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小麥收割完後,布穀鳥就不叫了,它們飛去哪裡了呢

引言:“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詩經》

為什麼在小麥收割完後,布穀鳥就不叫了,它們飛去哪裡了呢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想必曾經都聽過布穀鳥的叫聲,其聲音聽起來像是說“布穀~布穀”,因此而得名,當然,也有網友表示,近十多年沒聽過布穀鳥的叫聲了,很是懷念。布穀鳥啼叫時,恰巧很多地方是農忙時節,因此古人便認為是布穀鳥在提醒人們,要及時布穀了,否則春天不布穀,秋天沒熟谷。

有趣的是,為何每當人們收割完小麥,而布穀鳥又不在啼叫呢?它們彷彿沒有了蹤影般,是去了哪裡呢?

布穀鳥的學名,其實叫大杜鵑,是屬於杜鵑科的一種,是在全球分佈較為廣的一種鳥類,它們的體型與鴿子接近,主要出現在林地、農田和居民點附近,布穀鳥是除了燕子、喜鵲之外,比較親近人的一種鳥類、因此也被稱為“吉祥鳥”

也確實,布穀鳥是吉祥的,因為它是一種益鳥,布穀鳥很少會去偷食農家的作物,它們會自己捕食昆蟲,而山林中發生量較大、危害範圍較廣的是松毛蟲,松毛蟲的天敵便是喜鵲,根據不完全統計,一隻喜鵲一小時內,能夠補獲百來只松毛蟲,因此,喜鵲也被稱為“森林衛士”

為什麼在小麥收割完後,布穀鳥就不叫了,它們飛去哪裡了呢

古籍記載:“皆因其鳴時可為農候故耳。”,布穀鳥的鳴叫,恰巧與農候時節重疊,其鳴叫並不是真的提醒人們及時布穀,而是因為繁殖。布穀鳥是一種候鳥。每年農曆二月份開始,楊花落儘子規啼,子規指的就是布穀鳥,布穀鳥到了繁殖季節,雄鳥透過鳴叫吸引雌鳥,而這恰巧又接近穀雨播種季節,因此人們誤認為布穀鳥提醒其農忙。

布穀鳥避開了南方炎熱的夏天,也避開了北方寒冷的冬天,每年九月份,布穀鳥與大雁一起南歸,其六月份結束繁殖期,而恰巧很多地方六月份割完小麥。布穀鳥啼叫,完全是屬於本能,是為了繁殖,繁殖期一過,它們也就安靜了,開始捕捉害蟲,養精蓄銳,為九月份南歸補充體力,由於布穀鳥飛速速度快,而且大多單獨活動,不發出聲響,而且更多的是在山林活動,因此人們以為布穀鳥消失了。

為什麼在小麥收割完後,布穀鳥就不叫了,它們飛去哪裡了呢

布穀, 鳩也“,布穀鳥屬於杜鵑的一種,而杜鵑也就是“鳩佔鵲巢”中的鳩。李商隱曾在《錦瑟》中寫道:“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其中“望帝春心託杜鵑”,便是取自《華陽國志·蜀志》,一個現實版“鳩佔鵲巢”的典故。

布穀鳥等杜鵑科鳥類,不善於築巢,因此它們有著巢寄生的習性,它們會將鳥蛋誕在其它鳥類的巢穴,其中典型的代表便是喜鵲,喜鵲擅長築巢,杜鵑一旦找到可乘之機,便會去換掉杜鵑巢中鳥蛋,當然,不僅僅只是喜鵲,便杜鵑“欺騙利用”的鳥類還有很多。

而杜鵑的雛鳥,孵化期短,生長快,因此其雛鳥出於本能,會將周圍的鳥蛋和雛鳥推出鳥窩,而被“寄生”的母鳥,也出於母性本能,還會照樣餵養杜鵑雛鳥,有時候會看見杜鵑雛鳥體型超過被“寄生”的母鳥,還被嗷嗷待哺的情景。

當然,“鳩佔鵲巢”這一現象是自然界的一種選擇,人們不能夠透過人類自己的道德標準,卻評判這一現象,而布穀鳥,對於生態平衡,防治害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種益鳥,應該受到保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