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我讀書少,可不要騙我!

我本人是一個比較激進的“反孔精英”,但是儒家學說在中國生長併發育了兩千多年的時間,自然也是有它自身的功勞,但是與它作的孽比起來,又算是“過大於功”了。當然了,每種學說都有自身的侷限性和殘缺性,沒有完美的學說,就像我個人信奉的道家學說我也不認為它完美,但道家學說卻比儒家學說更具包容性,更有生命力。

人之初,性本善?我讀書少,可不要騙我!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道家學說比儒家學說更具包容性,更有生命力,為什麼它卻處處不如儒家學說受歡迎呢?問題一定要問在點子上,如果你現在真的是這麼想的,那麼恭喜你,提了個好問題。

我們農村人常說:縣官不如現管。在民間,灶神、土地神的香火遠遠比玉皇大帝多,這就是因為灶神、土地神這一類低階的神祗離我們人民群眾非常之親近,而玉皇大帝卻高高在上,反而不那麼親民,所以人民群眾就更加願意祭祀灶神一類的神祗了。儒家學說在誕生之初,它其實是很失敗的,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儒家學說,卻沒有一個君王願意接受,反倒是後來漢武帝便於統治天下才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通知戰略思想,讓瀕臨死亡的儒家學說忽然就煥發生機起來,在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人的經營,它終於變得“親民”了。而道家學說卻走了相反的道路,所以就顯得不那麼親民了。

人之初,性本善?我讀書少,可不要騙我!

除了以上眾所周知的原因外,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大概也就是漢武帝看中的原因,就是李宗吾先生所說的:學術越偏激,它就越受歡迎。儒家學說,就是非常偏激的學說,尤其是宋朝過後,它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學說了,變成了殺人不見血的刀了。

儒家學說為什麼會越來越妖魔化,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說,今天單獨來講講它的偏激之處。

不管我們有沒有學過《三字經》,我們都知道它開篇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我們的亞聖孟子先生首先提出來的,他說人性都是善良的,“孩提愛親,少長敬兄(孟子語)”,因此在政治上主張仁義化民。在古代沒有讀過書的鄉野之民認為聖人說的話都是對的,如果敢對聖人說的話提出質疑,那就是大逆不道。孟子死後不久,果然出了一個“大逆不道”的人懷疑了孟子的話,這個人叫荀子。荀子自認為自己是儒家人,他卻從始至終都被儒家門人排擠在外,只是因為他質疑並反對了先聖,他不夠資格做先聖的小跟班、泥腿子。

人之初,性本善?我讀書少,可不要騙我!

那麼荀子先生到底做了什麼“大逆不道”的事犯了眾怒呢?其實就一句話的事,他說: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說得不對。

荀子認為,人的天性是自私的、邪惡的,凡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就像嬰兒,他要是餓了,哪怕是三更半夜,他不管母親有沒有睡覺、累不累,他都會哇哇大哭。這不就和我們成年人的那副自私嘴臉一模一樣嗎?這不是人之初嗎?哪來的性本善?所以荀子說:妻子具而孝衰於親,嗜慾得而信衰於友,爵祿盈而忠衰於君。

從我們現在的目光來看,相信大多數人還是不能接受荀子的說法,因為聖人的地位,縱使如今改革開放都幾十年了也還在某些人的心裡從未改變過,依舊執迷不悟地相信孟子的性善論是對的。除此之外,相信也有一些極端人士是非常贊同荀子的性惡論的。其實,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他們都只是“各得人性一偏(李宗吾語)”。也就是說,無論是孟子還是荀子,他們的學說其實都是偏激的,是不客觀的,是不完全的。

要是用道家的學說來談論人的天性,那就是“陰陽相生”。也就是說,關於人性,孟子說對了一半,荀子說對了一半,最後卻由人所罕知的告子總結了出來,他說:性猶湍水,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告子的話,無疑是最正確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學術越偏激,越受歡迎。李宗吾先生誠不欺我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