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繇的《薦季直表》真跡去哪了?

書法穿越千年,

法帖撲朔迷離,

於是常常想,

如果此帖仍在,

“墨皇”還會是《平復帖》嗎?

今天我們就聊聊,

鍾繇《薦季直表》的傳奇故事。

中國小楷書法最能彰顯書法實用功能,能寫小楷是舊時文人必備的素質,歷朝歷代善小楷者數不勝數。千百年來因著文人政客,以公文、信札、書籍、經文手稿等形式保留下來的小楷作品數量有如恆河沙,其中藝術價值最巨,影響最廣的亦有數十件之多。當然距離現在越久遠、書家名頭越大、內容越重要的作品,就會越有故事越具傳奇。最有故事最具傳奇色彩的小楷作品恐怕就是三國曹魏時期鍾繇的《薦季直表》了。這件作品集內容之謎、流傳之廣、毀壞之荒誕於一身,雖經歷代收藏家追捧,但終毀在一個無知的小偷手裡,實在可以寫個劇本或是賣座的評書段子了。

“焦”“矦”之辯

《薦季直表》傳為曹魏時期位列三公的鐘繇所書,是鍾繇“五表六帖”之一。據傳鍾繇作品多為後人所摹刻,唯一有墨跡存世的就是這個《薦季直表》。

此帖最早名為《薦焦季直表》,因為此表文中“山陽太守關內侯季直”之“侯”字最早被人誤認為“焦”字,持此論者就包括大名鼎鼎的鄭元祐、李應禎、祝允明諸人。嘉靖十年(1531)文徵明跋此帖時認為“焦季直”的“焦”字應為“關內侯”之“侯”字,理由是“侯”字上有“關內”二字,若為焦姓,則“關內”字似無所屬,如果“關內”為地名,推薦人時不應該直接舉其郡望,當時也沒有關內郡,實為“關內侯”的爵位名稱無疑。向彬先生《文徵明跋鍾繇考論》(刊於《中國書畫家》2013。08總46期)一文對此論述詳實,消除頗多疑惑。

鍾繇的《薦季直表》真跡去哪了?

查閱《字彙·矢部》:“矦,古侯字。”“矦”本為古時射禮所用射布。《說文·矢部》:“從人從廠象張布,矢在其下”,“矦”的本義就是箭靶,後來引申為有能力的人,成為爵位的名稱。但帖中此字墨跡下半部嚴格講並非從矢,而是寫為上“土”下“八”,當是從俗之寫法。三國曹魏同一時期的《上尊號奏碑》中之“矢”字,漢代《乙瑛碑》中“矦”字下部“矢”字亦如此書寫,可知文中“關內”二字下一字為“矦”(侯)字無疑。

季直之策

文中敘述了建安初年“年荒谷貴,郡縣殘毀,三軍饋饢,朝不及夕”的歷史背景,曹操“委任得人”,採用了季直的計策,遂能“深山窮谷,民獻米豆,道路不絕”,“旬月之間,廓清蟻聚”。

據《魏書》記載,建安初年“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蕭條。公(曹操)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髃賊,克平天下。”《魏書》所載與《薦季直表》所述歷史完全吻合。

鍾繇的《薦季直表》真跡去哪了?

《薦季直表》中所提季直之策,當為曹操為強兵足食而施行的屯田之策。《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建安元年“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曹操在許昌招募農民始用屯田之策,當年即得谷百萬斛。這為曹操平黃巾,官渡大敗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季直是誰

《三國志》記載屯田之策乃為棗祗、韓浩等議,並無季直之人。查閱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均未見季直之名。能為曹操出屯田之策的人當是何等重要,緣何史書只提棗祗、韓浩,隻字不見季直之名?

《通志·氏族略三》:“棗氏,本棘氏,衛大夫棘子成之後。避地改為棗。”《晉書·棗據傳》,棗據字道彥,潁川長社人也。本姓棘,其先避仇改焉。棗據即為棗祗的孫子。這裡我有個大膽的假設,棗祗本應為棘祗,棘祗與季直音近,《薦季直表》中的季直就是棘祗。

鍾繇的《薦季直表》真跡去哪了?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任俊傳》引《魏武故事》載令曰,“祗興其功,不幸早沒,追贈以郡,猶未副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過也。祗子處中,宜加封爵,以祀祗為不朽之事。”這裡明明說棗祗不幸早沒,曹操對未及時給棗祗封爵頗為遺憾,所以詔令給棗祗的兒子棗處中封爵以為祗祀。如果季直即為棗祗,那麼怎麼會活到黃初二年(221),罷任旅食許下,過著窮苦不堪的日子,還要鍾繇上表曹丕幫其落實待遇。如果季直不是棗祗怎麼又會做出與棗祗同樣的事情。由此可見《薦季直表》從內容上分析就有頗多疑點,其真偽為歷史之謎也就理所當然了。

驚現世間

十三世紀晚期,也就是宋末元初的時候,市面上出現了幾件法書墨跡古物,其中最博人眼球,影響後世最大的就是唐褚遂良書《倪寬贊》,還有一件就是我們今天聊的鐘繇《薦季直表》。鍾、褚二人的作品在市面上出現,想必當時的文化圈肯定是出現4級以上地震,颳起9級以上大風。特別是《薦季直表》如果確定為鍾繇真跡,那可比現存最早的墨跡《平復帖》還要早,如果沒有毀壞,“墨皇”的頭銜非他莫屬。

《薦季直表》在唐宋之前未見任何著錄,忽然驚現世間,真如石猴出世,石破天驚。這件老物件如果為真跡,到宋朝也有近1000年的歷史了,千年中它出生不見記載、流傳又不清晰,可不就像沒有經過懷胎孕育出生成長,便裂石問世的石猴了。

鍾繇的《薦季直表》真跡去哪了?

此帖雖然有唐宋內府及宋人收藏印信,卻未見於唐宋以前任何著錄。最早見於著錄是在明代趙琦美撰《趙氏鐵網珊瑚》一書,此書卷一載有陸行直《薦季直表》跋,簡要敘述了他至元三十一年(1294)得到此表,後到至正九年(1349)得而失,又失而復得的經歷。陸行直為元朝大畫家,字季道,又字輔之,號壺天,亦號壺中天、書壺中、湖天居士,吳江(今屬江蘇)人。陸行直認為此表為鍾繇真跡,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真無上太古法書,為天下第一。此跋可以證實《薦季直表》的首位可信的收藏家是陸行直,從此《薦季直表》方可謂橫空出世,為文人墨客、商賈巨宦爭相收藏,一度收入內府,成為書法墨跡的無上神品。

譭譽一身

清代安岐所著《墨緣匯觀錄》第一篇便詳細記述了《薦季直表》的紙本、樣式、尺寸,以及流傳次序和收藏璽印。捲上有貞觀連珠小璽、淳化半璽、宣和小璽、紹興小璽以及米芾、賈似道、薛紹彭的印章。此文介紹《薦季直表》經陸行直收藏後,到明代輾轉為沈周所藏,復入無錫華夏真賞齋併為之模刻。沈周為吳中文化圈子的核心人物,因而李應禎、吳寬、祝允明、文徵明諸人得觀此帖並跋。

明代張醜的《清河書畫舫》的第一篇也是記錄《薦季直表》的文字,文中全文記述了陸行直、鄭元祐、袁泰、李應禎、吳寬諸家跋語。吳寬認為沈周收藏法書甚多無處其右者。

鍾繇的《薦季直表》真跡去哪了?

此帖後為巨宦豪奪,籍入內府,成為乾隆圓明園長春書屋中的巨寶。但經後人鑑定,捲上貞觀諸印似乎為仿製。雖有米芾之印卻未見米芾有任何文字記述此帖,如果此帖確經米芾定為真跡,那他的寶晉齋恐怕要更名為寶魏齋了。此帖書法字型用筆結字與鍾繇其他法帖並不一致,加上上文提及的季直之謎等諸多疑問,歷來眾多學者對此帖真偽看法不一。有的人認為此帖為唐以後的偽作,因為卷中“民”字缺筆,似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然元袁泰在跋文中認定“民”字系用刀剜撥而缺筆,非原書之缺。故此卷的下限,肯定在唐開國之前,不應該輕易否定其魏鍾繇之親筆。

但不管此帖真偽,歷來對此帖書法藝術水平的認可是沒有疑義的。後來此帖毀於一旦,張伯駒先生在《平復帖》跋文中說,“鐘太傅《薦季直表》非真跡且已毀,平原此帖遂為法帖之祖”。此帖存疑而且毀掉了,啟功先生才斷然稱《平復帖》為“墨皇”。

一照存世

那麼此帖又是如何毀壞的呢?這又是一個近乎滑稽的故事。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長春書屋的書畫法帖未能倖免於難,眾多珍寶不知下落。轉年,英國兵船自天津至廣州,有英國軍人出售圓明園珍寶,南海嶽雪樓主孔廣陶便於此以低價夠得《薦季直表》,可惜此卷裝池已壞,乾隆御筆題簽丟失。壯陶閣主裴景福先於北京琉璃廠德寶齋購得乾隆題簽,後到南海任職以重金從孔氏手中購得原帖,用了20年的時間使《薦季直表》題簽和原貼復原為一,一時傳為佳話。裴遂將此帖一併刻入《壯陶閣法帖》之中。令人唏噓不已的是裴家傭人得知此帖珍貴,偷跑了這件舉世無雙的法帖,後來懼怕被抓,竟然將此帖埋在土裡。裴害怕此帖失蹤,宣告不再追究竊者,能出真跡的人一定重賞。但等到此帖挖出來時已經潰爛不堪了。一代法帖,能與《平復帖》爭奪“墨皇”稱號的《薦季直表》就這樣毀在了一個無知、可惡、愚蠢,讓人哭笑不得的“棒槌”手裡,真是造化弄人。

鍾繇的《薦季直表》真跡去哪了?

古語講“物常聚於所好”,因為所好而收集文玩古董本沒有錯,但收藏了就要有能夠完好儲存使這些老東西長存於世的能力,否則保管不善被火燒了、被水淹了,甚至帶進棺材或是被後代敗光了真的會成為歷史的罪人。裴景福連一個傭人都管不好,又怎麼能儲存好一代名帖《薦季直表》呢?想想還是張伯駒先生明智,將自己平生收藏盡數捐給博物館,為《平復帖》《遊春圖》等頂級文物找到了可以長久存留的地方。張伯駒才是真正地愛文物、懂文物,為文物而生,亦為文物而亡的賢達之士。

果然,裴景福壯陶閣的藏品,在他死後就都散失出來。王壯弘先生購得一部《壯陶閣法帖》初拓本,乃裴氏舊物,冊中夾有照片一張,竟然為《薦季直表》的照片。這張照片便成了《薦季直表》的遺像,也算下真跡一等了。

此外,《薦季直表》有諸多刻本存世,最早有北宋大觀間單刻本,後有《淳熙秘閣續帖》本、《戲魚堂帖》本、《鬱崗齋帖》本、《三希堂法帖》本等。《真賞齋帖》本最為有名,成於明嘉靖元年(1522),由無錫收藏家、太學生華夏請文徵明、文彭父子鉤摹,由名刻手章簡甫刻石。《真賞齋帖》本刻峻不久即遭火,又有火前本、火後本之別。這些刻本為我們保留了《薦季直表》的完好風貌,讀著這些刻本,品味著《薦季直表》的流傳毀滅,是不是有一種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的感覺,只不過這種感覺有些酸楚、有些遺憾,可能還會有些無奈。(完)

附:《薦季直表》的三個版本

鍾繇的《薦季直表》真跡去哪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