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安豐塘下

鄉土散文:安豐塘下

安豐塘下

陳立松

如果你要問一個住在安豐塘畔的人,家住在哪裡?他會驕傲地告訴你,我家就住在安豐塘下。

住在安豐塘下有多幸福?那就先說說安豐塘。安豐塘古名芍陂(音“確碑”),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已有近2600年曆史。距壽縣縣城30公里,被譽為“天下第一塘”, 面積達40平方公里左右,蓄水庫容近一億立方米,可灌溉農田面積達45萬畝左右,成為皖西北淠史杭灌區的一個重要調節水庫。安豐塘作為中國著名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世界著名平原水庫,其作用及在水利工程史上的思維和影響,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著名文物古建專家單士元、羅哲文等參觀後還揮筆題辭:楚相千秋績,芍陂富萬家。豐功同大禹,偉業冠中華。2015年壽縣芍陂(安豐塘)被國際灌排委確認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有了上述這些就毋庸贅言,安豐塘確實是塘下人的福祉。住在這樣一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旁邊,早該為她寫點文字了。

國人有沿水而居的習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安豐塘下的人,我認為都是智慧的鄉民。安豐塘下有首民諺;“嫁星星,嫁月亮,不如嫁給安豐塘。安豐塘,魚米鄉,白米乾飯豆腐湯”。中國農民除了現在衣食無憂外,白米乾飯豆腐湯,2000年來對農民來說是多麼巨大的誘惑呀!

安豐塘的水,除了透明、清澈外,還多了一份痴情。南山之水,逶迤而來,一路高歌,交匯於古塘。天雨,人間甘露也被安豐塘珍藏著呵護著。水們如青春少女,她們雖然暫時安於現狀卻又滿腔熱情,隨時到人們需要的地方奔湧而去,解塘下人家的生活所需,滋潤乾涸的土地,澆灌著人們賴以生存的稻子和麥子。

有了安豐塘後,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成就了霸業。安豐塘下,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嵇超先生《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芍陂》載;“東漢末,曹操在王景修建的基礎上重新修治芍陂。曹操為了建立他的統治,恢復生產,解決部隊糧食給養問題,就積極推行屯田,芍陂就是屯田區一。”曹操死後,在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下,魏把屯田推廣到淮河流域。嵇超《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芍陂》:“魏正始兩年(公元241年)鄧艾在淮河南北屯田。芍陂經鄧修治後,蓄水能力和灌溉面積空前的增大。”

另據楊鈞《孫叔敖的治水業績》載:“芍陂的發展,自有其本身規律,而與壽春之興衰,關係密切。”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安豐塘(芍陂)也屢經興廢,至隋唐,至宋、元、明、清,安豐塘(芍陂)的命運也時好時壞。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安豐塘才真正發揮了蓄水抗旱作用,才迎來了她真正的春天。塘畔的黎民百姓才真正享受到安豐塘給他們帶來的實惠。塘衰,則塘畔人民衰;塘興,則塘畔人民興。

我出生於1963年,1958年大飢餓時,我還沒有出世。母親的敘述讓我對那場大飢餓有了影影綽綽的概念。最近幾次安豐塘畔的走訪,更另我涕淚:住在安豐塘下真好!

夕陽西墜,塘畔大林村的老夏在鋤田裡的草。他一邊鋤草,一邊和我敘安豐塘。老夏說,安豐塘一天出一個寶,那不是虛傳。1958年冬,周邊有不少人餓死。那一年老夏17歲。安豐塘幹了,裡面到處是藕和野荸薺。開始是塘畔的人挖藕挖荸薺,回家烀著吃。後來,四面八方的人都知道了安豐塘有藕,有荸薺,可以救命,方圓百里的人也來挖。路遠的,半夜就扛著一把鐵鍬,帶一個布口袋,那時候還沒有蛇皮袋子。開始挖藕和荸薺的人身上沒有什麼力氣,挖出的藕和荸薺用手揉揉,特別好吃。補充了食物,就有了力氣。把挖的藕和荸薺送回家,再來。

老夏說的情景、狀況和母親平時對我描述的他和外公去安豐塘挖藕的情景一模一樣。

老夏接著說,那時候還沒有公路,通往安豐塘的幾條路,象車水板一樣,一個接著一個,有來的,有去的。安豐塘的藕和荸薺救了多少人的命,誰也算不過來,我知道,在安豐塘下住的人,只要家裡有點勞動力,都沒有餓死。俺們大林大隊餓死的人就少,老夏說。

安豐塘最神奇的是魚和鳥。在老夏的一生記憶中,在他的青年時代。有一次,他在安豐塘裡逮魚,清一色的鯉魚。那天,臨時天降暴雨,只看到一條水嶺子往上游翻滾,他們一群人手拿長棍照水嶺上面捶。接下來就是拾魚。全是一到兩斤重的鯉魚。老輩人告訴他們,是鯉魚遇到暴雨產仔。鯉魚順著水往上游竄,才有這種現象,民間叫鯉魚咬仔。

為了生存,老夏打過野鴨子。把網紮在安豐塘裡,網裡放上叫鴨(比野鴨子大一點的家鴨)和食物。野鴨子往往會誤投網裡,一拉網繩野鴨子就被逮住。老夏還網到過天鵝。老夏講得繪聲繪色,說天鵝一抹白,有20多斤重,他逮到過五隻天鵝。老夏憨厚的笑,說,那時候不知道什麼叫保護,就知道逮到鳥能賣錢能吃。安豐塘下的人沒有不會逮魚沒有不會網野鴨子的。

去安豐塘走訪的第二天中午,和大林小學退休的夏校長一起喝酒,他也講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夏校長的老丈人家住在安豐塘西岸的黃安大隊,和大林村隔塘相望。應該是1992年,安豐塘水放幹了,還是中年人的夏校長從安豐塘底騎腳踏車到老丈人家去。剛到塘中間,看到兩隻大雁躺倒在塘裡。看看周圍還有五隻大雁也倒在那裡。夏校長就把大雁拾到離路遠一點的地方,用石頭把大雁簡單掩蓋一下。從老丈人家歸來,校長留心拿了一截繩和袋子,把大雁馱回了家。夏校長還幽默地說:“大雁馱回家,親朋好友都要來嚐嚐大雁的味道,我貼了老本,賠了好多酒!”

從安豐塘畔歸來的時候,塘畔的秧已栽插結束,早秧開始描黃(就是灌水、施肥),水泥路兩側就是灌溉渠,渠水滿滿的還清澈見底。一位中年人 在用靠埂泵往秧田裡抽水。他自豪地告訴我:“這是安豐塘的水,俺們安豐塘下就是用水方便,汙染還少!”

回望古塘,安豐塘上空白雲悠悠,兩千多年的滄海桑田讓塘畔人民歷經磨難。我忽然想到壽州現代詩人春卉寫安豐塘的一首詩:“古塘新水籠煙霞,十里錦鱗戲浪花。喜看瓊漿流到處,荒崗結出金銀瓜”

是啊,而今,安豐塘畔成了富庶的魚米之鄉,真的好羨慕住在安豐塘下的人!

(選自《八公山文學》2020卷“洗雲沁月”欄目)

鄉土散文:安豐塘下

★聽說前世一百次回眸才能換來今生一個真誠可愛的粉絲呢!歡迎隨時在評論區留言跟我說說你的心裡話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妙華寫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