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自然與人生觀【兼談莊子美學】

德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非常強調「審美創造中主體的能動性」,並且認為,藝術與文學的創造就是「供應與開創一個生存的空間與尺度」,一併經過藝術創作的過程,不斷地闡釋自我,持續地認識自我,使自己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以使人返璞歸真——溯源到洗淨鉛華狀態的存在,並且使對美的審視物件清澈開明,從而得到一種遊刃天地的自由。

藝術、自然與人生觀【兼談莊子美學】

在藝術的領域,以文學作品為例,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的小說《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沒有捕撈到魚,他沒有實現目標了,但是我們卻可以從這個捕魚的過程中,感受到他的熱血與力量,以及他在與狂風暴雨戰鬥的壯舉中,所體現出來的硬漢形象。又例如《天地一沙鷗》的強納森,不想做一個追名逐利的庸俗之人,更不甘每日人云亦云,他一心向往一種關於美的真義,探求關於生存的藝術,奮力的向上飛高,直到與萬物合二為一,後來他決定回到生命的成長之地,指點晚輩的海鷗,怎樣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裡,尋找到更閃亮的生命之光。在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小說家以大自然作為文學創作的題材,講述著人們在大千世界的奮鬥、感悟與相互協作的歷程。讀者在故事裡也能感受到一種對於生命意義的重新思索。

在這些為人所知的作品之中,替審美過程 提供了一個「開啟的生存空間」,一種更加廣闊的思路,使人們試圖從此「空間」——從這種非存在的豐富當中,發現更大的世界,感受到人的本身力量。也就是說,藝術創造是透過「非存在」把新的存在表現出來,要參照這種新的存在,就不能靠理性的邏輯思辨,只能靠內心感性的領悟與感知,一種超現實主義層面的體悟,以展現出一種昇華與超越。

海德格爾認為,現代藝術與文學並不是僅僅讓讀者知道「存在什麼」,而是激發出作者的能動作用,把「有限的(存在)」變成「無限的(空寂)」,給讀者以超越與昇華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悟、去獲得、去審美再創作的喜悅,去領略「存在」之外的非存在的廣闊空間。因此作者在創作的內容裡面要有一定的留白,讓讀者透過留白的空間產生美的體悟,讓作者與讀者一起感悟存在的神秘,這種存在也就是充滿可能性的人生。

在中國的古典美學之中,「美」學在莊子的筆下,是無拘無束的自由的境界。而「道」也是無拘無束的自由的境界,因為「道」是對客觀世界的存在與至上的超越,所以天地萬物的「大美」就是「道」。所謂「

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

。」因此也可以說,假如可以達到對於「美」的觀照,便能進入至美至樂的高度自由的境界,成為遊刃有餘的自由的人。在莊子筆下,「美」和「道」一同而論,被作為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

莊子認為,審美不是禮樂之娛,聲色之樂,而是要具備一個——超脫於任何利害觀念的——審美心胸,才能深觀遠照,以發現審美的自然,從有限的一草一木與一山一水當中,去把握「道」的無限,而得到審美的愉悅。《逍遙遊》中寫著:「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

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也就是一種超脫功利,無拘無束,自由舒暢,爆發出極大創造力的審美過程。在對於自然天地的審美過程裡,發掘出人生的寬廣與生命的原本。

藝術、自然與人生觀【兼談莊子美學】

對比莊子與海德格爾的主張,他們認為「自然」才是人生的終點。莊子的觀點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道」,「道生萬物」的同時又「道法自然」,而海德格爾則的觀點是人的自然存在才是第一要義,認為藝術的本質與目標是去偽存真,迴歸到人存在的自然狀態,使人與萬物合二為一。

古今中外,眾多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關於藝術本源的詮釋有很多,但是從人生觀的視角來探討藝術的本源與美的本質的,似乎只有中國的道家學派的莊子和以海德格爾為主的歐洲存在主義哲學學派。他們的觀點是:不在繼續擁有西方現代美學流派所提倡的近乎客體理性分析與寫實臨摹的審美觀點,反而強調個體審美創造的主體表現,強調個體主觀的直觀與感悟層面,同時藉以迴歸人自由的與自然的本源狀態。藝術、自然與人生觀在他們的想法與實踐裡,乃是一體多面的關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