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

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裡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幾次出仕,幾次歸隱。陶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

元興三年(404),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405),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爭。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

一個正直計程車人,在當時的政治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陶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於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註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棄官歸隱後,他終於找到了自己,返璞歸真了自己,曾寫下過《飲酒二十首》,其中第五首有道: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個人一旦身心歸一,歸真,為人至誠後,生命就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體悟上的妙處,言語都無法形容的出。

孔子在家閒居時就是這種物我兩我,身心圓滿的極輕靈狀態。正如《大學》中說:“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又如孔子自己也道:“仁者無憂,知者不惑。”

程子對孔子平日在家所表現出的這種不受外界干擾,舒適自如,恬淡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狀態,這樣解釋道:“此弟子善形容聖人處也,為申申字說不盡,故更著夭夭字。今人燕居之時,不怠惰放肆,必太嚴厲。嚴厲時著此四字不得,怠惰放肆時亦著此四字不得,惟聖人便自有中和之氣。”

申申,怡然自得的樣子。如,金· 王若虛《門山縣吏隱堂記》中有:“鄰邑疲於奔命,曾不得一日休,而吾常日高而起,申申自如。”

夭夭,體貌安舒或容色和悅的樣子。如,《漢書·敘傳下》中雲:“ 萬石溫溫,幼寤聖君,宜爾子孫,夭夭伸伸。”顏師古注:“此言萬石,子孫既多,又皆和睦。”

孔子閒居在家的時候,衣冠楚楚,穿戴整齊,身心致中和,悠閒自在,體態舒展。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什麼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