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巖|一幅百年中國考古學的全景畫

在考古學成為顯學的當下,已經很難想象這門學科的門庭曾經何等荒寒寥落。不過,即使在顯得有些遙遠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仍然有楊泓先生這樣的開創者,用充滿詩意的文字,描繪著二十世紀以來重大考古發現的瑰麗圖景 。而這樣的文字,曾經深深打動鼓舞過一位剛剛踏入考古專業年輕學生的心靈。

借這些文字增訂再版之際,北京大學鄭巖教授用同樣詩意的文字回望了這段“心靈史”。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鄭巖教授讀楊泓先生《考古一百年:重現中國》一書的讀後感,以饗讀者。而楊泓先生也將陸續在活字推出其最新著作,敬請關注。

讀楊泓先生《考古一百年:重現中國》

鄭巖 文

鄭巖|一幅百年中國考古學的全景畫

楊泓《考古一百年:重現中國》

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2021年9月

“長城,似乎像是一條遨遊星空過久因而忽然感到疲倦的巨龍,本想落在大地上暫時臥息,把頭伸向浩渺的渤海,以飽飲清涼的海水,驅散旅途的辛勞。不料它太累了,竟然沉睡不起。修長的軀體從中國的東北蜿蜒伸展向西北,綿亙萬里,靜靜地凝固在山巒荒漠之間。”

這是楊泓先生《考古一百年:重現中國》一書的開篇。我第一次讀到這些深沉而又富有畫面感的文字還是在1995年。那年,我從李清泉兄處借到楊先生《文明的軌跡》一書,一口氣讀完,唇齒留香,三日繞樑。遺憾的是,這部1988年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的書多年來在內地頗不易得,擁有的讀者量十分有限。所幸三十年多後的今天,該書經楊先生悉心修訂,由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精心編排,更換書名,借中國考古學誕生百年之際,以新的面貌呈現於更多的讀者,令人感到高興。

鄭巖|一幅百年中國考古學的全景畫

楊泓先生在研究北周李賢墓出土文物

寫作這本書最初的版本時,楊先生差不多是我現在的年紀,而我那時還是個大學生。八十年代,永珍更新,校園裡各種理論和思潮爭奇鬥豔,我還清楚地記得在學校最大的教室裡踩在窗臺上聽一位年輕助教講美學課的情景。與美學萬眾矚目的地位大相徑庭,那時的考古學卻十分寂寞,不斷有同學申請轉往其他專業。唯一讓我們這些在考古專業堅守的同學感到一點溫暖是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與那些西方著作佶屈聱牙的中文譯本不同,這本書以激情澎湃的文字和各項考古發現和文物,將深奧的理論和概念講述得生動而鮮活。儘管如此,《美的歷程》仍是一本理論著作,文物只是配角。

與李先生的書不同,在楊泓先生的這部書中,考古發現與古代文物成為主角。該書十分系統地將各時期的文物和歷年的考古發現以優美的文字串聯起來,點、線、面結合,透物見人,知人說物,是一位考古學家從其本學科角度講述的中國歷史的大故事。不同於常見的以介紹器物類“國寶”為主的通俗讀物,這本書還涵蓋了不可移動的城址、宮殿、寺塔、石窟、陵墓、長城等遺址。正文共八章,貫穿史前至宋代各個時期,基本囊括了中國考古學的主要工作範圍。其間還穿插介紹中國田野考古學發展史,使讀者瞭解到這種建立在全新材料和史觀基礎之上歷史書寫,是如何逐步建立起來的。新的版本補充了二里頭城址、秦始皇陵百戲俑坑、西漢長安壁畫墓、成都漢墓提花織機模型、北魏平城貴族墓、北齊徐顯秀墓、唐長安圜丘遺址、寶山遼墓等諸多近三十年來的重要考古發現,是更為完整的一幅百年中國考古學的全景畫。

鄭巖|一幅百年中國考古學的全景畫

楊泓先生近照

以田野調查和發掘為基礎的近代學科意義的考古學植根中國已整整一個世紀,廣闊無垠的田野是各項重要發現的第一現場。由於時代的侷限,國際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沒有在中國進行系統田野發掘的經歷,他生前曾不無豔羨地說:“我想不出比田野考古更大在精神上的享受了……”(《要是有個青年考古工作者來問道》)身處第一現場並擁有這種精神享受的中國田野考古學者,原本最有責任和資格與公眾分享他們的收穫,但田野工作的高度專業化、技術化傾向,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這門學科面向公眾展現其原本擁有的人文情懷。我們無法苛求每一位常年埋頭于田野發掘的專業人士,都有精力和經驗深入淺出地介紹他們的研究。而學術制度有限的格局,也不鼓勵創作公眾亟需的精神產品。楊泓先生開始此類寫作時,有人責備他是在做“半個人就能幹的事”。但楊先生並未因此而止步,舊時雜誌上大量以“易水”(“楊泓”二字的一半)筆名發表的學術雜文,就是楊先生的手筆。

鄭巖|一幅百年中國考古學的全景畫

楊泓《探掘梵跡:中國佛教美術考古概說》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1月

實際上,從事公共寫作絕不是“半個人就能幹的事”。能夠以淺白的語言將高深的道理通透清晰地講出來,必須對事物有極為徹底的認識,同時還要求有廣博的眼界和靈活多樣的表達能力,真可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裴文中先生,早在1934年就出版了為大眾寫作的《周口店洞穴層採掘記》,以讓更多的人及時瞭解這項重要的發現。賈蘭坡先生晚年寫作的《人類起源的演化過程》(又名《爺爺的爺爺從哪裡來》)至今仍列在小學生新課標必讀書目中。但是,像楊泓先生這樣以詩性的語言上下數千年、綿延千萬裡,全面介紹中國文物與考古的著作並不多見,放在三十年前來說,更是具有開創之功。

鄭巖|一幅百年中國考古學的全景畫

楊泓先生與夏鼐先生合影

楊先生雖不是常年致力於田野工作的考古學家,卻數十年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部,是《考古》《考古學報》的資深編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這個規模不大的編輯部,集合了陳夢家等資深學者,是全國考古發現的“資訊中心”。楊先生還是《新中國的考古收穫》《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和《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的主要編輯、《中國考古學·三國兩晉南北朝卷》主編,兼任《文物》雜誌終審。中國田野考古報告編寫規範的建立、各時期對於中國考古學成就整體性的總結,正是由楊先生為代表的前輩學者所完成的。一位多年在考古所工作過的老朋友曾對我說,能夠像楊泓先生這樣全面熟悉各個時期中國考古發現的人,幾乎找不出第二個。

鄭巖|一幅百年中國考古學的全景畫

楊泓先生與宿白先生合影

楊先生的工作崗位的確近水樓臺,但是,他多年來恪守學術規範,絕不率先使用他人未發表的材料。他對於古代墓葬美術、佛教與石窟寺、兵器、傢俱等許多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外享用聲譽,但具體的研究題目卻多是為他人之不所為,其他學者涉足較少的普及性寫作便是他用力最深的領域之一。在寫作第一版的書稿時,楊先生已有相當豐厚的學術積累,且正值壯年,精力充沛,可以說是這一選題的不二人選。

鄭巖|一幅百年中國考古學的全景畫

固原南郊北周李賢墓出土鎦金銀瓶

我們再回來繼續說這部書。

在書中,作者絕不以專家自居,高高在上地“教育”讀者。他非常注重文字的可讀性,例如,書中從后羿射日的傳說入手,寫弓箭的使用和細石的普及,使常人看來冰冷的遠古遺物變得十分生動。“秦律重現人間”一節將所徵引的十條秦簡原文悉數轉譯為現代漢語,以便於讀者理解。他帶領我們以先民習慣的姿態,從口部俯瞰盛開在一件彩陶壺肩部的八瓣花;以一位鑄劍名師特有的精準,檢視望山一號墓越王勾踐劍雙刃兩度曲弧的線條;和著唐詩的韻腳,步量唐長安城街市宮坊……

鄭巖|一幅百年中國考古學的全景畫

殷墟出土商代玉兔

但可讀性只是這本書的一個方面,最值得留意的是,書中時時處處展現出作者閱讀古物特有的眼光,例如,說到商代藝術,不只是談青銅的“獰厲”,還點出了玉器的溫潤靈動。他從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兔提取出上下兩條平行的弧線,由此判斷工匠先是製作了一件玉璧,再等分出三件扇形玉玦,玦形的玉坯精雕細琢,就成了跳躍的兔兒。與這種做法不同,兩件立體的小象則先製作出方體或柱體狀的玉坯,再修鑿加工,呈現出另一個方向思維。如此一來,三千年前那位不知名的玉雕匠人走到了歷史的前臺。

鄭巖|一幅百年中國考古學的全景畫

楊泓先生對於商代玉兔製作方式的分析

作者用近一整頁的篇幅詳細解讀婦好墓青銅鴞尊,他特別細緻地描述了尊尾一隻不易被觀者注意到的小鴞:“圓瞪著雙眼,緊閉尖喙,展開雙翅,正使出全部氣力,企圖掀掉那傲慢地蹲踞在它身上的壓迫者。它的雙目中,彷彿閃爍著反抗的光,現出對自由的嚮往,如果一旦掀去身上的重負,它一定會舒展雙翼,一飛沖天。”這當然可以看作藝術史“細讀”的絕佳案例,更為可貴是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該書絕不是一味迎合讀者“淺閱讀”的產品,談到半個多世紀前“蘭亭論辯”的學案,作者具體介紹了兩種不同的觀點及其論據,可以讓普通讀者看到一位嚴謹的考古學家的原則態度。他說到秦代考古種種震驚世人的發現,最後一節則落在“暴政總有終結時”。我們切不可忽略該書最後的一段話:“十分明顯,一切炎黃子孫,都不應該不瞭解我們古代文明的輝煌軌跡,但是它不是我們盲目驕傲的資本,只能是激勵前進的動力。”

在文物考古知識成為泛娛樂化消費物件的時代,在各種焦躁的情緒此起彼伏的時代,老一代學人的殷殷叮嚀,依然如雷貫耳,他們對基本常識的堅守,值得我們致以最大的敬意。

鄭巖,

先後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曾任職于山東省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美術史與考古學,著作主要有《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從考古學到美術史》《逝者的面具》《鐵袈裟:藝術史中的毀滅與重生》等,合著有《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庵上坊》《年方六千》等。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