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牌匾被人射了一支箭,兩百多年過去了,為何無人嘗試拔下來

引言

瓊臺玉館照青紅,夢斷思陵檜柏風。三十二門金鎖合,年年春到掃梧桐。——《故宮》

談到北京,讓人不禁第一時間就想起故宮,故宮的建造是一種對稱美,整體上來看,故宮莊嚴而又穩重,象徵著明朝長治久安,

故宮是明朝的朱棣下令修建的,百萬能工巧匠整整花費十四年的時間才修建完畢,其中對於故宮圖紙的設計就花費了十一年之久,三年建造完成。

故宮牌匾被人射了一支箭,兩百多年過去了,為何無人嘗試拔下來

1417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將建造宮殿的重任交給了宋禮,蔡信為宋禮設計出了一副圖紙,每個宮殿依照著中軸線都十分工整,宮殿的建造終於在三年之後完成了,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在九個月後,宮殿被雷電擊中,最終燒燬。

故宮牌匾被人射了一支箭,兩百多年過去了,為何無人嘗試拔下來

故宮最終的建造是在正統年間由木匠蒯祥重新設計並建造完畢,蒯祥有著獨特的審美,並且要求十分嚴格,在設計圖紙時, 蒯祥只需要稍加計算就能畫出,最終的建造也與他的圖紙不差絲毫。如今我們看到的故宮輝煌雄偉,故宮也成為了誰都可以走進去欣賞的地方,在那裡可以讓我們身臨其境的感受歷史,

不過讓許多人感到奇怪的是,

在隆宗門的牌匾上竟然出現了一支箭,在明朝時期,眾所周知,故宮是一個守備森嚴的地方,按道理來說這隻箭不應該出現在那裡,接下來為大家講解的就是這支箭的由來。

故宮牌匾被人射了一支箭,兩百多年過去了,為何無人嘗試拔下來

隆宗門位於故宮的乾清門之前,距今為止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來到隆宗門的正前方,你會看見牌匾上有一隻僅剩下箭頭的箭插在上面,在嘉慶十八年,清朝從巔峰時刻走向了衰敗沒落,

並且社會還出現了一些動盪,百姓的生活也是水深火熱,民不聊生,嘉慶帝中途衰落,他平時的生活起居都是早起晚睡,總是忙碌於繁雜的政事,而且嘉慶帝的生活十分節儉,不過由於政事的繁雜,讓嘉慶帝感到了厭倦和疲憊,他曾經多次想放手政事,最終還是選擇堅持下來。

故宮牌匾被人射了一支箭,兩百多年過去了,為何無人嘗試拔下來

嘉慶帝由於政事的繁多,讓他逐漸失去了動腦思考的能力,他總是照搬《實錄》中的方針,從不違背老祖宗定下的規矩,這讓他的思維也侷限了起來,那時由百姓組織出了一支自稱天理教的民眾起義軍,他們的頭領便是林清,在他的帶領下喬裝打扮混進了都城,

並且他還早有準備,他收買了那裡的太監宮女,在他們的裡應外合之下,林清帶領200餘人成功打進了紫禁城,紫禁城的戰鬥整整從白天打到了晚上,直到他們打到隆宗門前,勢如破竹的趨勢才停了下來,守衛的將領沒有讓林清等人的起義軍攻打進去,

在混亂的時候,起義軍的一支箭不偏不倚,恰好射在了隆宗門的牌匾上。

故宮牌匾被人射了一支箭,兩百多年過去了,為何無人嘗試拔下來

林清的計策看似十分周全,不過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嘉慶皇帝已經外出打獵,在他回來時,林清等人的起義軍已經成功被鎮壓了下來,嘉慶帝看到狼狽的場景既憤怒又自責,

同時,

他下了罪己詔,並且嚴令禁止所有人不得將隆宗門上的箭拔下來,讓這枚箭警醒子孫後代,時刻提醒著自己和所有人,

嘉慶帝的指令下來之後,自然就更沒有人敢動上面的箭,就這樣隆宗門上的箭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故宮牌匾被人射了一支箭,兩百多年過去了,為何無人嘗試拔下來

對於嘉慶帝,只要老祖宗提出方案,他都原封不動的使用,不懂得變通,在天理教趁火進入紫禁城的事件之後,紫禁城又著起了大火,太監們吸取了教訓,認為不應該再開啟宮門讓侍衛進來救火,於是便自發的組織宮女太監自行救火,

很快大火也被撲滅,在第二日早朝時,嘉慶帝又翻出了老祖宗的《實錄》,根據實錄中記載,如果紫禁城宮內著火,

應該立刻開啟宮門一起撲救大火,本該受到嘉獎的宮女、太監卻受到了嘉慶帝的懲罰,甚至連同駐守宮門的侍衛也被牽連了進來。

結語

嘉慶帝雖然不算一位昏君,但同時也不算一位明君,即使嘉慶帝認真執政,每天每夜的辛勞工作,甚至在天理教的事情之後,依然留下了隆宗門牌匾上的箭作為警示,不過他卻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嘉慶帝的事情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懂得變通,將足夠的力氣用在正確的方法上,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隆宗門上的箭用來警示後人,同時也告訴後人做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維,學會動腦筋解決事情,不要一味的照搬照抄。參考文獻:

《實錄》

《故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