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紀曉嵐曾有什麼樣的銘聯?人生道理就蘊含其中

魯迅紀曉嵐曾有什麼樣的銘聯?人生道理就蘊含其中

文|孫葆元

朱元璋這個皇帝基本上是個武夫,卻辦了一件促進中國文化發展的事。公元1368年是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適逢春節,遂下詔全國貼春聯。這春聯怎麼寫?史上有先例,公元935年後蜀孟昶繼位,也是新春之際,就在宮門上貼了一對紅聯:“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時間過了四百多年,朱老爺子想起了這個茬兒,甫一提倡,便滿朝聯起,在歷史上浩浩蕩蕩延續至今。

楹聯是漢語的獨生子,其他任何語言,無論其多麼精妙,都無法構成聯語。楹聯要求字數相等、平仄相對、詞性相當、結構相稱,只有漢語才能做到語句的對與稱、和與諧。其用途很多,貼在門楣上、殿堂的廊柱上,凡樓閣亭臺、舍外室內,都可懸掛,於是就有了勝蹟聯、節慶聯、行業聯、壽聯甚至輓聯。這些聯如汛如潮,在我們的文化中澎湃不已。

然而還有一種銘志聯卻日漸稀少。先看這一副聯:“得好友來如對月 有奇書讀勝觀花”,聯語講的是好友如月、好書如花。過去書齋的陳設是幾、案、座分明,有聯掛於室,聯須名家筆墨,自題也無妨,那字跡卻異常講究,不入流的字萬萬上不得大雅之堂。聯語豐富,無非自警自律自勉自勵,是人生的座右銘。

細品這一副銘聯,發人深思,何為“好友”?人以類聚,類同者皆好友。酒友牌友、狐朋狗友謂友,詩友票友、市井之交亦謂友,然而,能推心置腹,在人際關係上不求不施,無功利心,不以酒杯陶情,不以吹捧遣興,不以請託互利,而終生不相忘於江湖者少之又少,有一人便如明月在心。奇書如友,相見恨晚。當下書籍浩如瀚海,潮起潮落,便有泡沫,沒有識別書的慧眼,便被一些庸書騙走了時間。尋一冊良書著實不易,得一本奇書更是艱難。奇書者,著作者窮畢生精力,嘔心瀝血,如鍾乳之沉積,如地殼之遷變,言人慾言而不能言,論人惘論而透徹論,讀之拍案,如逢故友,實則新歡。好友與奇書是人生的精粹之處,以此為銘,無論陋室敝舍都是一種境界。

魯迅紀曉嵐曾有什麼樣的銘聯?人生道理就蘊含其中

去年到靈隱寺去,在一陳列室見到翁同龢的一副銘聯,為他親筆所書,謂“近聞梨棗同時種 長與松杉守歲寒”。在這副聯前我佇立了良久。

翁同龢是同治、光緒兩代帝師,聲名顯赫,為清廷重臣,影響著一個歷史時期的政壇走向,何出此言?這副聯又何以流落至此?回來後,仔細讀了《清史稿》中他的列傳才找到答案。還是用那紙罷官詔來解釋懸疑:“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籍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至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濫保非人,罪無可逭。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詔旨的最後一句很厲害,等於對這位重臣實施了“管制”。這道詔名義上是光緒帝下的,看看內容和語言的角度卻出自後宮,乃代聖上言。

翁同龢長期與李鴻章不睦,也曾與曾國藩相執,他主張變法,指責甲午戰爭的失敗,這一切引起“後黨”不滿,他被廢黜是遲早的事。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復辟重主朝政,光緒帝被囚瀛臺,與光緒關係密切的翁同龢被解職,遣回常熟故鄉。這副聯應該是這一時期撰寫的,他由統治的頂層急劇墜落,窮困餘生,心中仍然有所堅守,不屈不撓,才有此與松杉長守歲寒的氣概。

魯迅紀曉嵐曾有什麼樣的銘聯?人生道理就蘊含其中

銘聯是人生的座右銘,用聯語的形式表述出來,是中國文化獨有的傳承。

《荀子》記載,孔子在魯廟見到陳設的欹器,它是一個向一邊傾斜的器物,特點是“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就是說,這個器物如果空置時,它是歪斜的;如果放置適中的東西,它立刻端正起來;如果把東西裝滿,它就翻了。這個器皿十分有意思,上面沒有一個文字,卻寓意深刻,它的寓意是“滿招損,謙受益”。孔子看後說它是“宥座之器”。宥,本是寬恕、原諒之意,是勸誡的意思。這個器物就有了銘物為戒的含義。

中華文化的深厚在於寓和喻,以示告誡。不直白,才能一語千言。於是就派生出座右銘。域外文化沒有座右銘,他們的座右銘都是警句,直白且簡練。這是告誡方式的文化差異。

大約到了東漢年間,有一個叫崔瑗的人,他寫下百字銘句,“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成為第一篇文字銘。從此以後,座右銘在華夏文化中大行其道。

看古人居室,多置銘器,如鐘鼎。銘文如楹聯,除了觀賞價值,其實是主人銘志的方式。所謂室雅何須大,有銘則富。

魯迅先生有一聯銘文:掃除膩粉呈風骨 褪卻紅衣學淡妝。不著“紅衣”的魯迅在黑雲壓城的文化環境下挺立著,一身風骨讓千古欽佩。

而紀曉嵐的故居也有他自題的一副銘聯:過如秋草芟難盡 學似春冰積不高。

人生的道理,都在座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