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息與道家“五根五心”說

踵息是咱們道家一種非常古老的說法,但是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佛家雙盤修法成為了主流,而在中華歷史上曾經盛行幾千年的跪坐修法卻失傳,踵息幾乎無人再提起。之所以當代再被提起,是因為莊子在《大宗師》一章裡有記載:“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

整個一部《道藏》,可以說從莊子之後幾千年的道家典籍裡,幾乎無人再提及踵息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關於踵息一般有兩種解釋:一,就是一種腳後跟或者說腳部有氣脈出入感,類似於呼吸,所以叫踵息;二,踵息和喉息是一種對比,是相對於淺呼吸的一種深沉呼吸。

當然第二種解釋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在文始道文化來說卻也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外行說法。那麼,第一種說法到底靠不靠譜呢?如果單純從個人體驗是否有氣脈出入感來說,那未免太神秘化了,給人一種神神叨叨的感覺。我們要明白踵息的原理,就必須從氣脈學原理入手。文始道氣脈學裡有五根五心之說,即:兩手兩腳的陰面的根和心,面部陰面的根和心。

我們來看手掌反射區圖、足底反射區圖和麵部反射區這三個圖。

踵息與道家“五根五心”說

踵息與道家“五根五心”說

踵息與道家“五根五心”說

先看五根。在足跟正中線後側黑白交際處有個穴位,叫做足跟穴。在手掌根部有個穴位,叫做手跟穴,有的書上記載也叫足跟穴,跟咱們的叫法不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因為從動物的角度來說人的手就是動物的兩個前足。這個手跟穴的取穴方法是,用你的無名指用力往掌跟夠,無名指頂端的那個點,就是手跟穴了。還有,印堂穴在文始道文化裡的名字叫他天根穴。

這五根穴位都主五臟六腑的那個脾臟,在咱們文始道經脈文化裡,脾臟是直通腦部泥丸宮的,所以這三處穴位都主治神經系統疾病,比如失眠多夢、驚厥昏迷等等之類疾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足跟穴、手跟穴、天根穴這三個穴位都是呼應相通的。

咱們再來說五心。五心就是面部的人中穴,兩手心勞宮穴,兩腳心湧泉穴。咱們文始道文化所說的五心,與現在佛道兩家流行的五心朝天的那個五心是略有區別的。咱們這個五根五心說,都是在人體的陰面,沒有人體陽面的頭頂百會穴。

雖然都在陰面,但是再細分陰陽的話,五心為陰,五根為陽;五心吸氣、五根呼氣;五心通丹田胞中,五根通頭頂泥丸宮;五根通泥丸宮、主脾臟、主精神系統、主生殖器官,而五心主腎臟系統。不是有這麼個說法嘛,男人的生殖能力看鼻子,女人的生殖能力看嘴巴。在咱們文始道的說法裡,脾胃是陰陽二土,腎關胃、精關脾,也就是說腎通胃、而生殖器官通的是脾。男精是精,女精其實就是女性的卵胞。腎臟和生殖器官嚴格說來是兩套系統,咱們千萬不能混為一談。當然這裡說的呼氣、吸氣,不是像口鼻那樣的呼吸,而是氣感。這就是氣脈導引術裡主張的以鼻來吸氣,以口來呼氣;用丹田來吸氣,用百會來呼氣。咱們氣脈導引術裡說的要體會天拉地墜感覺,那個天拉其實是一種用百會來呼氣的導引意念,等隨著功法的加深,將來我們會感知到是一道白光直衝而上。

咱們在《文始道法真宗》裡曾經說過,佛陀當年成佛所用的法門是安般息法,也就是觀想呼吸法,這其實是一種修面部天根穴和人中穴呼吸出入的法門。但這種安般息法,其實只是道家踵息法的五分之一罷了,因為道家踵息法並不是一種單純的腳部心與根出息入息的法門,而是包括五心五根出入法都在內的一種法門,也就是說這個“踵”字不單單指腳後跟,還指其他五根。那為什麼他叫做個踵息,用了一個踵字呢?那是因為我們修法初期,尤其是在跪坐修法姿勢下,腳後跟氣的出入感率先出現,並且氣息的出入感都有,就像口鼻那樣,因為跪坐的時候腳後跟容易先出現麻和涼或其他等感覺,這其實是一種錯覺。等到功夫越來越深,才能區別開腳跟只是出息而沒有入息。包括面部也是同樣道理,口鼻呼和吸是很明顯的感覺,而最終能感覺到人中吸氣、眉心印堂呼氣,那就需要很深的功夫了。

五根五心出入法,之於跪坐採氣法出現可能會比較的晚,而咱們在熊經鳥申動態功法裡,就可能會非常快感受到了。當我們吸氣的時候,不但鼻口吸氣、丹田吸氣,逐漸會感覺到手腳心也在吸氣。而當我們逐漸呼氣的時候,頭部帽簷突出感、手掌根發力直衝五指、腳後跟的緊張感等等,其實也是五根在呼氣。

神話裡的那些眉心放毫光、以及武術裡掌跟、腳跟發力等等,都是基於五根吐氣說的。腳心手心在內家拳的武術理論裡都是吸的作用,那些腳心手心吐力之說,其實是一種非常外行的說法。

關注我瞭解更多道家知識,謝謝各位

頂部