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農曆八月,又被稱為桂月。這一時節,桂花開得正歡,走進小巷,微風拂來陣陣桂花香,淡雅而不疏狂,“雖非傾國色,卻是惱人香”。

桂花,又名“木犀”,是中國傳統觀賞花木。關於桂花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南山經中的第一山招搖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據考證,招搖山在廣西桂林,其南郊甑皮巖洞穴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曾發現桂花花粉化石,證實桂花在我國生長的歷史可達到一萬年以上。桂花的人工種植歷史也有兩千餘年,漢朝上林苑內種有桂花,今天陝西漢中聖水寺內仍矗立一株漢桂,直徑2。32米,應該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桂樹紀錄。

桂花: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丹桂圖》沈周(明)

桂花自古就是美的化身,《呂氏春秋》稱讚“無之美者,招搖之桂。”無之美者是什麼樣的呢?建安才子曹植給了我們答案,“桂之樹,桂之樹,桂生一何麗佳。揚朱華而翠葉,流芳布天涯。”朱華翠葉流芳天涯,作為最早寫桂花的詩,曹植的這首《桂之樹行》寫出桂花自然之美,美在桂樹團團花葉葳蕤香氣襲人。

在唐人眼裡,桂花美在凌霜耐寒,有君子之德,秋季盛放時香滿天地,冬季嚴寒時依舊枝葉蔥蘢。“問春桂:桃李正芬華,年光隨處滿,何事獨無花。春桂答:春華詎能久,風霜搖落時,獨秀君知不。”初唐詩人王績以一問一答,寫出桂樹風霜獨秀、歲寒不凋的特性。“桂樹何蒼蒼,秋來花更芳。自言歲寒性,不知露與霜。幽人重其德,徙植臨前堂。”人們愛其堅貞,將它從山野移至堂前。

唐代詩人中最喜愛桂花的當屬白居易。相傳白居易從杭州轉任蘇州刺史時,因喜愛桂花,特地把杭州天竺寺的桂花移種到蘇州城東,“子墜本從天竺寺,根盤今在闔閭城。當時應逐南風落,落向人間取次生。” 憶起江南,“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風景舊曾諳的江南,念茲在茲的還是天竺寺裡的桂花。看不到山寺桂子,就種一叢桂樹在廳前,“天台嶺上凌霜樹,司馬廳前委地叢。一種不生明月裡,山中猶校勝塵中。”

桂花: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叢桂齋圖》文徴明(明)

600多年後,蘇州畫家文徴明所做的《叢桂齋圖》,當是白居易夢想中的書房。依山傍水的山房,掩映在桂花樹蔭之下。主人在亭中眺望湖光山色,穿插有致的山石樹木,清雅的設色,營造了只屬於江南文人的精緻與閒雅。

在李清照的眼裡,秉性溫和、香遠情疏的桂花就是花中第一。“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無須明亮炫目的光澤和濃豔嬌媚的顏色,外在低調內斂,內在嫻雅淑靜,桂花招得梅妒菊羞,然而就是這樣優秀的花兒,竟然不見於屈原的《離騷》,使得易安先生為桂花打抱不平。

桂花: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月色秋聲圖》馬和之(南宋)

雖不見與離騷,宋人把超逸的桂花稱為仙友、仙客,“山林做伴,松桂為鄰”是隱士高人嚮往的生活,皎皎明月下,潺潺的流水,幽幽的蟲鳴,高士樹下臨流而坐,沉吟幽思,優遊自在令人神往。

桂花: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月中桂兔圖》蔣溥(清)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桂花不是人間凡種花,而是廣寒宮裡的仙品。“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稱吳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傳說吳剛被罰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樹,可是偏偏這棵樹不會死也不會斷,他只能被困在月亮上一直砍下去。這就是民間盛傳的“吳剛斫桂”。

“桂子吹香清不眠,相逢還在翠屏邊。一輪明月依人好,兩載中秋特地圓。”再過一段時間,就是中秋節了,桂花樹下,人影成雙,邀明月舉杯,品人間煙火,不正是我們嚮往的生活。

◎本文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