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貴州丨誇張點說,吃豆米火鍋而不泡飯,是對豆米火鍋的褻瀆

圖片

沒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難稱完滿,有機會的話,最好不要錯過。在“逛吃貴州”的青綠山水、尋常巷陌,有一個看得見、遇得到、聞得著、吃得上的貴州等你來。

看到眼饞處,便是出發時。

豆米火鍋不知出自誰的發明,但以貴陽人想精想怪的性格,東搭西搭,弄出這麼一個火鍋品類來,倒也毫不足奇。我甚至懷疑,搞不好就是某個家庭主婦下班遲了,手忙腳亂,隨手將就上頓吃剩的食材胡亂混搭,造就經典之味。

圖片

豆米火鍋

本地的豆米火鍋很有幾家品牌,長盛不衰,堅持差不多二三十年,出乎意外。要知道,貴陽人在飲食上一向喜新厭舊,好些一度火爆的店鋪,風光不過兩三年,就被打入冷宮甚至是棄如敝屣,黯然地消失在街頭,再不復來。

譬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幾年,我工作單位附近的蔡家街,很流行一味火肥魚火鍋,也就是紅湯底的肥腸加魚,極盛時至少三四家店並列,如今早不知蹤影。前段時間開車路過小河,忽然瞥見一家,大為感動,幾乎像是偶遇失聯已久的老熟人,改天一定得專程尋訪,看看還是不是記憶中的滋味。

豆米火鍋卻很堅挺,至今不曾退出歷史舞臺。

圖片

十幾年前,一位亦師亦友亦領導的老大哥酷愛此物,我們在一起約飯,常去的就是貴州師範大學老校區門口的一家,百吃不厭。甚至他調離貴州臨行前一晚餞行,也是吃的豆米火鍋。

另外還有位亦師亦友亦領導的老大哥,有幾年工作單位在紫林庵附近,去找他閒聊到飯點,豆米火鍋也是個一成不變的選擇。

豆米火鍋的最大妙處,竊以為是下飯,極其下飯。配菜中,我自己的看法,軟哨片、凍豆腐、茼蒿、大白菜必不可少,其他都可有可無,不用糾結。因為是以豆米打底,煮過兩三輪菜之後,鍋底便開始變得稍呈黏稠,這時候,米飯該登場了,最好是煮得略幹一點的米飯,粒粒分明,嗷嗷待“澆”。這時,取大勺,從鍋底深處連湯帶豆米舀起來澆在米飯上,不要吝惜,多澆兩勺,拌勻後用湯匙舀來吃,是乾飯人的平生至樂。

圖片

軟哨

這味下飯菜,自己家裡做也非常簡單,貴陽隨便一個菜市場,都有煮好的豆米連湯一起賣,先下油炒香蒜片、辣椒,豆米湯倒入鍋中,加西紅柿煮開,圖省事的話,倒一個紅燒肉罐頭進去,脂香豐腴,撒一把蒜苗,加適量的醬油和鹽,這鍋底湯就算調製到位了,要想失手都很難。

圖片

至於辣椒,餈粑辣椒、幹辣椒、豆豉辣椒乃至糟辣椒都可,憑君喜愛,看菜下飯,味道當然會有微妙的不同,好吃卻都一樣。

前不久接待幾位外地朋友,年齡相仿,而且巧合的是,大學居然皆為九二級,而且雖學校各異,都是中文專業。先是掃街覓小吃,指月街的素粉、蔡家街的腸旺面、民生路的俞記引子包嘗過,買兩斤五香花生米,經省府路繞至文筆街,到大覺精舍喝茶畢,又去也閒書局買了一大堆新舊書籍,晚上,吃豆米火鍋。可惜就著土酒聊得實在太入港,加上中午那頓明顯地過量,導致除了南藝的老朱,其他幾人都不勝飯力,一直胡侃到服務員來提醒已到打烊時間才散去,剩下的菜還有不少,辜負了一頓美食。

圖片

回家後,幾個朋友建了個群,我取名叫“清談可飽”,典故出自王揖唐《今傳是樓詩話》的一則,為晚清時梁節庵《謝王二太守送米》詩的一句:“清談可飽吾不飢。”

天南海北,再聚不易,下次再來的話,還是要認認真真地重吃一回,我說過好多次了,吃豆米火鍋而不泡飯,是對豆米火鍋的褻瀆。

動靜貴州

,贊

25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