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大家好,我們的建築塵封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南新倉位於北京東四十條22號,幾處不起眼的矮房,點起了招引食客的大紅燈籠。精緻的裝修賦予了他們全新的使命。唯有一些標誌性的門牌——皇家糧倉,還顯示著這裡曾經的功能。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皇家糧倉”現在已經改造成藝術街區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流傳甚廣的一句古話。作為封建王朝維繫統治的重要紐帶,運河岸邊的眾多糧倉也見證了中國漕運制度的興衰。浚縣位於河南省北部,一座幾十萬人口的古城,這裡人生活安逸。對他們而言,身居古城本身就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浚縣的黎陽倉遺址黎陽倉遺址2011年底,一支考古隊也進駐浚縣縣城東的大伾山,他們所尋找的是一處傳說中的國家糧倉。黎陽倉的考古發掘工作是從10年11月底開始的。根據目前的這個考古程序的情況呢,黎陽倉的面積有7萬多平方米,已經發現的探明的這個倉窖有84個之多。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浚縣誌》有記黎陽倉乃隋文帝所致。隋朝建立之初,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政治中心仍在北方。為了充足京師長安的糧食供給,統一中國的隋文帝下令重開漕渠,想透過水路運輸,把江南地區的糧米運至長安。自此,包括黎陽倉在內的眾多大型糧倉,陸續出現在黃河沿岸。作為水路運輸的中轉站,糧倉在之後的上千年裡承擔著維繫封建統治的重要任務。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洛陽定鼎門在今天的洛陽市洛龍區,靜靜的矗立著一座舊城門遺址——定鼎門,隋唐洛陽城的最南門。在定鼎門遺址的二樓,放著一座沙盤,隋唐時期,皇城的格局清晰在目。歷史上第一個透過這道城門的皇帝,正是隋煬帝楊廣。隋文帝時期,長安城外複雜的交通地勢,一直是阻礙漕運最大問題。關中每遇災荒,都會發生官民一起到洛陽就食的事情。彼時的長安似乎已經漸漸無法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遷都的計劃,便在文帝的兒子楊廣心中慢慢成形。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洛陽龍門石窟隋煬帝楊廣對三面環山,北靠黃河的洛陽心儀已久,登基之後,立刻下詔在此興建都城,並召集百萬餘人以洛陽為中心,分別向南北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這條全長2700多千米之字形的人工河道,就是後人所說的隋唐大運河,它的出現就此打開了中國漕運繁盛時期的大門。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運之河》歌劇中的隋煬帝楊廣回洛倉建於公元606年,也就是隋唐大運河動工開挖的第二年,倉城東西長1140米,南北寬355米,總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目前已確定的倉窖數量約220座,按照倉窖的分佈規律推算整個的倉窖數量約達700餘座。按照考古學家推算,這裡大約可以存放4億斤糧食。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這些位於展廳周圍的圓形花圃下,每一個都是回填過的倉窖,可以想象曾經的回洛倉城是何等壯觀。而事實上回洛倉的規模在當時只能屈居第二,在洛陽市東不到100千米的洛河岸邊,有一座氣勢非凡的古寨,周圍上了年紀的老人都知道,這裡曾是康百萬家族的老宅子。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明清年間,中國漕運制度發展到鼎盛時期,康氏家族的祖先就是依靠河運發家,世代延續,整整富足了400多年。順著洛河延康家的宅子向東不到30千米,黃河與洛河交匯在了一起,這裡曾是隋代東都洛陽的東大門。公元606年,隋煬帝在洛水岸邊設定了一座大型糧庫,號稱天下第一糧倉。當時洛陽城建城還不到一年,隋煬帝為這座倉城取名興洛,寓意洛陽興旺繁榮。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河南省鞏義市,洛河與黃河交匯處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起點,經洛河入黃河,後分兩路通往北京和杭州。這個岔口也是歷來兵家的必爭之地。興洛倉又名洛口倉,洛口二字剛好點明瞭倉城地處的重要位置。據《舊唐書》記載,倉城周圍20餘里,穿三千窖,每窖容8000石,置監官並鎮兵千人守衛。眼前的這片農田中已看不出洛口倉昔日的規模,當然這並不影響我們繼續探尋運河糧倉與漕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絡。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今天的洛陽是中外遊客探尋華夏文明的旅遊勝地。據說在明清時期,這條洛陽老街就是商賈雲集之地。隋唐大運河開通後,洛陽成了水陸便捷了交通樞紐,工商業也得到空前發展。然而運河的開通雖為洛陽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卻沒能在真正意義上鞏固隋朝的政權。公元617年,各地反隋起義軍風起雲湧,瓦崗軍先後攻取的黎陽倉洛口倉與回洛倉,隨後開倉賑民。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瓦崗軍點將臺遺址史書有記,百姓們在回家途中筐中糧米散落在地上,有數寸之厚,洛水兩岸十里之間望之皆如白沙。糧倉失陷,洛陽城中就此斷了口糧,短短一年之後,隋朝滅亡。隋煬帝怎麼也想不到,他精心計劃一步步打通的南北大動脈,就這樣落在了別人手裡。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河南洛陽洛河古稱洛水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第一段。今天的洛河周圍高樓林立,曾經船來船往的繁忙景象早已尋不到蹤跡。唐代開始,來自南方的運糧船,經通濟渠北上後不再將糧食送往洛陽城周邊的糧倉。而是透過洛河分支出的一段漕渠,直接將糧米送往洛陽皇城東北角的一座倉城。也許是吸取了隋朝覆滅的教訓,唐太宗李世民把最重要的國家糧倉直接建在了東都皇城的旁邊,這座糧倉就是著名的含嘉倉。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上世紀70年代的國家糧庫都是靠地面倉庫儲糧,由於洛陽氣候悶熱,常有鼠患,糧庫每年都要遭受巨大損失。很難想象一座古人使用了幾百年的地下糧窖卻能將糧食儲存的如此完好。在洛陽市瀍河區有一條名為古倉街的小路,離它不遠的地方,曾經出土過炭化糧食的含嘉倉160號窖,靜靜的安置在這座小院子裡,當年為配合鐵路修建,含嘉倉城中挖掘出的大部分倉窖被回填,只保留形質最完好的160號窖供人參觀。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160號窖直徑約11米,深約6米,這些圓缸型的倉窖挖好後,需要先將窖底夯實用火燒硬,鋪以燒土顆粒和碳粒的混合物作為防潮層,再鋪木板和草的混合層才能開始存糧。據記載,唐朝時窖內的穀物可保持數年不壞,正是依靠古人科學有效的防潮方式,160號窖內的穀子奇蹟般的儲存了1300多年。在洛陽市博物館展覽著含嘉倉出土的炭化糧食,以及當年確定倉窖身份的銘磚。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含嘉倉19號窖銘磚,磚上的銘文有一定的格式,從右至左,一般先刻倉名,次刻倉窖位置,然後是輸糧地點、時間品種數目以及入窖日期,最後還要署上經手官員的名字。從銘磚上如此有序的書寫形式也可以看出,自唐代開始,漕運已經形成了十分規整的管理制度,並逐漸成為封建王朝的生命線。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的蒙古族鐵騎入主中原,元朝就此建立。元代建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漕運路線也發生了改變。為了使江南地區的糧食物料更方便的運往北京,元世祖忽必烈用了11年的時間重整漕渠,完成了將隋唐大運河去彎取直的浩大工程。運河自此不再經過洛陽,而是縱貫南北,直通京杭,京杭大運河就此成為了明清兩代維繫漕運命脈的主幹線。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淮安水利樞紐淮安市淮安區坐落著中國歷史上,曾經掌管全國漕運事務的唯一機構,如今的漕運總督府是在原有遺址的基礎上重新建造而成的。運河漕運在明代達到鼎盛,往來於大運河中的運糧船每年多達上萬只。南方的漕船抵達淮安,必須先經漕運總督盤查,才能繼續北上。淮安古城楚州地處黃河淮河和大運河的交匯處,明清時期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政治地位而成為南北互通鹽糧的重要中轉站。明朝中葉,黃河再次入侵淮河。淮安以北的京杭運河迂緩難行,且時常發生沉船事故。為保證漕船行駛通暢,清政府下令禁止民間船隻在運河上游航行。如此一來,跑船商人只好在位於清江浦的石碼頭上岸,改換馬車繼續北上。一時間,碼頭附近騾馬車行、旅館飯店密佈。清江浦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今天看來,清江浦樓甚至稱不上是一座樓,然而當年清江浦的繁華曾經遠近聞名。按照慣例,如此繁盛的交通要地周圍必有大型糧倉存在。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這些看似普通的石板,已有了歲月打磨的痕跡。從下凹的形狀中,依稀能夠想象運糧馬車壓過的情景。明清時期,淮安城中最大的糧倉豐濟倉,曾經就建在這裡。明朝永樂年間,政府在山陽縣清江浦設立常盈倉,後改建為豐濟倉。這座糧倉的儲糧量常年保持在300萬石左右。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民國開始豐濟倉的存糧功能慢慢消失。曾經了糧庫已經隱匿在民宅當中,近代過後由於海上運輸的發展和京滬鐵路的建成,淮安的樞紐作用逐漸消失,南船北馬的繁華隨之退去,這些路牌和石碑卻依舊保留在大運河邊。杭州市拱墅區霞灣巷8號,這裡是富義倉的北門。北有南新,南有富義,這句話說的是明清時期兩座著名的天下糧倉。經過歲月洗禮,曾經的糧倉也改換了功能和樣貌。富義倉富義倉的南門就在京杭大運河邊。公元1880年,由當時的浙江巡撫譚中譚鍾麟籌資建成,建倉的目的是為了囤糧,救濟百姓。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10年前,杭州市政府計劃對富義倉進行保護性修建。由於經歷民國戰亂,修復之前的富義倉狀況十分不堪。修復之前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修復之後從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富義倉修復前後的差別。今天的富義倉已經被賦予了新的使命。這些承載著古老技藝的木結構倉窖,還在繼續為杭州人的生活提供樂趣和便利。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遊。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清代書畫家王維珍的一首《古塔凌雲》為人們勾勒出了曾經的通州舊景。詩中所說的古塔就是運河岸邊的燃燈塔,那時的通州是大運河的北末端,由南方遠道而來的運糧船行至通州附近,看見燃燈塔就知道京城不遠了。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公元1292年秋天,由水利專家郭守敬主持,開鑿了通惠河修建完成。自此停靠通州的漕船,可以繼續向西直達積水潭碼頭。通惠河開浚後,北京城中陸續建起了大小糧倉幾十座,他們共同擔負了京師儲糧的重任,在南糧北運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大運河:沒想到這個普通的糧倉,能把糧食儲存1300多年

北京什剎海然而好景不長,公元1885年,黃河再次決口,漕糧河運被迫改為海運,此時的清朝政府也已走向衰敗。公元1905年,漕運制度被徹底廢止。短短6年過後,綿延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王朝落下了帷幕。大運河是華夏大地的一條命脈之河,千百年來,運河沿岸星星點點的糧倉,一直是封建王朝鞏固統治的基石。如今,它們早已不再是漕運制度的附屬。正是透過這些糧倉,今天的人們經過不懈的努力,達成了與大運河歷史的對話。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