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司馬狂/文

自雄村前往義成,要走高速邊上逼仄的匝道,基本也就只容一輛小客車通行。這段路正好是一座橫跨漸江的高架橋,外地人初來乍到的,大抵都不敢驅車前往。下了橋,越過橋底,遠遠就能瞧見一株參天大樟樹。那樹的年齡從它粗壯的樹幹上,就能顯出端倪來。傾斜了的身軀,得靠著樁子支撐,才不至於倒下,一如老邁龍鍾的長者。因為樟樹過於奪目,使得許多人都忽略了,先映入眼簾的應該是王茂蔭的塑像。塑像後,“心懷家園”是對這位徽州先賢生平,最好的總結了。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沿著大樟樹邊上的主幹道,走進義成村中,路旁有一祠堂。我初次踏足此間的時候,祠堂唯有正門完好,其內則是,四壁坍塌。如今,再來義成,祠堂明顯有過修繕,門口堆著的磚頭,不知道接下來會用在何處。邊上有老嫗告訴我,這座祠堂就是紀念義成朱家大小姐的。這位朱家大小姐,名叫朱隱貞,不過這名字應當不是其本名,古籍中也有說她名叫朱美娟的。清代《四庫全書》中的《江南通志》,記載有“朱隱貞,歙人。年十七,許嫁未適,而夫死。不嫁終身”。在鄉人的口口相傳中,朱隱貞則是許配雄村某公子後,未婚夫特地登門而來,被朱隱貞的嫣然一笑迷倒,竟然墜馬而亡。此後,未曾完婚的朱隱貞就終生不嫁,為自己的未婚夫守節,這就多了幾許民間傳說的神奇味道。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義城村中,多姓並存,先有童、羅、陸、張、周諸姓遷入,後周姓興盛,遂以姓氏命村名,曰周村。而再往後許、朱遷入,漸成旺族,期間還有楊、劉、謝並存。鹹同兵燹過後,王茂蔭在杞梓里的宅子毀於兵禍。王大人最終選擇購買義成朱家老宅為自己在徽州的住所,其院內加入京派建築的風格,甚至用上了玻璃。不過可惜的很,我兩次到義成,都未能入內,鐵將軍一直把守著大門,據說只有接到領導通知,才會開門迎客。王氏宅名“天官第”,鄉人傳言乃是取自“天官賜福”之意。然而,王茂蔭一生,歷經工部、戶部、兵部多個衙署,最終官職則為吏部右侍郎。吏部尚書古人謂之天官,右侍郎雖為尚書副手,但以天官稱之,亦為常有之事。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吾徽鄉村的名字,大多數都遵循著姓氏、地理位置等規則,如義成這樣的名字,是極其少見的。其含義究竟如何呢?明萬曆《歙志》將嘉靖《徽州府志》記載的義城,更改為義成,這才有了義成這個名字。其村名來歷,則與歙縣縣治所在地有關係。歙縣得名源自歙浦,歙浦並非浦口,而在義成。始皇帝設歙縣,縣治在何處,目前不得而知。漢代縣治則在,新州宋城北邊的土城內。三國至隋,歙縣縣治遷到了歙浦,也就是義成。到汪華時期,州治遷到烏聊山,歙縣縣治也就離開義成,附廓而來。縣治遷走,歙浦大義告成,乃更名為義成。還有一說,是孫吳滅金奇、毛甘後,商議歙縣縣城遷往歙浦,便有議城之名,後改為義成。據說義成目前尚存有當時歙縣縣衙官廳、花園、更樓等建築物,只可惜我匆匆而過,未曾得到村裡人的協助,這些遺址都沒有看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徽州的村落,都有水口,義成也不例外。水口其實就是村口,一般會在此處種上幾株樟樹,後人瞧著水口樹的大小,也就能判斷村子形成的年代。初時,我以為橋下那株樟樹處便是水口。待我沿著村裡那條路走到盡頭,卻又發現一處更像是水口的所在。兩株古木,都被砍去了枝蔓,但樹幹也能瞧出來滄桑感。加之邊上還有一方小池塘,以及一座“義成古社”,這些結合起來看,此間倒更像是傳統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或許,因為義成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其兩邊都能通往外界,於是便在兩頭各自植木為水口?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毗鄰這方池塘的,是一棟老宅,僅從其外牆,就能察覺出主人家的富裕。雖說在徽州,富豪林立,但能在自己家鄉,營造如此龐大的建築,其財力和勢力都是頂級的。《歙縣誌》記載,義成有朱晟所建的朱家大宅,其內有108個門闕,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這戶人家。畢竟我在村中轉悠一圈,能見到最為有氣勢的宅子,非其莫屬了!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走在村子裡,我在想,如果不是縣治外遷,自唐以降,1000多年的發展,義成將會是何模樣呢?只是,歷史是不容假設的,義成作為縣治的歷史使命,從孫吳開始,在汪華手上結束,有它本身的必然性。更何況,水路的衰敗,徽杭高速的開通,都在無形中,促成義成的革新。村子裡的人們,憑藉各自的本事,紛紛蓋起新房。剩下不多的老宅子,頑固地紮根在此,不斷提醒著人們,義成這個村子,往昔的風光。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大義告成時,繁華褪去日。漸江的水,依舊泊泊而過。江上的風,還是緩緩吹過。村裡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那些個足以鐫刻在史書上的故事,隨著油菜花的凋零,逐漸不為人知。走出這裡的少年,冒出了胡茬,添了幾根白髮,又一個新的故事,在村子裡漸漸傳開。這是亙古不變的歷史走向,這也是每個徽州村落都會經歷的過程。義成,因為舊時的故事,而被我輩挖掘出來,但更多的徽州村落,卻沒有義成這麼好的命。一切,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粟。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義成:三國至隋時期,歙縣的縣治所在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