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教師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之一

教師的起源與發展

教師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之一。“教師”一詞最早出現在《學記》中:“教師者所以學為君也。”古代稱教師為“師”,與軍隊有關。西周立國之初,為了加強軍隊統治力量,統治者便開始辦學校,培養貴族子弟。這些貴族子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射箭、駕馭等軍事技能,而後才是學習文化。因此,西周初期學校的教師都是由高階軍官擔任,因其職名未變,人們稱他們為“師”或“師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文官任教的人也逐漸多起來,因而教師便成為社會上一部分人的職業。由於“教”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因此,人們便逐漸把“教”和“師”合起來,成為“教師”。

原始社會的教師

在原始社會,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和勞動實踐中進行的。這個時候,父母長輩就是教師。因此有“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之說。他們教育後代製造和使用工具進行生產,傳授勞動經驗以及社會生活的傳統行為習慣。

而教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種專門職業是在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產生以後。我國的學校是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古籍記載在堯、舜、禹的時候已有大學,名叫“成均”。這時的學校兼做養老、藏米之所。養老是氏族社會的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將富有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常識的老人集中起來,由集體敬養,這些老人自然擔負起了教育下一代的責任。養老的場所逐漸變成了傳授知識的學校。這時的教師就是這些老人,而且他們已經有了最初的級別,即“國老”與“庶老”。

奴隸社會的教師

到了西周,這時已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西周統治者對教育極端重視和高度壟斷,形成“學在官府”和“官守學業”的局面,就是政教一體、官師合一,培養統治階級的治國人才。這時的學校分國學和鄉學兩種。國學是專門為京城的奴隸主貴族子弟設立的,鄉學是建在地方上為一般奴隸主和庶民子弟設立的。學校教師,國學由京城大官擔任,鄉學由地方官吏擔任。天子和諸侯每年都要視學,同時舉行隆重典禮,以表示統治者“尊教重道”之意。所以《尚書》中說:“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

封建社會的教師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開始建立。上層建築發生激變,政治上,王權衰落;意識形態上,禮崩樂壞。文化教育也隨之發生變化,其主要標誌就是官學衰落,私學興起。王室、諸侯忙於戰爭,社會動亂,無暇顧及學校。

由於社會變動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秘藏於官府的典籍文物散失民間。破落奴隸主貴族及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識的人員流落到社會下層,成為私學的教師。教育過程與政治活動有所分離,教師不再是官吏,而成為較單純、獨立的社會職業,可以隨處講學。所以私人講學之風盛行,諸子蜂起,私學遍及各地。教書不僅是謀生的手段,也是“成一家之言”的方式,由此形成了我國學術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在教育上採取了設三老以掌教化,頒佈挾書令和禁私學、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政策。實際是取消學校教育制度,焚書坑儒,導致秦滅亡。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在朝廷設五經博士。自此國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術為本。儒學成為統一思想,並根據這個指導思想培養人才、選拔人才,對人民加強思想教化。因此,儒家把教師地位抬得很高,稱為“禮之三本”,把師與君相提並論:天地君親師。漢朝在長安設太學,可容萬人,由博士任教師。由地方和長安派18歲的子弟學習,經過考試,合格的便可直接做官。使儒學與仕途結合起來,要做官,非學儒不可,從而使學校成了專門學儒的地方,士人也都變成了儒生。“學而優則仕”成了整個封建社會教育的特點。漢代雖有官學,也有私學,那些經師大儒凡得不到從政和任博士機會的,即從事私人講學。

隋煬帝首創科舉考試,從此成為歷代統治者選拔官吏的一種主要途徑。由於教考分離,學生一考上舉人、進士,就只認主考官為師,援以為仕進靠山,並以此為榮。而把私塾先生忘得一乾二淨,因此私塾教師也就有了“冬烘先生”的別稱。

唐代,實行尊孔,提高儒學地位,封孔子為文宣王,各學校設孔子牌位。從此官學祭孔沿襲成習。當時學校教師有博士、助教、直講等。他們既是政府官員、又是教師。教職以官職大小為標準,博士為正五品。唐太宗在視察御史府時,看到許多新考取的進士魚貫而出,大喜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封建統治者透過科舉考試,不僅培養了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忠實奴才,而且使社會人才(包括教師)窮經皓首、心無異志,從而鞏固了封建專制制度。

宋朝除官辦學校外,還興起書院,還有其他私學、蒙學,或稱鄉學、村學,以及私人設立的“私塾”。私學教師的水平相差極為懸殊,教師旨趣也大不同。有的“不屑仕進,恥事權貴”;有的是“不與時俯仰”;有的當朝大夫以“傳道授業”為儒者要務;更多的則是屢試不第,為養家餬口而“教授鄉里”。私學教師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以至後來有“九儒十丐”之說。

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文化思想教育方面實行專制主義政策,大興“文字獄”,實行八股取仕。對教師在思想輿論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警惕,採取壓制、籠絡等政策。教師禁若寒蟬、頭腦禁錮、思想僵化,真成了“腐儒”。

清末教育腐敗、沒落,外國侵略者開始對中國進行文化教育侵略,開辦了一些教會學校,由外國傳教士任教師。後來洋務派也創辦了一些新式學堂,教師也多為外國人。直到後來留學生回國後,才開始有了新學教師。

教師既是古代社會分工的產物,又是現代專業化發展的體現。教師職業從遠古時代融於生產勞動的非專業化的原始形態,演變為從事古代學校教育的泛專業化形態,最後走向近現代社會的教育專業化形態。在人類數千年的燦爛文明歷史中,“師”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老師,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功臣。“師者 三尺講臺萬丈空 桃花源裡自耕農 磨劍十年圖破壁 開懷一笑坐春風 桃李報我山河麗 我付桃李一片情 不為浮華遮望眼 願作春泥化落紅”。

教師職業,神聖而偉大,培養了社會人才,傳播了人類生產勞動知識、社會生活知識,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與科技文化的進步,提高了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物質文明的水平。不以之神聖者,概因己道,不配為師

教師的5種類型

1。理智型教學風格

這種風格主要表現在,教師講課深入淺出,條理清楚,層層剖析,環環相扣,論證嚴密,結構嚴謹,用思維的邏輯力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課堂教學程序。學生透過聽教師的講授,不僅學到知識,也受到思維的訓練,還受到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的薰陶和感染。雖然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不苟言笑,但內心卻充滿對知識的透徹理解和對人的理智慧力發展的執著追求。

一般說來,在數學等學科的課堂教學,採用這種風格的教師相對較多一些。

2。情感型教學風格

這種教學風格的表現是,教師講課情緒飽滿,將對科學的熱愛和追求融於對學生的關心、教導和期望之中,充滿著對人的高度尊重的信賴。講到動情之處,往往情緒高漲,慷慨激昂,滔滔不絕,扣人心絃,給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師生之間在理解、溝通的前提下,共同營造出一種渴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熱烈氣氛。學生在這樣的教師引導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的訓練價值,還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價值。

相比內向型性格的教師而言,外向型性格的教師的課堂教學常常採用情感型教學風格。

3。自然型教學風格

這種教學風格的主要特點是,教師講課親切自然,樸實無華,沒有矯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談,細細道來,師生之間在一種平等、協作、和諧的氣氛下,進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將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索融於簡樸、真實的教學情景之中,學生在靜靜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獲得知識。教師講課雖然聲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猶如春雨滲入學生心田,潤物細無聲,它雖沒有江海波瀾的壯闊,卻不乏山澗流水之清新,給人一種心曠神怡、恬靜安寧的感受。

4。幽默型教學風格

這類教學風格所體現的最大特點是,教師講課生動形象,機智詼諧,妙語連珠,動人心絃。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猶如畫龍點睛,給學生開啟智慧之門;一種恰如其分的幽默,引來學生會心的微笑,如飲一杯甘醇的美酒,給人以回味和留戀;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時穿插於講述中間,給人以思考和警醒。聽這樣的教師講課,學生心情舒暢、樂於學習,在輕鬆、愉快和笑聲中獲得人生的啟迪,獲得心智的訓練,變機械學習、被動模仿為心領神會、主動思考。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言,這是一種值得著力陶鑄和追求的教學風格。

5。技巧型教學風格

這類教學風格體現在,教師講課精於教學的技巧,充滿著機智,各種教學方法、技巧信手拈來,運用自如,恰到好處,並絲毫不帶有雕琢的痕跡。整個課堂教學的結構就像一種設計好的程式,過渡自然,組織嚴密,搭配合理,有條不紊。講解、分析、論證時,思路清晰;提問、討論、練習時,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照顧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透徹瞭解及對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和對知識重點、難點的準確把握。對於學生掌握知識而言,這是一種追求高效率的教學風格,是許多教師課堂教學所實施和追求的一種境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