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一村莊因地名修改而丟掉的重要歷史資訊!

文 / 宋旭

山西芮城一村莊因地名修改而丟掉的重要歷史資訊!

山西有個芮城縣,芮城有個陽城鎮,陽城有個甘園村。

甘園是個非常古老的村落,其歷史可追溯至商末周初。

甘園的村名以前叫甘原,再往前應該叫“閒原”。

是什麼原因把“閒原”變成了“甘園”?

回答是:古今語音的變化。

今天普通話裡的“j、q、x”三母,來源於明代以前的“g、k、h”與“z、c、s”。我們說“甘園”最初叫“閒原”,“閒”字,秦漢以前讀音為“kren”,到唐宋時期,母音“e”低化為“a”,通語讀作“han”,方言裡“h”轉為“g”,讀作“gan”。進入清代以後,“閒”音發生了重大變化,由“han/gan”變讀為“xian”,但在方言中仍然保留有“gan”音,於是,人們就以讀音相同的“甘”字代替了“閒”字,寫作“甘原”。再後來,乾脆把“原”字也改成了“園”,便成了今天的“甘園”。

地名裡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訊。隨便改變地名,往往會丟掉其所蘊含的歷史資訊。

因歷史原因,語音發生了變化,從“閒原”到“甘原”的改變,實屬無奈。

但將“甘原”變為“甘園”,則是人為的改變。這一變,不僅是文字的改變,而且使一個古老的村莊,丟掉了非常重要的歷史資訊。

山西芮城一村莊因地名修改而丟掉的重要歷史資訊!

關於“閒原”的歷史,《史記·周本紀》有言,說的是商王朝末年,因為崇侯虎的讒言,紂王將西伯姬昌囚禁於羑里,姬昌的重臣閎夭透過費仲,將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等獻與紂王,紂王一高興,就把姬昌給放回去了。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直接導致了“閒原”這一地名的產生。

按照《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回到岐周後,“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祇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姬昌回到岐周後,暗地裡教化百姓,善待諸侯,籠絡人心。諸侯之間有糾紛的,都去找西伯決斷。正好虞、芮兩個侯國之間產生了糾紛,就去周地找西伯(決斷)。當虞侯和芮侯進入周界後,發現這裡的人們非常謙讓,農戶之間種地,都互相讓壟,民情風俗都以長者為尊。兩人還沒有見著西伯,就自相慚愧了。於是互相讓步,兩國之間的糾紛也不存在了……

是什麼原因讓虞、芮兩國產生了糾紛,《周本紀》裡沒提。但在《三家注史記》中,裴駰和張守節給出了具體原委:

【集解】:地理志虞在河東大陽縣,芮在馮翊臨晉縣。

【正義】:括地誌雲:“故虞城在陝州河北縣東北五十里虞山之上,古虞國也。故芮城在芮城縣西二十里,古芮國也。晉太康地記雲虞西百四十里有芮城。”括地誌又云:“閒原在河北縣西六十五里。詩云虞芮質厥成。毛萇雲,虞芮之君相與爭田,久而不平,乃相謂曰:西伯仁人,盍往質焉。乃相與朝周。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二國君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乃相讓所爭地以為閒原。至今尚在。”注引地理志芮在臨晉者,恐疏。然閒原在河東,復與虞、芮相接,臨晉在河西同州,非臨晉芮鄉明矣。

按張守節正義所言,讓虞、芮兩國產生糾紛的,是一塊土地:在陝州河北縣東北五十里的虞山一帶,是古虞國之地。虞國的西邊,就是古芮國。兩國之間因地界問題,產生了矛盾糾紛,便去找西伯論理。結果西伯沒見著,問題就解決了——不就一塊地嘛,誰也不要了。

於是,就把這塊地段稱為“閒原”——可能是因為這塊地處於虞山南坡,高而又平坦,所以叫“閒原”。

《正義》中所言“然閒原在河東”,說明至遲在唐代,“閒原”這一地名還是存在的。

不知何時改成了“甘原”。

又不知何時變成了“甘園”。

山西芮城一村莊因地名修改而丟掉的重要歷史資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