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磨剪子來,戧菜刀……”這種久違的鄉音又在城鄉響起。

日前,因家裡的菜刀木鈍,便循聲到樓下,來到磨刀師傅攤前,讓其磨戧。師傅磨刀收費較貴,磨一次十元,一般菜刀估計買把新的也就這個價錢,但屬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在磨刀期間,其身邊的小喇叭不時響著“磨剪子來,戧菜刀……”的廣告叫聲。現代化的電子裝置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已不用像從前那樣靠嗓子叫喊招攬買賣了。

師傅嫻熟地在砂石上霍霍地磨著刀,不時用大拇指摸摸刀刃,小喇叭時斷時續地叫著。小區的幾個住戶拿著刀在旁邊等著。看著這熟悉的動作,聽著這曾經的音符,不由得想起童年老家時的一些過往,尤其是“磨剪子來,戧菜刀……”的聲音,不僅是生活的片段,更是當年的一個文化符號。

當年響徹大街小巷的除“磨剪子來,戧菜刀……”外,還有現已成絕唱的“鋦盆、鋦碗、鋦大缸……”及已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的“錮爐子”。

當時人們收入少,花錢磨菜刀的少,各家房門口一側都有大小不一的長方形磨刀石—砂石。家裡的菜刀用得木鈍了,多是家庭婦女在砂石上自己磨磨,那時的家庭婦女手上有勁,“嚓嚓”幾下就把菜刀磨快了。只有使得太久、切不動東西了,才捨得花錢耗物(如沒錢也可給磨刀的糧食)找磨刀的師傅給開開刃;而“錮爐子”既有技巧,也需專用工具,是一般家庭幹不了的。

鄉村人過得清貧,生活用品主要有缸、鍋、盆、碗等,連做飯和洗衣服的盆子都是用泥土燒出來的。缸是家裡的大件,一旦損壞了,就找錮爐匠花少量錢把它鋦好。有的人家,一口大缸鋦多次,也捨不得棄舊換新。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錮爐子”就是錮爐匠,當地也叫鋦匠,還有的叫“錮漏子”,是當年對專門鋦鍋鋦缸人的稱呼。“錮爐”兩個字,第一個“錮”字,含義明確,就是把破碎的鐵鍋或大缸等用東西錮定住,然後用鋦子鋦成原來的樣子;第二個字是“爐”還是“漏”,沒有具體定義,都是音譯,是“錮爐子”幹活用的裝置。

從行為上認定,兩字皆可。“爐”字顧名思義,就是生火的爐子,當時錮爐匠都隨身帶個小爐子,一旦需要修補金屬製品時,就點上小爐子(起初用乾柴,後用煤塊),燒紅了鐵絲,用小鐵錘在拳頭大小的鐵砧子上煅造出比柳樹葉兒還窄的鈀鋦,修碎如初,鋦好那些破損器物,既為村民省了錢,也給自己掙了一口飯;“漏”字,顧名思義就是物品破了有漏眼,用物體將漏眼堵塞,不再外漏,人們常常把“錮漏子匠”的“匠”字省略掉,直接叫“錮漏子”。

錮爐子走街串巷都挑著一副扁擔,扁擔兩頭一前一後有兩個木箱子,其中一個木箱子有四個抽屜,裡面有錘子、鑽、鉗子和大小不一的銅鐵鋦子;另一個是風箱,風箱上有個小炭爐子、鐵砧子。前頭的箱子上掛有喚頭響器,由兩種部件組成,一個是比巴掌大一點的鋥亮的黃銅小鑼(有的是小銅鐘鈴鐺),另一個是拇指頭大小閃光的小銅錘。這兩個部件相應的吊在擔子工具箱前頭悠盪著,錮爐子兩腿邁著花樣腳步,一邊挑著八股繩系的貨郎擔子,一邊為招攬顧客。小銅錘自動地敲擊著小銅鑼或晃動著小銅鐘鈴鐺,發出有節奏的 “鏘、鏘、鏘鏘,叮噹、叮噹、叮叮噹……”的敲擊節奏,招攬顧客。

喚頭器優美動聽的響聲,有滋有味的“鋦鍋鋦盆鋦大缸嘞……”的吆喝聲,構成了一幅濃郁情趣鄉村風景畫。小時候,每當聽見這南腔北調的吆喝聲及喚頭器清脆悅耳的響聲,孩子們就緊緊地跟著“錮爐子”後面跑,怪模怪樣地學著他喊叫的樣子,用來取樂和玩耍。

有破損物品的家庭,一聽到錮爐子的叫喊聲,碎物少的就拿著東西上街,碎物多或不宜拿的,就把錮爐子叫回家。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錮爐子幹活時先用繩子反覆把壞的盆或者缸紮緊,再用弓子拉動專用的金剛鑽沿著裂紋兩邊鑽出小孔,接著用小錘敲打著,釘上鈀鋦。鋦子橫跨裂縫,一路排下去,把裂縫咬得牢牢的。然後用膩子(用豆油或花生油攪拌著白石灰膏合成的)抹平,曬乾固定後就不漏水了。鈀鋦形狀類似於現在訂書器上用的書釘,只是比它大出百倍千倍。鋦好的缸有了傷疤,光滑的缸面凸露出一排鐵鋦子,就像一個人肚子上做手術後痊癒後留下的刀痕一樣。

此金剛鑽的鑽頭有兩種,一種是泥土燒出來的陶器用,一種是盤碗等瓷器用。有句俗語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說是就是瓷器用的那種,因為瓷器比泥瓦罐硬。

錮爐子都是講究信譽的,活做得精細,人也比較厚道實誠。凡是經過他們鋦過的鍋碗缸壇,都很少有漏水的。個別心眼多、心細的家庭主婦,怕上當受騙,先不給錢,讓錮爐子過幾天來取,他們也不計較。當然,那時的人都誠實,幾乎沒有賴賬、不給錢的。東西修好後,錮爐子憨厚地咧嘴一笑,接過家庭主婦遞過來的一水舀子涼水或一碗涼白開,一飲而進,痛快、成功後的喜悅感掛在臉上。一年中他們多次來我們村,活都幹不過來,生意非常好。尤其是溝溝岔岔的單門獨戶的人家,錮爐子既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鋦器物的手藝人,又是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常客。

當年,我們大隊有個鐵匠鋪,有個于姓大爺領著兩個年輕人常年給社員的鐵钁(鋤)頭“添鋼”(農用鐵製工具因常年使用,钁頭磨小,不好使用了;就把钁頭從钁棒上卸下,拿到鐵匠鋪讓他們添鋼;他們把钁頭連同需新增鋼板放在煤爐裡燒到熔點後用鐵鉗夾出,放在打鐵用的砧子上用鐵錘砸實,合二為一,然後再燒砸幾次,成型後放在冷水裡淬火即可)。於大爺除了打鐵外,還是村裡的錮爐子,都叫他“於錮爐子”,因缺少金剛鑽頭,他只幫著鋦泥燒製品。

我家破碎的泥盤多是因家養的大貓餓了時跳到鍋臺或飯廚上偷吃食物,被人發現後人一邊喝呼一邊揚起手,貓被嚇得逃離,逃跑過程中把盤碗蹬翻,掉到地上就跌碎了。如不是粉碎性破碎,母親就會將盆碴子拾起,放到小箢篼裡讓我去找於大爺鋦。於大爺時常到我家拉呱喝茶,兩家關係很好。我送去後,他總會囑咐句“放那裡,快上學去吧”。修好後他會送到我家。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記憶中,也有幾次把街上的錮爐子叫到家。母親給他倒碗開水,他從腰間抽出長煙袋,挖了一鍋子旱菸點著,滋潤地呷口水,慢悠悠地抽著煙,問有什麼鋦的,母親就說“鍋有個眼子,您給補補。”

錮爐子就進屋,從鍋臺上把鍋揭出來放在天井裡。厚厚的鍋底灰黢(qu)黑黢黑的。他從天井裡找了幾塊乾硬柴,用斧頭劈碎,然後支起小爐子,將碎柴點燃。從一小抽屜裡找出一截細鐵絲,放在火裡燒到紅白,把鍋側放,鍋眼處墊在硬物上,用小銅錘在拳頭大小的鐵砧子上把燒得柔軟的紅白鐵絲用鑷子夾著拉細,插進鍋幫的細眼裡,然後用小錘敲敲打打卯平,用手撩點涼水撒上降溫,再在正反面卯接處摸上膩子,將鍋按回鍋臺,並用水和了少許泥巴密封好鍋與灶的連線處的縫隙,鍋就補好了。

按好後他問母親還有沒需要乾的活計,母親就將以前裂了紋用繩子捆著盛面的黑泥罐、大海碗和一個大粗瓷盤子找出。

錮爐子就是一個造型的藝術家,把盆碗罐上的鈀鋦編排出錯落有致。母親舉在眼前看了又看,直咂嘴說好。

母親趕緊回屋端出一干瓢雞蛋,錮爐子拿了幾個,母親又給他往工具箱子裡塞了幾個,他緊說多了多了,便挑起擔子,邁著花樣的步子,伴隨著喚頭器發出的“叮叮,叮叮噹”響聲,再次走街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富裕了,各類金屬生活用品逐漸進入了平常老百姓的家,泥瓦盆被淘汰了。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新產品代替落後笨重器皿,錮爐匠的生意也沒有了活源,鋦鍋鋦缸的師傅所剩無幾,錮爐子成了絕跡的職業,手藝也漸漸的失傳。那些錮爐匠的吆喝聲和叮叮噹噹的銅鑼聲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作者/樊澤寶

簡介:新區六汪人,家在黃島作家聯誼會會員;喜歡文學,並用文字記錄生活的60後。

有聲讀物 | 磨刀人與錮爐子

誦讀/梅偉峰

簡介:家在黃島·上泉朗誦社副秘書長。喜歡閱讀,朗誦,音樂,旅遊,自詡為熱愛生活的文藝青年!從事企業管理服務工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