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小敷峪古河道的變遷及沿線村莊

小敷峪古河道的變遷及沿線村莊

作者 時三文

小敷峪,位於渭南市華州區東南7公里處,為秦嶺七十二峪道之一,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少華山森林公園的通道。小敷峪和華陰市境內的大敷峪均取名於戰國時秦國的大美女羅敷,兩漢樂府詩集中的《陌上桑》寫道:“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詩中講的就是美女羅敷的故事。

華州小敷峪古河道的變遷及沿線村莊

小敷峪水庫自靈秀少華山

當地民間有句俗語:“大敷峪七十二岔,岔岔有鬼;小敷峪七十二岔,岔岔有水。”意思是說大敷峪內山勢雄峻,溝壑兇險,水流湍急,常有采藥人及樵夫葬身其中。而小敷峪則峪道深邃,植被豐茂,水資源極其豐富。古時,人們用小敷水灌溉農田,並引入華州城內,從而形成華州城城東十里荷塘,萬畝稻香的壯麗景觀。

小敷峪河道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由於地震以及特大山洪從而造成過無數次的變遷。從現今附近的村莊名稱中依然能查尋到它的歷史軌跡。

華州小敷峪古河道的變遷及沿線村莊

白家河村巷道 高振強 攝

華州區南依秦嶺,北臨渭水,東連華陰市,西接渭南市;地形地貌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海拔高度從西邊赤水鎮的500米到東邊柳子鎮的27。7公里間落差竟達100多米。小敷峪峪道東三里為鈔家河村;峪道北六里,隴海鐵路以北,老西潼公路以南,自東向西依次分佈著高家河、白家河、和黨家河村;今峪道西北緊臨河道的為劉家河村,眾多村莊的名稱都是以小敷河道命名的。

唐代詩人王建,在《贈華州鄭大大夫》的詩中寫道:“此官出入鳳池頭,通化門前第一州。少華山雲當驛起,小敷溪水入城流……”說明當年的古河道在小敷峪道口西。唐末,河道移至峪道口東三里多的鈔家河村,鈔家河村東有個村莊從古至今稱為暴雨溝。

華州小敷峪古河道的變遷及沿線村莊

鈔家河村老房子 自老五講故事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少華山阜頭峰地震崩裂,形成東西五里,南北十里的高崗,迫使小敷峪河道西移到今繁圪塔村西,下游的村莊以河為名就叫高家河村。後來由於山洪暴發又逐漸西移才有了白家河村和黨家河村。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十二日,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華州大地震。”華州地貌發生鉅變,使小敷峪河道又西移於今劉家河村東,從而形成了如今的羅紋河。

華州小敷峪古河道的變遷及沿線村莊

羅紋橋 宋朝峰攝

小敷河道的每次變更都給下游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新的村莊的誕生記錄著河道的變遷史。

2020年12月22日,寫於華州家中,時三文。(本文系本人原創)。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時三文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