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天一閣博物院,正式啟動流散海內外書籍訪歸工程

記者 陳 衝 通訊員 屠建達 向玉婷 王伊婧

10月11日,由寧波市天一閣和寧波市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天一閣與流散書籍訪歸中外學術研討會”在天一閣博物院召開。會上,天一閣正式宣佈,啟動天一閣海內外流散書籍訪歸工程;如何開展天一閣流散書訪歸,是本次研討會最重要的議題。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教授沈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教授何義壯(Martin Heijdra)等20餘名海內外專家學者應邀出席,透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齊聚天一閣,就古今典籍流散問題展開探討,併為天一閣海內外流散書訪歸工作出謀劃策。

寧波天一閣博物院,正式啟動流散海內外書籍訪歸工程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院長莊立臻在研討會致辭中表示,當前我們處於中華文化全面復興的偉大歷史時期,政府對於文化的高度重視和支援,開放共享理念深入人心,新技術日新月異的應用,天時地利人和,這些都為天一閣書籍訪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21年是天一閣創始人範欽誕生515年週年,舉辦研討會也是我們對這位偉大藏書家的藏書精神,最好的紀念、告慰和傳承,訪歸的路很長,但是我們一定會非常努力。

寧波市社科院副院長童明榮在研討會致辭中說,天一閣作為藏書樓的典範,對藏書流散的研究和訪歸,某種意義上相當於是對古代藏書樓的復原,是藏書歷史研究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對於流散到海外的中國典籍的訪歸更是牽動歷代中國學者的心。中國學者訪書海外有150多年的歷史了,近年來隨著國家的重視,尤其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舉辦天一閣與流散書訪歸中外學術研討會,可謂是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重振民族精神,復興傳統文化,應當從訪歸散逸古籍、整理前賢著作入手。充分利用當前的各種便利條件,積極開展流散書訪歸工作,這不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也是我們當前刻不容緩的責任。

寧波天一閣博物院,正式啟動流散海內外書籍訪歸工程

寧波天一閣原藏閣書

流散了五分之四

“自來收藏之久永者,前於範氏,固未有若範氏者;後於範氏,恐亦未必有如範氏者。”在《天一閣藏書考》中,著名史學家陳登原對天一閣藏書作出瞭如此的評價。其實,歷來藏書的流散,同樣“未有若範氏者”。天一閣藏書在巔峰時,曾多達7萬卷。而在其後450餘年的傳承中,歷經明清易代、《四庫》徵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及薛繼渭盜書等種種劫難,不斷流失,到1940年代曾一度僅存13038卷,不足五分之一。流散年代不一,流散方式多樣,流散種類繁多,導致對這些流散書的追蹤調查極為困難。

不過,讓失書歸閣也是450年十幾代天一閣人的共同夢想。從歷代範氏族人開始,地方賢達、文化名流和歷代政府都以不同的方式,或贖購,或捐贈,或抄錄,四處尋訪流散閣書,力求合浦珠還。

如今被譽為“乾隆三寶”之一的《平定回部得勝圖》銅版畫,曾在1914年被薛繼渭竊出,後經範氏族人赴上海打官司,方才追回。1915年,寧波學者張美翊將其購得的範欽中舉的《嘉靖七年浙江鄉試錄》、中進士的《嘉靖十一年進士登科錄》以及範光文手抄詩稿三部流散書,交還天一閣。

1949年後,天一閣收歸國有,藉助國家和社會的力量,訪歸工作成效顯著。四十餘年間,陸陸續續從古舊書店、民間藏家等處訪得流散書185部170冊,將散落在民間的閣書蒐羅殆盡。

寧波天一閣博物院,正式啟動流散海內外書籍訪歸工程

古籍訪歸將採用

“數字迴歸”形式

天一閣流散書下落的追蹤,是歷代愛閣學人研究考證的重點。最早專門研究天一閣流散書的著名史學家陳登原,曾討論過天一閣流散書問題。1933年,寧波文化賢達在募捐重修天一閣時,還特意向公眾呼籲“閣書流出者,亦當此地收歸,或鈔存副本,以實閣藏。”

著名文獻學家、藏書家趙萬里和馮貞群等曾先後打算編著天一閣流散書現存書目,可惜因種種原因,都未能完成。1964年,供職於天一閣的駱兆平先生以寧波市文化管理委員會名義向國內二十餘家公共圖書館發函調查,查明35部閣書散藏於6家圖書館。此後,在天一閣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流散書的去向不斷明朗。

近年來,天一閣李開升博士據前人成果及自身研究所得,編制完成《天一閣流散書目錄》,查明目前至少有712部天一閣原藏書流散在外,分藏於32家海內外收藏機構及其他私人,其中最多的臺北“國圖”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家合計354部以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128部以上,上海圖書館藏有110部以上。

由於散落在外的流散書大多歸於公藏,在私人手中的又多隱而不顯,古籍實物的歸閣希望極為渺茫。因此,本次“天一閣海內外流散書訪歸工程”的訪歸重點,將採用“數字歸閣”形式,用高畫質攝影技術將古籍數字化,使流散書以另一種形式迴歸天一閣。

寧波天一閣博物院,正式啟動流散海內外書籍訪歸工程

與會專家學者提供了

不少流散書資訊

天一閣流散書訪歸工作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援。

清華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劉薔指出,清乾隆時期的皇家善本特藏“天祿琳琅”備受世人矚目,然而一經流散,仍迅速散亡,自2008年起她花了十多年時間追蹤,才發現“天祿琳琅後編”664部藏書中有621部散見海內外六十餘個公私藏家,而仍有30餘部從未被人談及,也不知下落,甚至不知是否尚存天壤間,“天祿琳琅前編”中則有21部未被書目著錄。流散書的追蹤尚且如此艱難,訪歸更是難上加難。她建議,天一閣流散書的訪歸,不僅要從公藏目錄、藏書志等研究資料入手,還要多關注民間和拍賣會的資訊。

與會學者還提供了不少天一閣流散書的資訊。南京圖書館的館員韓超系統介紹了該館所藏23部疑為天一閣流散書的情況。甘肅省圖書館的研究館員曾雪梅則介紹了該館收藏的《國初禮賢錄》《龍川別志》兩種天一閣舊藏明抄本。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明抄本封面分別鈐蓋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範懋柱家藏/禮賢錄壹部/計書壹本”和“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範懋柱家藏/龍川別志壹部/計書壹本”朱文木計,首頁還都鈐蓋有“翰林院印”滿漢朱文方印,是確鑿無疑的範氏天一閣“四庫進呈書”。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與浙江圖書館的與會學者也提供了兩館所藏天一閣流散書的資訊。

來自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殷夢霞、張愛芳及來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馬豔超等專家,則根據各自出版社的訪歸案例,提供了海外中文古籍訪歸途徑與成果展現的寶貴經驗,包括建立溝通渠道、影印出版、編制目錄工具書等,對天一閣海外流散書的訪歸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

寧波天一閣博物院,正式啟動流散海內外書籍訪歸工程

復旦大學古籍所的陳正宏教授還將自己收藏的一部和刻本《新語》捐給了天一閣。此書刻於日本寬政八年(1796),是河內屋喜兵衛據範欽所刻的《範氏奇書》本翻刻而成,也是天一閣在海外廣泛影響力最直接的證據。此書的入閣,進一步拓展了閣書訪歸的價值與意義。

寧波天一閣副院長饒國慶表示,第一階段的訪歸重心將放在國內,目前天一閣已經與上海圖書館初步達成了協議,第一批的流散書很快將以數字古籍形式回到閣中。隨著訪歸工作的逐步推進,下一步將努力把訪歸範圍擴充套件到海外。

據悉,本次研討會由天一閣博物院和寧波市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得到了國家圖書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復旦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等近20家海內外收藏機構、研究院所、出版社和拍賣公司的積極響應。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