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的“三鮮”,到底是哪“三鮮”?

武漢人的“三鮮”,到底是哪“三鮮”?

中國人對於美食,講究一個“鮮”字,每每吃到一種令人喜上眉梢的食物時,不覺感嘆“好鮮啊”,並以此派生出各種鮮味美食。

對吃食相當講究的蘇州,人們講究“水八仙”,即茭白、蓮藕、水芹、芡實(雞頭米)、茨菰(慈菇)、荸薺、蓴菜、菱,但放眼全國,最多的還是“三鮮”。

武漢人的“三鮮”,到底是哪“三鮮”?

提起“三鮮”,各地有很多種說法。最傳統的是說法,“地三鮮”指的是蠶豆、莧菜、黃瓜三樣樣長在地裡的食材,“樹三鮮”指的是櫻桃、枇杷、杏子三種長在樹上的果實,“水三鮮”指的是海螄、河魨、鰣魚。

其實,“三”是一個實指,但有時更像是一個“虛數”,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而且,因為時代不同了,很多鮮美的食物要麼不再,要麼被其他鮮物所取代,具體的“三鮮”也有所變化。

武漢人的“三鮮”,到底是哪“三鮮”?

比如,臺灣有“炸三鮮”;山東人會想到“三鮮餃子”,韭菜、雞蛋、蝦皮;東北人會想到“地三鮮”,土豆、茄子和辣椒;雲南的“三鮮米線”,是火腿、豆芽、番茄。

在武漢,人們對於“三鮮”亦有不同定義,並以“三鮮”推出了多種美食:

武漢人的“三鮮”,到底是哪“三鮮”?

三鮮豆皮,指的是肉丁、筍丁和香菇丁,以糯米蛋餅包裹,堪稱小吃中的大餐,那是馳名全國,是僅次於熱乾麵的江城小吃,但個人以為,其格調遠在熱乾麵之上。

三鮮粉面,指的是肉圓、木耳與黃花菜,湯湯水水,鮮美了得。當年的福慶和即以三鮮肉絲粉出名,漢川汆湯的湯底加上豬肝、腰花、肉絲等打底,三四片青菜葉子,亦是一種三鮮湯。

武漢人的“三鮮”,到底是哪“三鮮”?

漢陽升官渡華珍酒樓,這家始於1995年的老字號,有三鮮暖鍋,肉圓、酥魚和臘肉,加入土白菜、黃花菜、木耳,一起煮熟,神似我們所講的“一鍋亂燉”,這卻是武漢水邊人家的古早味道,樸實無華,大道至簡。

清代兩度流寓漢口的浙江餘姚人葉調元《竹枝詞》雲,“主客相逢吉語多 ,登堂無奈磕頭何。殷勤留坐端元寶,九碟寒餚一暖鍋。”這個“暖鍋”其實類似廣東的打邊爐、四川的火鍋,可稱之為最早的漢派火鍋(當然公認的還是太珍火鍋),區別就是暖鍋都是熱菜,火鍋是可以加入生菜煮熟的,可以邊燙邊吃。

武漢人的“三鮮”,到底是哪“三鮮”?

值得一提的是,青山區,是武漢的一個低調寶藏區域,大家有空可以多來此轉轉,比如說東北人喜歡的“地三鮮”,即在青山東北酒家可尋到。(舒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