,《澶淵之盟》也就這樣簽訂。

第三、《澶淵之盟》是屈辱還是明智?

《澶淵之盟》究竟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還是為宋遼尋得百年和平的明智之舉?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爭論,主要問題在於每個人所站的視角不同?

《澶淵之盟》是否為無奈之舉對於大宋來說,這是屈辱還是明智

首先,站在遼國的角度上來講,《澶淵之盟》還算不上是一個非常能夠令他們感到滿意的盟約。宋遼之間的戰爭,歸根到底還是宋朝最先挑起的。

首先在宋朝將南方的一些割據政權一一消滅後,又連個招呼也沒打地將遼國小弟北漢給滅掉了。當時面對遼國的質問,宋朝也進行了一場非常硬氣的回覆,史書記載:“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則和約如故。不然,唯有戰耳!”

一句唯有戰耳,還是可以看得出,當時大宋還是十分硬氣的,讓人看到了漢唐時期的風範。遼國雖然增援了北漢,但也照舊被打得大敗。

緊接著,大宋又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為理由,選擇同遼國人正面硬剛,結果高粱河戰役和雍熙北伐的兩場戰役的慘敗,把宋人都那種硬氣和血性都給打沒了。從此以後就變成了遼國人主動進攻,大宋被動防守的局面。

對於遼國人而言,你大宋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理由根本就是站不住腳的。這塊地是當時石敬瑭送給自己的,所以燕雲十六州我遼國人是合法佔有的,你大宋二話不說就來搶,這說得過去嗎?

《澶淵之盟》是否為無奈之舉對於大宋來說,這是屈辱還是明智

最終《澶淵之盟》的簽訂,遼國人丟掉小弟北漢和丟失關南之地都拿不回來,只不過得到了算不上很多的三十萬歲幣。在遼國人心目中這筆買賣也不是特別賺。

現在再讓我們站在了大宋的角度上來講,《澶淵之盟》作為一個城下之盟,對於後人而言很難不是屈辱。畢竟,當時宋遼兩國的綜合國力都差不多,遼國的軍事實力較強一些,大宋的經濟實力更雄厚一些,所以兩邊真的你死我活地打起來,大機率也是一個五五開的局面。

可是在這樣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被人家遼軍一路勢如破竹,打到了黃河流域,在對方局勢不妙的情況下,居然還同意與對方議和,白白地送給對方三十萬歲幣,與對方互稱兄弟之國,這難道算不上屈辱嗎?

要知道在漢唐時期,中原王朝可都是視周邊的敵國為蠻夷,而大宋直接和對方互稱為兄弟,至於燕雲十六州,從此以後大宋就從來沒敢去對其有想法,所以《澶淵之盟》的簽訂,對於大宋而言很難不是屈辱。

《澶淵之盟》是否為無奈之舉對於大宋來說,這是屈辱還是明智

至於那些認為《澶淵之盟》不是屈辱,而是明智之舉的人們,他們的理由無非是覺得這個盟約確保了宋遼兩國和平共處長達了上百年之久,對於平民老百姓來說也是好事一樁,也為大宋爭取到奮發圖強的時間。

然而這種說法是很難站得住腳的,因為我們站在上帝的角度上可以得知,後來的大宋並沒有藉著這段和平時間進行奮戰圖強,增強軍隊戰鬥力,而是乾脆躺平,好好地在享受苟安的日子。即便面對著被金軍打得半廢的遼軍,也依舊沒能同其手上取得便宜。

很多人拿漢朝的和親和唐朝的渭水之盟去同大宋的澶淵之盟做比較,認為即便強如漢唐也已經避免不了要想外族服軟,所以大宋只是繳納一下,算不上是多麼屈辱的事情。

然而漢朝的和親,還是唐朝的渭水之盟,其統治者都是將其當作是屈辱來看待,他們懂得利用時機奮發圖強,知恥而後勇,並很快找回了場子,漢朝打得匈奴遠遁,唐朝直接把突厥首領抓到長安跳舞。

而反觀之宋朝卻把《澶淵之盟》當作是一場重大勝利去看待。真宗皇帝本人還跑去了泰山進行封禪。要知道在古代,泰山封禪是一項非常盛大的儀式,一般情況下只有做過重大貢獻的帝王才會去舉行。

《澶淵之盟》是否為無奈之舉對於大宋來說,這是屈辱還是明智

在真宗皇帝之後,進行泰山封禪的皇帝,只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這幾位。平心而論,宋真宗所取得的成就,遠遠夠不到泰山封禪的資格。而他還是取了,可見他本人把《澶淵之盟》當成是其取得的重大政績去頂禮膜拜去了,根本就不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屈辱的事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