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橋樑建築特色,福建罕見的梁式古橋,永春縣東關橋!

也叫通仙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東關鎮東美村。大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清光緒三年(1875年)復建,於民國18年(1929年)在里人李俊承的母子間重建。橋上較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橋的建築特色,是福建古稀之梁。東關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的橋樑建築特色,福建罕見的梁式古橋,永春縣東關橋!

該橋全長85米,寬5米,由輝綠岩和大木四墩五孔大木結構橋組成。墩為船形,由石條按層丁疊壓而成,兩頭呈尖尖的形狀,以分水勢;墩身下用大松木作臥樁,支撐整座橋,古語稱“睡木沉基”,枯水後清水;墩身用巨石疊成三層橋架樑。每個橋孔由22根長16~18米的杉木做橫樑,鋪成上下兩層結構。牆壁都是磚頭,柱樑、橋板、護欄都是木質的。民國十三年(1500年),為防止雨水滲入橋板,行人可歇腳,在橋上建有二十間木屋,屋架、椽角及兩篷均為木雕結構;正德三年(1508年),在橋上「砌磚為路,排椅兩旁」,用土造青瓦搭雨遮。在1963年,為了加固橋樑,增加了倒吊梁和四個遮陽板。

宋代的橋樑建築特色,福建罕見的梁式古橋,永春縣東關橋!

三墩上開有壁龕,龕上寫著「觀自在」,匾額上寫著:「幸指迷迷通覺之岸,願見佛日慈雲」;「香閣峙中流,萬眾恆河自在;佛燈懸彼岸,千年般若常明」,供奉觀世音菩薩。洞內青石雕有雙獅戲花球,蓮花雕花,雕刻精細。另一個墩子上,有一個“金壇”,供善男、善女祭祀,其石雕麒麟也十分精美。橋西還儲存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東關大橋重修序》和光緒二年(1875年)的知州翁學本題寫的木刻《古橋通仙》匾。永春東關橋在2016年9月15日因超強颱風莫蘭蒂的襲擊而被洪水摧毀。

宋代的橋樑建築特色,福建罕見的梁式古橋,永春縣東關橋!

有人說,宋朝時,有個泉州府的官員到永春桃溪巡遊,船來時,只見岸邊風光旖旎,景色秀麗,可惜河的兩岸隔著湖洋溪,只有一艘渡船,十分不便。因此,他命令縣裡官員在一年之內建一座橋樑。縣令馬用掌建橋,馬用仗勢欺人,乘機強徵暴斂,搜刮民膏。正好那一年乾旱,田園顆粒無收,民工無心搭橋。因為時間緊迫,建橋工作也沒有什麼進展,這時一個老人來了,手裡拿著竹竿。老傢伙機靈地組織了一個機關,使馬用了五千斤米,一萬五千兩銀,才及時建成了這座橋。大橋建成後,老人踏著白雲在橋頭漫步,飄向泉州府。傳說這個老人是神仙,所以把這座橋叫做“通仙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