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河西走廊",當了一回"好漢",結果看到的長城出乎意料

【一路耍】VOL:013期

文字:王木木

圖片:王木木

自駕"河西走廊",當了一回"好漢",結果看到的長城出乎意料

所謂“不到長城非好漢”。聽說,萬里長城在甘肅境內總共有4000多公里,王木木決定,從瀘州開車,去甘肅當一回“好漢”。

從瀘州出發,開車1270公里,來到甘肅武威境內。就正式進入了著名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讓人迷戀的一條旅遊線。當然,來之前,建議先搜紀錄片《河西走廊》認真看,看完再出發。這樣,你在旅途中,才會覺得更有意義。)

下了高速路,進入國道,尋找長城。沒多久,王木木就看到,路旁的一個果園,有一位50多歲的果農。於是停車問路:“您好,請問一下,哪裡可以看到長城?”

他抬起右手,指著前方說:“長城,多得很哩,在前面的那個路口,左轉,順著路走,再右轉過去,一直開,到了一個村子,那裡就有長城。”(這個指路的方式,和瀘州人很相像,不說東南西北,只說左、右、一直。)

自駕"河西走廊",當了一回"好漢",結果看到的長城出乎意料

謝過果農,按他描述的路線,驅車前行,半小時以後,到了一個村子。在村民的指引下,穿過村子,一條一千多米長的“土牆”出現在眼前。“土牆”已經有多處風化、坍塌。這是明長城?這可不是電視上見過的長城的樣子。這裡的長城與八達嶺、居庸關、慕田峪那種磚石結構的長城,全然不同。因此,這些明代長城,出乎我的意料,顛覆了我的想象。

這段長城,完全由黃土夯築而成,不見一塊石頭,最高有十幾米,最低僅兩三米。這段長城中,最高的,是正方形的烽火臺。走到長城腳下,抬頭仰望,十幾米高的烽火臺,竟讓人感覺不可攀援。

自駕"河西走廊",當了一回"好漢",結果看到的長城出乎意料

爬上長城,王木木看到,這裡是寬闊的平原地帶。而腳下這風化、坍塌得斷斷續續的長城,是當年的軍事防禦線。一陣風吹來,在耳邊嗖嗖作響,頓時想象到:金戈鐵馬的冷兵器時代、烽火臺上升騰的狼煙,這裡發生的、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拼死廝殺。

長城,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就地取材而建。在山地,就開山取石壘造;在黃土地帶,就用黃土夯築;在沙漠,則用紅柳條再加層層鋪沙建造而成。因此,西北的長城,與八達嶺、居庸關、慕田峪的長城完全不同。

王木木在這裡懷古了半天,凝望長城良久,開車出發,上高速路,奔往張掖市。進入山丹縣境內不久,王木木就發現:高速路的右側,不時有黃土長城出現,與高速路平行。長城的遠方,是橫亙的連綿群山。

這些長城,有的長達幾百米,有的只有幾十米,斷斷續續。

自駕"河西走廊",當了一回"好漢",結果看到的長城出乎意料

王木木竭力搜尋大腦裡儲存的“資料”,找到了答案:長城後方那連綿的群山,名叫“龍首山”,山的那邊,是內蒙古的阿拉善,沙漠。

這些看起來不怎麼起眼,風化、破敗的長城,在當年,不僅是軍事防禦線,也是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的分界線,一直延伸到酒泉、敦煌。依靠它,農耕民族無數次阻擋了遊牧民族的鐵蹄。

這些長城,蒼涼、豪邁、壯美地屹立在“河西走廊”,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此行,王木木的深刻感受是:從瀘州出發,一路往西,可以更加深刻地閱讀歷史。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不僅是一條偉大的地理通道,也是一條讓人感動得一塌糊塗的史書。

而且,在這裡看長城,免費。

【一路耍】是自媒體號“你好瀘州”開設的關於旅遊的原創欄目,口號是——-“身和心,總得有個在路上!”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