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的發現——西安半坡

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的發現——西安半坡

《科學通報》

1955年07期

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隊

—、前言

西安市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是1952年西北文物淸理隊在西安第二發電廠作古文物淸理工作時所發現的。1953年10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隊曾作了比餃詳細的調査,並在遺址所在地的附近和斷崖上採集了一些標本,由這些標本,初步斷定這個遺址是屬於仰韶文化的遺存。

遺址位於滻河東岸約80Q米左右的一個河谷臺地上冶地高出今河床約9米。遺址範圍南北約200米,東西也在100米左右,文化堆積層平均厚在3米上下。

1954年秋季,第三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在西安附近作田野考古實習敎學時,選定了這裡作為遺址發掘實習的地方,工作自9月28日開工,10月12日訓練班結束後,由考古所西安工作隊,繼續進行發掘。當時參加工作的,除了考古所石興邦、弗玉、張雲鵬、吳汝祚、金學山、楊建芳、兪偉超、王振江外,還有在訓練班學習過的北京歷史博物舘、故宮博物院和甘肅、陝西等地方文物機構單位的20位學員。12月17

H工作才正買結束。這次工作中,文化遺蹟的揭露面較廣大,物質文化遺物的收穫很是豊富。本文所報導的,祗是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部分。

二、居住建築

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是仰韶文化時代人們的一個村落。這次所開掘的65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祗是這個村落的一部分。由於我門這次採取先進的蘇聯的考古學者對古文化遺址發掘的全面揭露的方法,因此能夠把當時人們實際生活所遺留下的住址和用物,比較全面而正確的顯示出來。

半坡遺址白蛟化堆積詹,在仰韶文化遺存的上面有漢代文化隆,部分地分佈在整個遺址的東北部。之的層積最厚逹1。4米,全為深褐色的汚土,也是居住遺址,出土大繩紋瓦、圓瓦當、陶罐、陶盆、半兩錢等,還混雜了許多仰韶文化系統的陶片、石器和骨器。

仰韶文化層是半坡村遺址的主要文化堆積,無的厚度和歷次在發掘的範圍內,是不盡相同的。在漢代文化層擾亂最厲害的東部,僅有一層或兩層,厚度約在1米上下,而在西部則厚達3米左右。西部靠近斷崖的部分儲存的較好,除地表-層厚0。3-0。65米的後期擾亂層外,下面是沒有被擾亂的堆積。仰韶文化層可有先後4次堆積,每一層積都有居住面、柱洞和爐灶的遺留。這些居住面,有些面積較大,有些則僅留一片片零星的殘跡。居住面多是紅色或灰白色的硬灰面。在硬灰面上經常覆蓋_層疏鬆的紅燒土碎塊和爐渣之類的東西;下面則為灰土、木炭末及紅燒土塊等夾雜著的較為細軟的堆積,厚度自0。3-0。6米不等。在這些不同的文化歷積中,發現了當時人們的居住的房屋、儲藏東西的窖穴和日當生活用品。

關於房子,發現有長方形和圓形兩種。

長方形房子,是這裡仰韶人們晚期的住所,只發現一處。儲存的並不完整,西部已經破壞,南北長12。5米,東西長度殘存10米;東、北、南三面都有殘留鬲牆壁;以東北角東南角儲存的鮫好,牆的折角成弧形。牆壁高0。5米,寬1米左右。這樣矮的牆,當是房子的牆基,上有木柱以撐持屋頂。牆面是灰白色的硬燒面,牆內為堅硬而帶紫紅色的草泥土。居住面(即房內日舛也面)是光而硬的灰面,接近南北兩壁部分作灰黑色,中間馥唐墓所破壞。在牆頭面上有30多個姓洞,以東北和東南拐角上最多,所謂柱洞是當時人們建造房於時所立的木柱。子腐朽後所留的洞子。緊切南北兩壁有附著在牆內壁柱洞十餘個,各個柱洞面說硬的燒土,部分還留有豎的木理紋痕。這些柱洞,口徑較小,平均約0。2米。

在房子的中間,有兩個舟形的紅燒土“柱圍”,南北相距4。5米。所謂“柱圍”是在木柱周圍用硬的泥土圍起來,用以堅固柱基的圏子。距南邊舟形柱圍以東4米處,有炭化的殘木柱一個,直徑0。45米。由鬼的大小和位置來看,當初似乎也有舟形柱圍,後來為唐墓所破壞。在炭化殘木柱北邊,應該是還有一個相同的柱洞,可能被唐墓破壞了。這種大的柱洞,洞口至底部深1。6米,在居住面以上全為堅硬的紅燒土所作成。下部則揷入早期灰土層中,沒有硬的洞面。緊切四壁的周圍,堆積很多的紅燒土塊,這些紅土塊,有些成不規則的塊狀,有些則是具有一定形狀的碎片,很可能是房內隔牆‘燒灶等建築損壌後所遺留的。根據發現所得的現象,初步認為這個房子是東西較長的長方形的住宅。究竟有多麼長,很難斷定;由西部地層勘察的結果,大約不會太長的。若以兩個舟形柱圍為中心的話,全長在20米左右。像這樣大的面積,應該是氏族成員的共同住宅(圖版壹,弍,2)。

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的發現——西安半坡

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的發現——西安半坡

圓形房子,發現了2處。第一號圓屋儲存的最完整(圖版肆,2),屋頂已經塌下,堆在居住面上,除此外似乎未受其鬼的擾動。由層位來說,也是這裡仰韶人晚期的一種住宅。房基略呈正圓形,直徑約5米。周圍有殘留的立壁,立壁有垂直的,也有部分向內膏曲成弧狀的。高度平均0。22米,西南部分儲存的較好,高0。38米。內壁面是硬而光的灰面,外切灰土,厚度不均勻,自0。05—0。1米不等。

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的發現——西安半坡

周壁外面豎立長方形或半圓形的短木柱,作為骨架以撐持屋面的重量。內壁面和居住面是一歷硬的灰白色或灰黑色的灰面。房中間是一個匏形的灶坑。灶坑兩邊有6個對稱的柱洞,隔牆的壁中夾有長方形、三角形或多邊形的小木柱作為骨架。兩隔牆之畔距0。7米,此處的居住面較屋內其他部分為高,與南邊接界處傾斜而上,是出入門戶的過道。從淸理屋面下塌的過程中,觀察到屋面大體成圓錐體,下面用木橡排列起來,上面塗一歷或數層硬的燒紅的草泥土,厚在0。U5—0。1米之間,外表光滑。木椽直徑平均0。1米。屋頂中心不是錐尖狀,而是四周隆起中間平直略呈長方形的頂蓋,大小形式,似乎和敖坑周圍6個柱洞之間的。範圍相應,外表和屋面為橫列的木板。木板並不十分規則,有扁平的,亦有多角形的,皆為劈裂的直紋。這個房子、,根據發掘的資料,能夠恢復鬼的原形。

除了這一完整的圓形房屋外,在長方形房屋的西南角下面的早期文化層中,題發現一個圓形房子,大部分被唐墓所親壞,僅留下有四分之一。無的構造和前者相同,只是中間不是匏形灶坑,而是硬而光滑的燒灶面。

仰韶人的住所,除上述外,還發現了二百多個柱洞。這些柱洞,當然都是木房屋基址的遺存才至於房屋的形式,由於柱洞的排列有的在一條直線上,有的則圍成弧形,因此可以推•測出是圓形和方形的。但是有很多找不出寵們之間結’構的連繫,因為柱洞在發現時,已是殘破了,有些僅留底部的痕跡。

上述這些柱洞可以分成2類:第一類是有泥圈白謎洞,約有一百多個,大部是在中期文化歷裡,在早期的堆積中雖然有,但很少。這種柱洞的特點是:柱孔周圍有一圈堅硬而純細的白土,厚度自0。05—0。1米,和周圍的灰土分別的非常淸楚。底部多為尖圓形,內有木灰,內表面相當光滑。這種泥土,初出土時是堅實的一塊,乾燥後即顯出一層層壓錘的紋痕,大約是經過夯壓的,為的作用,好像和今日我門的柱礎一樣。第二類是沒有泥圏的柱洞,這種柱洞比蛟簡單,是在早期的灰土中掘一柱穴,表面堅硬,也是加過工的。洞口至洞底大體是一致的,也有尖圓形的,內有木灰。洞壁有些比較平光,木理痕跡還很明顯,但有些則不甚規則,僅有破的表面而無木理的痕跡。

每個房子都有一個或數個灶坑(圖版肆,3)或燒火的灶面。有些爐灶的遺蹟,我門看不出它和原來房子的關係,-因為這些房子儲存下來的部分很少,而灶坑和灶面則多是紅燒土所做成,不論是完整的或殘破的,多少還存留一部分。灶坑有2種:最普通的是匏形的,表面是靑灰色的硬灰面,周圍和底部是相當厚的一層純細的紅燒土;在這種灶坑的下面往往有一個圓形的或同樣形狀的灶坑,做法和構造與前者相同。在早期的遺蹟裡面還儲存有灶眼。另外一種是燒紅的灶面,只是一片燒紅的灰土面。這種灶面,往往不只一層,有厚達7、8層的,厚度不一,皆堅硬如石。

在仰韶人住宅的旁邊或附近,有一個或數個儲藏東西的窖穴,共發現22個,可以分成2種不同的形狀。

第一種是圓形白竣狀坑,有大小不同的2類,皆呈圓形吊小底大。小型的袋狀坑,底部直徑平均1米左右,口徑約當其二分之一。這種灰坑都很淺,平均不到1米深。坑口完全在原來地面的黑土層上,所以形是最早期的遺蹟,裡面塡以灰土、陶片、骨器、乓器等。大型的袋狀坑,體蠢比前者往往要大一倍,分佈多在上文化層•串是比成晚期的遺存,周壁是一層硬的紅燒土和灰土粒,這是為了使灰土壁不致下塌而曾加過工的,出土肓完整的陶器、石器和其他常用品。。

第二種是圓角長方形坑,發現了3個,只淸理了1個。寵的形制的最大特點是坑口部作長條形,坑的底、邊都是圓弧狀而不是直角,口部也是在原來的黑土面上,是最早期的遺蹟之一。裡面的包含物和圓形小袋狀坑有些不同,出土物中,陶片較少,獸骨特別多,還有大的獸類的爪和牙齒。

形狀有圓口。尖底形的、圓口平底形的、細長如槽形的、橢圓形的,坑內有灰土、灰渣、骨器、石器、陶片等,用途不明。

此外在早期的文化層上,還發現了兩個用細的木柱圍成的圓圈的遺蹟,這楝圓圈,我:門暫時叫形為圈欄”和這種圈欄同層的多為柱洞等木構的建築遺存。在第一探坑發現的一個,幾乎成正圓形,直徑約6米(圖版參,1)。無的西北部和東南部都被灰坑所打破。餘留的部分,周圍共有柱洞61®,和3個長方形的凹槽。槽深0。1米,槽壁兩面皆有紬木杆所壓的凹陷痕跡,並有白色木灰。距這圖圈欄東北約6米,在同一文化層中,也出現一,形狀沒有前者規則,略呈半圓形。木柱之間的位置也參差不齊,柱洞中皆有白色木灰。

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的發現——西安半坡

這兩面用細木柱圍成的圓圈,可能不是當時人們的住所,因為:在圓圏裡面,沒有爐灶的痕跡;有些木柱太細(0。05米),不足以撐持房屋的重量;和早期或晚期的圓形房屋或長方形住屋相比較,這裡旣沒有燒土壁,也沒有編籬塗泥的痕-跡。從這幾方面推測,有可能是用以豢養家畜的圈欄。

三、墓葬

這次發掘的地點,恰巧在仰韶時代人們的住宅區域,沒有發現仰韶人的正式墓葬,僵僅在居住面下的灰土層中,淸理了3個埋葬小孩的甕棺葬(圖版肆,5)。其中一具有頭骨碎片和牙齒,其他兩具,僅有小的骨片或完全是灰土。這種甕棺葬,埋在一個月跳裡面。甕棺是_個大口小平底夾砂粗紅陶罐。上面蓋一細泥。紅陶缽,底部穿一小洞,上面再蓋一個小形的細泥紅陶碗,其中一個封旋中還塗有薄薄一歷很細的紅色顏料,這種葬法,對我門研究仰韶人的埋葬習俗,增添了新的資料。

四、生活用具

我們在仰韶人遺留下的房屋裡,窖穴中和址圾堆裡,發現了很多當時使用的生產工具和H常生活用品,計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其他的裝飾品。

石器共有200餘件,殘破的很多,以磨光器為主,半成品和打製石器佔的比例很小。以類刖言,有斧、錛、鑿、鏈、環杵、鑲、刀、笄、圓球和磨石等(圖版伍,下)。石斧裡面最普通的是扁圓刃帶肩的一種,橫剖面成長的橢圓形,與河南一帶所謂“標準”仰韶期的長方形石斧不同。石鏡多是小型的。石鑛發現枇嗷量不多,主要柄是寬扁而短的一式,有打製的和磨製的兩種;打製的以石英石為多,磨製的是用紅色堅硬的石料作成,體薄而鋒利。石球是石器裡面比較特出的一種,不但量多,而且磨製得光滑而又規則,直徑約自1。5-6釐米,很可能是彈丸一類的東西。

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的發現——西安半坡

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的發現——西安半坡

陶器的數量最多,使我門對陝西境內仰韶文化的陶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容器在陶器中佔的比重最大,不論其陶質、器形、顏色和紋飾都很複雜。就陶質說,有細紅陶、細黑陶、夾砂粗紅陶、。夾砂粗灰陶、細灰陶等5類。此夕隴發現白色陶片數片,似為高嶺土所制。壁有20種以上不同的型別,主要的有尖底器、鮮形器、盆形器、杯形器、碗形器、皿形器(圖一、二)。鼎形器特別少,這是値得注意的。在紋飾方面,最普通的是繩紋,多飾於器物的外表面;線紋多施於細質陶器的外面,並往往有光滑的幾道壓磨紋痕;弦紋一般飾於細紅陶器的頸肩部分;簷紋和編條紋僅在圜底舗形器的匱部才有;附加堆紋也是很普遍的,尤其在夾砂粗陶器上最多(圖版肆,4),揑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此外還有鎌剌紋,這是比較特殊的一種紋飾,有三角形和圓的兩種,皆飾於細紅陶器的腹頸部分,鬼的特點是鈕剌的很規則。這些器物的功用,粗質陶器多用作炊器或儲藏東西,細質陶器可能用作盛水及作器物的蓋子。所有這些器物,都是手製的,有些器物還顯然的遺留有盤條法的痕跡。

關於陶器方面,有幾個問題,在這裡須要加以說明:

第一、細質黑陶是這裡仰韶文彳匕基本陶質之一種。過去的著作,對此或略而不論,或和細質灰陶混為一談,也有和龍山文化由黑陶應扯關係的。其實,除顏色不同外,器形和細紅陶的器物大致是一樣的,不過;£的數量較少,不到細紅陶的一半。

第二、這次發現的彩陶,為數雖不多,但紋飾是相當複雜的。在盆形器、缽形器、大口n底器上文飾最多,以谷葉•紋和幾何形花紋最普過。有這些紋飾的弄物在晚期文化歷中發現的較多。紋飾最多的是幾何形花紋(圖三),最特殊的是象形的花紋。著彩的作風有原底電形”的方式,多在器物的口唇部分。在器物內著彩的情形,是相當普遍的,這種器物,多為大口圜底淺腹器,花紋有籬笆紋、同心圏紋、人面形、魚形和植物花紋(圖版伍,上1、2、4)。人面形花紋很逼眞,眼、口、鼻皆全,頭上有交叉的尖狀紋飾,可能坨就代表當時人頭上的一種裝飾。

白衣彩陶,只發現了幾塊平底缽形器的碎片,有一塊上面還有紅色的條紋。為數雖少,但對研究陝西和河南仰糸文化的關係上,是重要的線索。

有一點應該値得注意,在圜底舗口邊著彩的地方‘常常發現刻有很規則的符記(圖版伍,下3)。1953年在澧河上’遊的五樓遺址中也曾發現一片。這種刻劃的符號和半山、馬廠隨葬陶器上的彩畫的符號不同。鬼是在器物燒成後,或使用一個時期後所刻的。

其次談談容器的器蓋問題。器蓋的使用在龍山文化遺存中已經發現過,這次我啊找到了仰韶人使用的器蓋,計有3種:第一種是將細泥紅陶器的破片,打製,成圓形,作為器蓋,多用在小口小型器物上面。在第2灰坑東北壁上的小坎裡面,發現了放置很好的兩件標本。過去調査工作中採集到這祥的小圓片很多,但都不知道比的用處。第二種是用器物來作器蓋,蓋在其他器物上面,屬於這種的最多。我門發掘出來就有6處之多。一般都是用細泥紅陶器作蓋,蓋在夾砂粗陶器上面。這些器蓋,有比所蓋的器略大,有比所蓋的器略小,但都還合適。我們發現盛著糧食的陶確,就是這梯儲存到現在的。第三種是專門作成的器蓋,發現在長方形房屋居住面下,一個粗泥灰色平底小罐,上面蓋著透底的夾有細砂的紅色器蓋(圖四),這個器 加以磨光即行使用。有尖圓狀的,有三為形的,亦有扁平式的O骨鐡數量並不多,可是型式很複雜,有三稜式、圓頭式、三角形扁平式等不同型式。在第一探坑第三層中發現一個完整的骨刀,柄部鑿有一孔,表面光滑而無刃,或者不是作切割之用的。由2久經使用的痕跡來說,很可能曇造或修整陶器的_種二M。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骨器,和骨笄相似,只是一端為尖圓形,另一端則為扁平的。這種骨器出土的相當多,可能也是一種工具。

從這次發掘的情形來說,骨器比石器多。

我們沒有發現一件蚌制工具,可是發現了許多殘破的蚌片。

除了以上所敘述的遺物外,應該特別提出的,是在第8探方原來地面下的一個小土坑裡面,發現了一個小口大平底的夾砂粗陶罐,上而蓋著一個夾砂粗灰陶的皿形器,罐中盛了已成殼子的糧食粒經河北農學院鑑定為慄(圖版肆,4)。這一發現;對我們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產活動的情況,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材料。

結語

總起來說,這次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發掘的‘豐富收穫,明顯而具體地給我門提供了探討中國新石器時代這一主要文化系統的內容及其相關問題的資料。

從文化遺物的包含來講,這次發掘是充實了關中地區渭水流域仰韶文化的內容,過去在這一地區所發現的40多處同一文化系統的遺址,都只零星地採集T一些標本,而沒有較深刻的認識,經過這次的發掘,對於有關這一文化的遺物及居住遺蹟,比較地有了全面而系統的瞭解。根攧S次發掘所揭露出來的居住的房子、窖穴、灶坑以及相關聯的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我門就能夠描繪出一幅當瓣人們實際生活活動的圖景:他們住在河岸的臺地上,過著定居的村社生活。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我門發現的那一個密閉的陶確所盛的粟粒,就是農耕生。產的充分證據;狩獵和採集的原始經濟也佔著一定的成分。這些居民,使用著磨光或打製的石器,作為主要的勞動工具,並製造各式各樣的陶器,用以烹煮食物和貯藏東西。他們所製造的彩色陶器的紋飾和質地,都表現出技巧和藝術修養已達到相當發達的水平。寬大的長方形的房子,應該是氏族成員的共同住宅。由這種跡象,我円可以推測出,當時人們是營著共同勞動的相當發達的氏族制度的社會生活。

最後,我們要提出的一點,就是這次發掘對河南和甘肅一帶仰韶文化的關係問題上,也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過去河南和甘肅兩地區發現過並且研究過許多仰韶文化遺址,各有其共同之點與差異之處,而介於兩地區之間的陝西境內的仰韶文化的面貌,則是我門所急切要r解的。此次發掘出來的許多器物,尤其是彩色陶器敢形制和紋飾(如白衣彩陶和器內塗著彩等)與其他兩區有共同之點,因此,使我們有條件來探討宏們之間的關係。(執筆者石興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