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元宵節”

正月十五夜燈[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一千多年前,唐代京城長安。隨著幾聲“咚咚咚”的響聲,行人快步走進家中,像在躲避什麼似的。明月高懸,街道上空蕩蕩的,偶爾走過幾個巡夜計程車兵。這就是夜禁鼓的威懾力。唐朝實施宵禁,夜禁鼓響過之後,那些在街頭閒逛的人會被請入大牢。

即便輾轉難眠,人們也不能外出尋友,或去酒肆中暢飲,只能向天上的明月訴說愁思。但事有例外。元宵節前後幾天,朝廷特許“放夜”,人們被允許在夜晚出來欣賞璀璨的花燈。這首《正月十五夜燈》就生動地描寫了長安熱鬧的燈節活動。

開篇“千門開鎖萬燈明”,元宵節這天晚上,家家戶戶走出大門,去觀賞璀璨的花燈。“千”“萬”皆是虛數,寫出了觀賞花燈的遊人之多和花燈之豐富。人們穿行在色彩紛呈的花燈中,一時間竟難以分辨:是眼前的花燈多,還是天上的星星多。

“正月中旬動帝京”一句形象地寫出了觀花燈的熱鬧場面。人們忙著欣賞花燈,卻沒有發現自己早與親人、小廝走散。元宵節期間,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因為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會到街上觀燈。就連平日規矩甚多的貴族小姐也走出了香閨。或許在這流光溢彩的世界中,她們還能與心上人偶遇。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唐代宮廷曾在元宵節期間組織大型的歌舞活動,如唐玄宗下令修建的、原本用來處理政務的勤政樓就是演出舞臺之一。無數宮女和民間少女在觀禮臺上唱歌跳舞,她們有時表演連袖舞,有時表演胡旋舞。幸運的人或許能看見一曲動人的霓裳羽衣舞。璀璨的燈火照亮了舞女的臉,為她們增添了一份朦朧的美。

文人一邊跳舞一邊跟著節奏唱歌,歌詞往往是他們的新作,是用歡樂和自由澆灌出的樂章。那些動人的詞作口口相傳,月亮躲進雲層又飄出來的片刻,詞作就傳遍了京城。花市燈如晝,人們伴著悠揚動聽的歌聲起舞,似乎連天上的星辰都聽到了人間的樂曲。

上元[曾鞏]

金鞍馳騁屬兒曹,夜半喧闐意氣豪。

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

風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尋前事撚霜毛。

宋代將元宵節假期由唐代的三天延長至五天,而在南宋淳祐年間,朝廷又將這個假期延長至六天:從正月十三日到正月十八日。那麼,宋代人會如何度過元宵節呢?讓我們從曾鞏的詩中尋找答案吧。

“金鞍馳騁屬兒曹,夜半喧闐意氣豪。”首聯寫出了元宵節的熱鬧景象。意氣風發的少年騎馬而過,在明月高懸之時還與朋友嬉戲打鬧。少年人的快樂如此簡單,又如此有感染力。這幅充滿熱情和生氣的場景,透過作者靈活的筆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頷聯寫出了詩人眼中的街景。站在高樓之上,詩人看到如水的月光輕輕地灑在行人的身上。街道上人潮湧動,人們跟著人流慢慢地向前走,但沒有流露出一絲不耐,他們被燈光照亮的臉龐滿是興奮。詩人欣賞過動人的街景圖後又抬頭往上看,只見萬盞彩燈點綴於屋簷之間,與天上的繁星和圓月融為一體,如夢如幻。

“風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頸聯描寫了燈節中年輕男女。年輕的男子在花燈中穿梭,即便裝出一副平靜的模樣,但急切的眼神還是出賣了他們。他們的興趣不在爭奇鬥豔的花燈上,而在比花燈更加美麗的女子身上。

男子悄悄地靠近倚在朱闌邊的女子,想要贏得佳人的芳心。矜持的女子也會暗暗地向心儀的男子投去秋波。在禮教極嚴的古代,元宵節給青年男女創造了偶遇、約會的機會,不知道那些流光溢彩的花燈見證了多少愛情呢?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尋前事撚霜毛。”描寫過他人觀賞花燈的場景,詩人終於將鏡頭轉到自己身上。他自嘲道:“兩鬢斑白的我追憶年少時光,想來有點可笑。不過韶華易逝,我還是繼續回憶前塵往事吧。”

這首詩寫於曾鞏在福州任職期間,彼時他年事已高,雄心壯志也隨著東流水而逝去。不過,詩人的心並沒有變成枯木,而仍然被燈節中的生氣所打動。這首動人的詩作寫出了詩人的無奈和對青春的懷念,也寫出了元宵節的熱鬧和歡樂,極具美感。

上元侍宴[蘇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雲捧玉皇。

淡淡的月光和稀疏的星星圍繞著建章宮,御爐的香灰被一陣風吹落。通明殿中,臣子們像仙鶴般引頸直立,皇上在紅色的雲朵簇擁下駕臨宮殿。

這首詩寫於宋元祐八年(1093),彼時蘇軾擔任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深受皇帝和太后信任。在元宵節這樣重要的日子,蘇軾自然被召進宮中,陪皇帝一起觀燈。這首詩寫的就是蘇軾在宮中宴會上所見所聞。

“淡月疏星繞建章”,開篇寫出了宮殿如夢如幻的外觀。寒星閃爍,如水的月光靜靜地灑在巍峨的宮殿上,讓人產生置身仙境的錯覺。此處的“淡”和“疏”點出了時令特點:正月天氣寒冷,北風瑟瑟,月亮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而時值月中,群星自然隱逸在雲層之中,成為月亮的配角。一個“繞”字,突出了宮闕的重要性,為後文皇帝的出場埋下伏筆。

“仙風吹下御爐香”,次句描寫了宮闕內的場景。既然開篇將宮闕比作天上的仙境,那麼宮殿內的風自然也不是俗世之風,也是“仙風”。一陣“仙風”吹後,香氣在宮殿中瀰漫開來。詩人透過描寫香氣來暗示重要人物即將登場。

“侍臣鵠立通明殿”,第三句寫宮闕內眾人的神態。雖然前兩句已經為皇帝的駕臨做好了鋪墊,但詩人並不著急,反而將鏡頭轉至群臣身上。此句既照應“侍宴”之題,又透過描寫群臣“鵠立”——像仙鶴般引頸肅立的模樣,營造了一種莊嚴的氣氛。宮殿內燈火通明,群臣斂聲息語,側面突出了皇帝的威嚴和高貴。

“一朵紅雲捧五星”,末句描寫了皇帝駕臨的情景。皇帝終於駕臨筵席,只見他被身穿紅袍的侍臣簇擁著,就像身處於朵朵紅雲之中。此處照應前文的仙境之說,詩人用將侍臣比作紅雲,使皇帝成為腳踩祥雲、身披霞光的仙人。小心翼翼的臣子和高高在上的皇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雖然這首《上元侍宴》是蘇軾陪皇帝觀燈時作的應制詩——為皇帝歌功頌德而作的詩,但構思精巧,語言生動形象,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生查子·元夕[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在禮教森嚴的古代,元宵節為青年男女提供了偶遇、約會的機會。在熱鬧的燈市中,有情男女一起觀燈、猜燈謎,璀璨的花燈照亮了他們幸福的臉龐。然而,在這首《生查子·元夕》中,詞人傾訴的不是快樂,而是悽苦之情。

上片寫過去。去年元宵節,燈火如晝,熱鬧非凡。但詞人的心不在花燈上,而在情人身上。“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月色清幽,主人公和情人在柳樹旁訴說衷腸。遊人的叫好聲、舞女的歌聲隱隱約約地傳來,但那份喧囂和熱鬧離他們很遠。如水的月光靜靜地灑在這對有情人身上,搖動的柳枝在傾聽他們的情話。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柳樹寓意離別,此處為後文埋下伏筆。

下片寫現在。今日元宵節依舊熱鬧,“月與燈依舊”,月色、花燈和去年沒有什麼不同。詞人無心描繪觀燈的熱鬧和歡樂,因為“不見去年人”。看到歡慶的人流、奢靡壯麗的花燈,主人公又想起了去年和情人在月下互訴情意的場景。一時間,情人不在身邊的惆悵和悲傷湧上心頭。即便有好詞佳句,也找不到可以傾聽的人。主人公舉目四望,熱鬧的街景反襯出他的孤單,心中的愁思無處發洩,只能“淚溼春衫袖”。

這首詞語言簡短,情意深長。詞人反覆使用“花燈”“月”等意象,但這些意象在上片和下片中所寄託的情感天差地別,兩相對比,去年與情人相戀時的甜蜜和今日情人不見的悲傷生動地呈現出現,側面表現了主人公內心情感的變化。意味深遠,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對這首詞的作者頗有爭議。有人認為這是歐陽修的作品,如宋代曾糙;有人則認為這是宋代才女朱淑真的佳作,如明代楊慎曾說“詞則佳矣,豈良人家婦女所宜也”《詞品》。無論如何,這首懷念往昔、感受過去的詞作被稱為經典,流傳甚廣。明代徐士俊認為:“元曲之稱絕者,不過得此法。”

詩詞中的“元宵節”

《中國傳統節日的儀式》

ISBN:978-7-5166-5385-2

王昕朋 著

新華出版社 2020年10月

定價:55。00元

原文轉自:新華書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